APP下载

棘胸蛙的繁殖培育管理

2011-09-28撰文

浙江林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池底蝌蚪饵料

□撰文/仄 凌

棘胸蛙的繁殖培育管理

□撰文/仄 凌

棘胸蛙又名石蛙、石鸡,属两栖类无尾目蛙科蛙属,喜欢栖息于山溪、沟汊及其他阴凉、潮湿、安静的地方。下雨前后爱跳跃,可跳80厘米高,但驯养后则跳不高。棘胸蛙体形扁平,头偏小,嘴宽且秃,与普通青蛙有很大区别。眼大且凸出,夜间对着光线可闪闪发光。前肢短粗,后肢长而粗大,趾间有蹼。棘胸蛙的体色有好几种,最常见的为黄褐色。成蛙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250~350克,最大的可达500克。棘胸蛙生长水温为12~24摄氏度,最适温度为18~22摄氏度。其蝌蚪期食浮游生物,成蛙主要食昆虫类,人工养殖可投喂蚯蚓、蝇蛆和配合饲料等。当温度降至10摄氏度以下时,棘胸蛙开始潜于水底或水中杂草间冬眠。温度回升至10摄氏度以上时,冬眠结束,开始摄食活动。

蛙池的建造

蛙池应建在水源充足、水质清凉无污染、洪水不淹、旱天不干的地方,池边种树遮阴,落叶可供蛙隐蔽冬眠。

成蛙池。蛙池呈长方形,周围建墙,墙高1.5米左右,池与墙之间留有陆地。水面与陆地面积之比为1∶2。每口蛙池池水面积40平方米左右,池深0.5~1米,池底稍向出水口方向倾斜,池两端设进水口和出水口,水边的陆地种树遮阴。

幼蛙池。池面积只需成蛙池一半,其余要求与成蛙池相同。

蝌蚪池。池面积10~15平方米,池深0.5米。池壁和池底用水泥抹平,池底略倾斜,池端设进水口和出水口。池岸坡度要缓,以利于蝌蚪休息和变态后的幼蛙登陆。

棘胸蛙的繁殖

种蛙的选择。棘胸蛙经过一年的饲养,达到性成熟。选择体重250~400克,无伤无病者作为种蛙。一般采用自然繁殖法,雌雄比为2∶1。雌蛙体型较宽,前肢短小,腹面细嫩光滑。雄蛙体型较大,前肢短粗,强壮有力,趾上及胸部有黑色小突出物,用手摸有明显感觉,可以依此区分蛙的雌雄。

繁殖。棘胸蛙从5月上旬开始产卵,直至9月底结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盛产期,产卵期水温为18~22摄氏度。性成熟的棘胸蛙在繁殖季节发出求偶的鸣叫声,借以招引对方。接触后双双抱对,雄蛙伏于雌蛙背上,雌蛙产卵后雄蛙即迅速射精于卵子上。一次产卵时间随产卵量的多少而异,一般10~20分钟。产卵量随雌体大小而异,一般2300~4000粒。棘胸蛙的卵呈圆形,动物极为黑色,植物极为白色。卵径1.3~1.5毫米,卵外有胶质膜,卵产出后,吸水膨大,可达原卵径的2~3倍。其膜相互连接成片状黏附于蛙池的两壁。卵刚产出时,有的动物极在上,有的植物极在上,待转位后,才全部是动物极在上。若还有植物极在上的,则为未受精卵。受精率一般可达90%以上。

孵化。蛙卵不能在土池中孵化,以防蛙卵跌落池底被泥土覆盖而造成胚胎死亡。孵化池面积不宜太大,一般4~5平方米。池深80厘米,水位控制在70厘米。放卵密度为每平方米1000粒左右。孵化时间的长短受水温、天气的影响而稍有不同,天气好孵化就快,反之则慢,一般2~3天可孵出蝌蚪。刚孵出的蝌蚪很小,呈舌状,3~5天后变成头大尾小的蝌蚪。刚孵出的蝌蚪怕激烈振荡,故要尽量保持孵化环境安静。当饵料充足、营养好、水温在19~21摄氏度时,蝌蚪经40天左右长出前足,至70余天变态完毕。

棘胸蛙的饲养管理

蝌蚪的饲养。蝌蚪个体小,体质弱,对外界环境和敌害的抵抗能力差,因此必须加强蝌蚪阶段的精养细管,以利于提高成活率。刚孵出的蝌蚪,经2~3天后,腹部的卵黄囊消失,开始喂食。饵料可用熟蛋黄和豆浆,每4000只蝌蚪每次喂蛋黄1个,每天2次。5天后可喂配合饲料,投饵量随蝌蚪的生长而逐渐增加。投饵时,饵料可直接撒于水面。放养密度要合理,放养量随蝌蚪的不断长大而减少。一般孵出后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800~1000尾,15天后的蝌蚪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饲养阶段应坚持早晚巡池,经常清除野蛙、水蛇、野杂鱼和鸟类等敌害,并随时加注新水,保护蝌蚪安全生长。

幼蛙的饲养管理。蝌蚪饲养70天后变态完毕,长出四肢,成为幼蛙,由水生变为水陆两栖,移入幼蛙池饲养。幼蛙池水深50~60厘米,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00~350只。增加水蚯蚓、蝇蛆、红虫等鲜活饵料,也可适当混入配合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早晚各喂一次。还可以在水面上装诱蛾灯,夜晚诱蛾作为蛙饵。随着蛙体长大,跳跃能力增强,放养密度要逐渐减小,不断移入成蛙池中饲养。

成蛙池的饲养管理。成蛙池每平方米水面放蛙20只左右,水深0.5~1米,池内放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供栖息、产卵。坡地挖些洞,池面盖板,供栖息过冬。池边种葡萄、搭瓜棚、种树等遮阴。商品蛙要给足饵料,并经常清除池中的杂物泥土和残饵,疏通进水口和出水口,保持水质良好,清凉无污染。棘胸蛙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要摄食对象的大型蛙类,在成蛙饲养过程中,饵料鲜活、充足,则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商品率高。因此在成蛙养殖阶段,必须保证足够的蝇蛆、蚯蚓和昆虫等供食。投饵量视季节和蛙的大小而定,春末夏初以及秋凉时节,蛙的食量大,投饵量一般为体重的10%~15%。盛夏至初秋,蛙食量减少,可适当少投。投喂活饵料的大小应以蛙能吞食为宜,每天下午投喂一次。饵料应投在固定的食台上,食台可用木板制成,一般长1.5米,宽1米,放在池中,水深不超过食台为宜,每半月进行一次食台消毒。从蝌蚪变态成幼蛙开始,饲养5~6个月,体重可达250~300克,饲养8~10个月,大的体重可达450~500克。不论是蝌蚪池、幼蛙池还是成蛙池,放养前都必须清池消毒,彻底消除池中蚂蟥、水蛇、鼠等几大敌害。养殖过程中还要坚持每半月进行一次消毒,防止病害发生。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硫酸铜等,选其中一种药物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棘胸蛙的病害及防治

棘胸蛙的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发现病蛙应及时隔离治疗。

寄生虫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蛙的消化道、肌肉、皮下组织等处。

防治:主要注意水质与饵料卫生,也可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磺胺类、抗生素和呋喃唑酮类药,以驱除肠道寄生虫和抑制病菌生长。对体表寄生虫可用0.5ppm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驱除。

红腿病。该病也称败血症,是幼蛙和成蛙阶段的主要疾病,病因多为外伤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而引起。病蛙的腹部及腿部肌肉呈点状充血。病蛙常低头伏地,活动缓慢,不摄食,属传染性疾病。

防治:此病应以预防为主,经常注意水体和饵料卫生,尽量减少机械性创伤。可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以抑制水中病菌扩散。对病蛙可用3%的食盐水或20%的磺胺类药液浸泡10分钟,或用磺胺噻唑3克,拌入1千克饵料中投喂。

烂皮蛙。该病又称脱皮病和维生素缺乏综合病。发病初期,蛙体背皮肤失去光泽,黏液减少,湿润度降低,并出现干燥的白花纹。视力下降,严重时出现白眼珠,形成瞎眼病。

防治:此病在防治上应加强饲料营养。如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应在饵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A、B、C等,同时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肠胃病。病蛙开始栖息不定,东爬西窜,游动缓慢,喜欢钻泥。后期平躺在池边和浅滩,不怕惊扰,瘫软无力,全身浮肿,捕捉它时缩头弓背,伸腿闭眼,此病多发生在4~9月,传染性强。

防治:坚持每天清除食台上的残饵,洗刷食台,定期消毒。发病季节定期用庆大霉素全池泼洒,也可用消炎药制成药饵投喂。

歪头病。该病是由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感染引起,该菌直接破坏脑神经,造成神经错乱,产生歪头。患病蛙在水中不停打转,其头向左或右歪转。病蛙死亡率不高,摄食量减少,若不及时处理病蛙,传染很快。

防治:可用50ppm的福尔马林浸泡池子24小时,适当控制放养密度,蛙池定期用高锰酸钾消毒。可每月用磺胺类药6~10片拌1公斤饵料投喂,并及时处理患病蛙。

棘胸蛙的冬眠

棘胸蛙的冬眠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2月,冬眠期应注意控制水位,一般保持1~1.2米的水深,以防天气突变引起池水温度剧变。池面盖板,有助于水温升高。池底应加厚落叶,以便于蛙冬眠。

猜你喜欢

池底蝌蚪饵料
海里的巨头蝌蚪
香饵
香饵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高温天气水产养殖池塘如何防“底热”
蝌蚪
游白沙坡温泉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藤——致树及其它
秘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