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1-09-25肖兰英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课外同学大学生

肖兰英,孙 琳

(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山东菏泽 274000)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肖兰英,孙 琳

(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山东菏泽 274000)

经调查,当代大学生在时间分配上阅读相对较少,阅读内容选择上偏于休闲娱乐,阅读模式更多是自发阅读,课堂上对阅读影响甚微。为此,大学教学中应从课外活动引导、课堂指导、阅读方法传授、校园阅读环境营造等方面共同努力,以改善大学生阅读现状,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

阅读现状;阅读模式;对策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的阅读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一生的命运。我国从来不缺乏经典以供阅读,然而当今社会是读图多于读书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是如何看待阅读又是如何读书的呢?在大学校园中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阅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本课题小组对上海、杭州、济南、菏泽等地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并对此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阅读。

一、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大学生阅读时间分配,主要调查大学生课上和课下时间如何支配,多少时间用于阅读;大学生阅读内容,主要了解大学生对于书籍是如何选择的,以及为什么如此选择;大学生阅读模式,主要分析大学生如何阅读,阅读效果如何;大学生阅读所受课堂影响,主要研究课堂、老师对大学生阅读模式的影响。

1、大学生阅读时间分配情况

阅读时间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对阅读、对书籍的看重程度。在当代大学生阅读时间上,呈现出“一多一少”的显著特征。即大学生普遍课外时间多,而专门用于阅读的时间少。

在课外时间上,相对于高中而言大学是比较宽松的。当被问到“一周上几节课”时,61.30%的同学选择15~30节,选择大于30节的有18.08%,选择少于15节的有17.80%,而就算是一周30节课,平均起来每天也就6节课,每节课50分钟计,每天也就上5个小时的课,而大部分大学生还上不够这个数,相对高中白天、晚上连轴转相比可显得太轻松了。考虑到调查对象处于不同年级段,区别被试后分别统计,发现大一大二的同学普遍上课比较多,而大三大四的同学每周上课较少。

当被问及“可支配的课余时间多吗”的问题时,46.99%的同学认为较多,33.52%的同学认为很多,只有极少的同学认为课余时间较少或基本没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但多,而且大部分大学生感觉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较多。而这么多的课余时间大学生是如何分配的呢?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外时间分配依次为听音乐(19.90%)、上网(19.60%)、读书(18.51%)、体育锻炼(12.84%)、看电视(11.24%)、旅游(9.65%)等(见表一),而选项最多的是音乐也是通过上网下载或直接收听而实现的,通过访谈发现大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活动是聊天和玩游戏,也有同学上网看网络小说。

表一 大学生课外时间分配

由此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课外时间充裕,课外活动样式繁多,这有利于大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特长,但另一方面用于阅读的时间较少,对于大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而言,则不无坏处。

2、大学生阅读内容分析

与大学生课外时间“一多一少”现象相对应的是,经调查88.08%的大学生都喜欢阅读,而当被问及一学期读几本书时,53.98%的同学在5本以上,27.56%的同学在3-5本之间,大学生课外阅读数量还是比较多的。然而这些同学又读了哪些类的书呢?在题材上来说,同学喜欢阅读的依次为成功励志类(21.06%)、文学艺术类(20.73%)、人物传记类(17.49%)、武侠侦探类(12.31%)、历史类(11.56%)等,而最经常阅读的读物依次是杂志(43.80%)、文字书籍(37.18%)、报纸(14.70%)、图画或漫画书(4.32%)。由此可知,大学生阅读面广,但多偏重于休闲类。

大学生为何会喜欢这些种类的书籍呢?经调查,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提高修养提升理念(51.08%)、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18.92%)、消磨时间(18.65%)等,可知大学生阅读动机比较明确,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更多的阅读行为是自己选择的而并非家长或老师要求读才读。在选择图书时大学生主要考虑的因素则是喜欢的题材(71.35%)、喜欢的作家(17.19%)、老师或者朋友的推荐(7.45%)。由此可见,大学生的阅读过于随便,阅读内容变更性较大,另一方面教师和学校在对大学生的阅读内容的引导上也大有可为,在提高修养提升理念与学生喜欢的题材喜欢的作家之间多加考察,如能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则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阅读效果。

在基础常识方面,当问及司马迁、李斯特、卡夫卡、康德、马克思、牛顿、尼采、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达芬奇等人物时,能明确回答他们是什么家的有一半左右,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不清楚。由此类问题得知,大学生对国内历史人物事件比较熟悉,对国外历史人物事件相对较为陌生;大学生对文学家、历史学家比较熟悉,对音乐家、哲学家等较为陌生。

当被问及“唐诗宋词你能背诵多少首时”,56.81%的同学能背诵20首以上,17.68%的同学能背诵11-20首,而当被问及美国建国于哪个世纪时,虽然中小学的历史课上都曾经学过,但只有36.34%的同学能够答对此一问题,由此可知大部分学生课堂上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考试,对历史常识的掌握程度并不牢固。

3、大学生阅读模式研究

在阅读习惯方面,当代大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法是过读边想(48.27%)和摘录好词佳句(29.77%),在阅读课外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时,47.28%的同学选择查工具书,26.93%的同学选择跳过去不读,23.78%的同学选择随便认读,只有2.01%的同学选择问父母或老师。由此可见大学阶段阅读很大程度上是自学,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而一旦自己无法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时,宁愿不求甚解,也很少像中小学生一样问父母或老师。

在阅读途径方面,大部分同学家里藏书量有限,只有27.30%的同学家里有超过 100本书,24.71%的家里有50~100本书,而只有1~50本书的同学家里占45.11%,甚至有2.87%的同学家里一本书也没有。当问到每学期买几本书时,46.53%的同学选择0~2本,30.64%的同学选择3~5本,只有22.83%的同学选择6本及以上。当代大学生阅读图书的最主要途径是到图书馆借阅(53.47%)、找朋友借阅(17.05%)、购买(16.47%)、网上浏览(12.14%)等,结合上述两个问题综合来看,大部分的同学阅读来源还是图书馆,学校在学生阅读的引导方面大有可为。

4、课堂对阅读的影响

在课堂影响方面,当被问及“老师向你推荐过好的课外读物吗”时,61.85%的同学选择很少推荐,14.16%的同学选择从没推荐过,只有23.99%的同学认为经常推荐。大学课堂应该增添更多的补充内容,课堂涵盖量再大,也不过区区50分钟,如在课上多向学生推荐好的读物不但对学生有良好的作用,对教师以后的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被问及老师有无上过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或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时,67.83%的同学选择没有,17.39%的同学选择只是上语文课时附带指导过,仅有14.78%的同学选择有过。而被问及在老师上课时看过与所上课程无关的书吗时,68.95%偶尔看过,24.79%的同学经常看,而所看与课程无关的内容较多的则是文学艺术类(39.86%)、人物传记(19.59%)、成功励志(14.78%)、外语(7.90%)。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对课堂形式和内容有着更多的要求与选择,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吸引学生,无法教给学生想学的内容,大部分大学生会放弃课堂而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内容。但其中也可以发现大学生由于要过英语四六级,在其他课的课堂上也在看外语,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即如果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大部分大学生还是会很努力地完成的。

在阅读基本情况方面,88.08%的被调查者都选择喜欢阅读,而当问及经常在哪里阅读时,41.96%的同学选择在学校教室里,20.83%的同学选择在图书馆里,22.02%的同学选择在家里,在学校里阅读的同学总和达62.79%,可见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阅读的对策

1、正确引导课外活动,将阅读渗透其中

大学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而当今有一些大学生在走出校园时所面对的却是“毕业即失业”的尴尬。为什么同样的大学课程,同样的老师上课,有的大学生可以非常优秀,而有的大学生则不学无术呢?关键是如何利用课外时间。

经调查,大学生课外空闲时间普遍较多,而学校在课余时间加强大学生阅读的引导方面大有可为。首先,开展以培养大学生阅读兴趣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利用学校礼堂等公共媒体设施放映与经典原著有关的新片、大片,并事先提出问题,要大学生对影视剧与文字性原著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两者的差别。另外学校邀请有关校内外专家学者对经典名著进行宣讲,并对其中有趣的、经典的情节、人物进行专门的介绍,鼓励学生课下自己阅读原典以弥补讲座时间有限的弊端。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等媒体每学期定期公开举行征文比赛,对于优秀的作品推荐公开发表。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和带动作用。据调查现在全国大部分大学中都有专门的大学生文学社团,有的甚至不但有校级文学社团还有多个系级社团,文学社团的存在使很多的文学爱好者有了用武之地,也确实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社团的活动更多地偏重于写作,社团活动的主体参与者都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相对而言相当部分大学生因为感觉自己写作能力较差而放弃参加文学社团的机会。阅读和写作应该是不分家的,一定量的阅读必然对于写作有促进和提高作用,因此建议现有的大学生文学社团应该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广泛发展社团成员,不仅要写得多、写得好,更要读得多、读得好,并且充分发展学生社团的带动作用,在广大同学中间掀起阅读的高潮来。

再次,学校要及时对大学生阅读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表扬、奖励。定期评出读书之星,对于在一学期里面读得书最多、最认真的院系和同学个人进行提名表扬,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2、加强课堂指导,布置课外阅读作业

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理念。尤其是大学期间开设的一系列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如《国学》《大学语文》《人格修养》等,教师在备课讲课时必须改变原来的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教学观念,把“人文文化”作为人文课程教学的主线,以“科际整合”的思路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让大学生通过一门课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人文精神的感召,自觉地将人文理念内化于心,并形成自己的理念、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

同时,教师也要改变教学只是课上50分钟的观念,不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读书,更要布置一定量的与讲课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业,并及时进行检查,这样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要他们不得不读,在课上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要同学讲讲课外阅读的体会等,潜移默化地就形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这样即使以后老师不再布置阅读作业,学生也会在课外主动地借阅有关书籍,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进一步开拓了眼界。如在课上讲到孔子,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整体阅读《论语》,让学生思考《论语》中包涵的“仁者爱人”思想,让学生体会孔子的生命关注,让学生畅想“咏而归”的惬意;而在讲到司马迁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报任安书》《史记》,思考司马迁是如何对待生死,如何对待人生的价值的。

3、教给大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选择过于随意,更多地处于自发的阶段,同时阅读方式方法也多为“不求甚解”型。这样,快餐式的作品取代了高品味的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伴随网络的进入校园,许多学生对网络文学津津乐道,对国内外经典著作却知之甚少,部分大学生读书反而不如不读书,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模糊、诚信意识浅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功利主义色彩较浓等问题。在调查中,一提及阅读大部分同学想到的都是四大名著,而四大名著是哪四部、作者分别是谁、主人公主要情节是什么则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全部说清楚,而他们关于四大名著知识的来源则主要来自于影视剧或者是人云亦云。读过四大名著的大学生不足调查对象的10%,而这10%的同学在读的时候也很多时候是在跳着读,并且读后的感觉是“没意思”。而“人们在阅读一部经典著作时,应总是处于被询问并将自己打开和暴露出来的地位”[1],也即只有读进去,才能完成与经典的对话,文学也才能作为传统对阅读者产生影响,形成强大生命力的文明。

为此,应该动员学校各方力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全方位指导。学校可以每学期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份“推荐阅读书目”,书目由专门的专家学者讨论选定,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食粮,用人类丰富的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并尽量兼顾到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使大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并予以重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多带着问题去读书,多思考,多写读书笔记,对于阅读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想到的问题,多与老师同学讨论沟通,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大学生阅读中,应该重点强调从思想高度和审美角度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让学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等,提高审美趣味,并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历史还原”的方法来理解作者、理解作品,同时要结合当前时代现实,思考如果在现实作者会怎么做,会怎么想,这样阅读的过程也就成了同学与前辈先人的对话,无形之中使大学生从阅读中发现人的精神力量,汲取精神营养,通过经典作品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认识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提升人生境界、塑造完美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人才。

4、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环境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阅读书籍的来源是学校图书馆。为此学校图书馆应加强藏书建设,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藏书量和种类,实行藏、借、阅合一,同时增加光盘检索和终端查询,并加大电子书刊的引进力度,完善电子阅览室的功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还应根据学生特点、阶段及层次的不同大力推荐新书、好书。

同时针对大部分学生阅读地点会选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的特点,学校应及时扩大阅览空间,不断增加阅览室和自习室的容纳度,使学生有地方读书,同时如有条件尽量在这些地方加设风扇、空调、暖气等辅助设施,使学生能够安心地读书。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所说:“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2]阅读,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民族思索的过程,也是对生命和生活进行比照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更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让我们从改善大学生阅读现状开始,不断促进国民阅读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国家民族的综合素质。

[1]钱中文,刘方喜.自律与他律——中国当代文学论争中的一些理论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5.

[2]朱永新.让阅读成为国民日常生活方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3-08.

Abstract: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modern college students'reading status,we found that the time of distribution in reading rather less,and the choice of reading contentmore in entertainment,readingmodels aremore spontaneous,and class education has little effect on reading.To this end,the University Teachingmay putmore guides in 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classroom instruction,and reading methods,and to create a reading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campus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reading situation,then to enhance the human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reading strategies;readingmode;status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Reading Status

XIAO Lan-ying,SUN Lin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00,China)

G 642

A

1673-2103(2011)01-0100-04*

2010-11-10

菏泽学院教改立项“人文课程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研究”(编号:2008012)阶段性成果

肖兰英(1964-),女,山东郓城人,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课外同学大学生
小满课外班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大学生之歌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