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文化的起源

2011-09-28

浙江林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图腾动植物崇拜

森林文化的起源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来的。“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森林就成了祖先们最初的栖息地、庇护所和食品库,同样也成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创造了语言和文字,形成了由原始图腾崇拜到“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再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中融入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与价值取向,寄托着人类对森林以及动植物等一切生命体的尊重和情感,进而创立了独特的森林文化。

当历史跨越原始文明、农耕文明而进入现代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对森林的依赖、眷恋和情感,不仅丝毫未减,相反却因为工业化浪潮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诸多生态问题,对森林的认知有了新的进化和发展,其情感也由此得到新的升腾。

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还十分肤浅,面对自然世界的千变万化,产生了诸多自然现象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及征服自然的幻想,认为万物皆有神灵主宰,因而自发地进行祈求神灵的各种祭祀。这种原始宗教理念和意识,后来逐渐发展为自然宗教。自然宗教意识所崇拜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力,除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外,还有土地、山川、森林和动植物。人类为了生存繁衍,除了有限的抗争之外,更多的是对自然的依赖、祈求和幻想。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的更换等等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

树木、动物等图腾崇拜,皆是对自然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原始宗教。原始人类以狩猎、采集为主要谋生手段,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被作为崇拜对象。中国古代传说中较早的图腾崇拜为龙。相传伏羲氏“因龙马负图而出于河之瑞,故官以龙纪,而龙师……命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源泉,毋怠于时”。“水龙氏”可能是传说中以龙为图腾时代管理林业的官员。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伏羲、夏禹、共工、祝融、历代皇帝以及匈奴部落等,均以龙为图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图腾也随之由动物崇拜向植物崇拜过渡。德国著名艺术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称:“从动物装潢变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历史考证中关于图腾的记载,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仅《山海经》一书中,所提到的105个邦国中,有14个邦国有图腾记载;179个神河氏族中44个有图腾痕迹的记载。北美洲辛尼加部落就有狼、熊、龟、鹿等8种动物图腾;澳大利亚卡来拉罗依部落6个氏族就有袋鼠、负鼠、袋狸、黑蛇等6种图腾。我国姓氏中的梅、花、李、叶、林等都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这种把动植物奉若神明的图腾文化,客观上曾经对动植物起过保护作用,它不仅是先民们借助神灵驱邪避灾的精神寄托,也是森林文化最早的起源。

森林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千百年来,人类与森林朝夕相伴,当人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不同需求去认识森林、反映森林、利用森林的时候,亦把自己的人格与感情融入了森林。森林文化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实体现。以人为核心,以自然和文化为基本要素,把人融入自然,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是森林文化的最高境界。

森林文化最初总是与当地的乡土民俗风情交织在一起,而后受道、儒、释诸家的思想影响,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乡土风情与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森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文明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森林文化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哲学、文学、美学、民俗和诸多文化载体与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融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渗透到生产、生活、分配、消费等各个领域,影响并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度约定和行为规范,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图腾动植物崇拜
动植物新视界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动植物为何能够预测天气
《这条比较傻》等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我崇拜的那条“龙”
锋视觉
古埃及人的圣甲虫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