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淳安县蚕桑产业现状和“十二五”发展对策

2011-09-11杨仁宽许冠钧余荣峰徐向宏陈田飞徐新权

中国蚕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淳安县蚕茧桑园

杨仁宽 许冠钧 余荣峰 徐向宏 陈田飞 徐新权

(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浙江淳安 311700)

淳安县的蚕桑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却也恰遇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淳安县县政府部门迎难而上,紧抓机遇,化“危”为“机”,开创了“多措并举强服务、订单保护兴产业”的新局面。使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6 667 hm2左右,蚕桑年产值在2.5亿元以上,淳安县已成为杭州市市委、市政府“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发展战略的优质茧生产基地,浙江省实施“蚕桑西进”的重点县(市)和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业蚕桑产业强县[1]。

1 “十一五”蚕桑产业建设现状

1.1 蚕桑生产连年增长

“十一五”期间,淳安县桑园总面积基本稳定在6 667 hm2左右,投产桑园面积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 6 033 hm2,比 2006年的 4 213 hm2增长了43.20%(表1)。“十一五”末全县发种量、收购量和蚕桑总产值首次跃居全省第1,蚕茧生产量位居全省第2。

表1 近5年淳安县蚕桑产业基本情况

1.2 蚕茧质量稳步提高

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千岛湖品牌茧质量已连续13年名列浙江省前茅。据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千岛湖牌干茧全年平均等级达到3.5~4.0级。

1.3 蚕农收入大幅增加

目前淳安县有2.9万户种桑养蚕农民(其中蚕业合同户2.7万户)受益农业人口达9.3万人,约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全县养蚕户户均收入接近1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淳安县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1.4 区域规模效益显著

已建成唐村、梓桐、浪川等9个杭州市都市农业(蚕桑)示范园区;涌现出年产茧600 kg以上的蚕桑生产专业户300个、年产茧50 t以上的专业村20个、年产茧500 t以上的蚕桑强乡(镇)5个(其中年产茧达1 500 t以上的1个)。蚕农户均拥有桑园面积从800 m2扩大到2 400 m2,基本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的生产格局。

1.5 良种工程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淳安县蚕桑产业的种子种苗工程实现了重大突破,桑苗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蚕种繁育规模逐步扩大。已新建桑苗繁育基地27.4 hm2,年繁育桑苗700余万株,能基本满足全县的桑苗需求。另外,总投资1 200万元、建筑面积7 200 m2、年繁育蚕种30万盒的杭州千岛湖蚕种场也已投入生产。

1.6 蚕桑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蚕桑产业是生态绿色环保农业,在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淳安县利用桑枝条生产食用菌已发展成为亿元产业,年生产食用菌1 000万袋左右;处理蚕沙生产优质的农家有机肥,以利于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发展幼林桑园套种蔬菜和豆类作物,每667 m2桑园可增收400元左右。

1.7 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

淳安县现有缫丝企业8家,35组自动缫丝机,年加工干茧能力达2 800 t,年产值超2.2亿元。8家真丝绸加工企业,共有5 490台织机、2组蚕丝被生产线,年产值达1.3亿元,茧丝绸行业总产值达6.8亿元。全县有近10万人从事养蚕生产,蚕茧生产雇佣村级蚕桑辅导员593人,茧站收烘雇佣季节性临时工1 720人,5 500余人在茧丝绸加工企业就业,解决低收入农户6 852户2.3万人,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2 “十二五”蚕桑产业建设的基础和发展机遇

2.1 产业基础

2.1.1 自然条件优越 淳安县地处浙江省西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生态环境优越,非常适宜蚕桑生产。县域辽阔,现有耕地面积29.7万hm2,桑园面积6 380 hm2,蚕桑发展潜力巨大。

2.1.2 蚕业基础稳固 淳安县种桑养蚕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蚕桑文化氛围浓厚,农户对培桑养蚕具有较深厚的感情,养蚕经验积累多,养蚕技术水平较高。建立了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在桑蚕新品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技术规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蚕桑产业不断创立新高。

2.1.3 政府高度重视 淳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将蚕桑产业确定为增收富民的优势主导产业,出台了鼓励发展蚕桑生产的若干意见,把蚕桑生产视为淳安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聚宝盆”、“摇钱树”,营造了一种“关心蚕桑就是关心农业生产、发展蚕桑就是发展农村经济”的良好氛围,使蚕桑产业发展得到了有力保障。

2.1.4 产业机制完善 淳安县的蚕桑产业采用“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公司+农户+工厂”的协作机制,把全县2.9万户蚕农、8家缫丝企业、8家真丝绸加工企业紧密连接在一起,成就了淳安县的蚕桑产业。“合同蚕业”的实施,切实保障了蚕农的利益,激发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成立了由茧丝绸行业贸工农各方面代表组成的淳安县蚕茧产业协会,提高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使政府、贸工农、市场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2.1.5 基础设施配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康庄工程”等交通项目的完工并投入使用,解决了农户卖茧及干茧运输难的问题。各项扶贫工程、土地整治、旱地改制、低产田改造、水利配套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使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全县的水利、电力、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突破了制约淳安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有利于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蚕茧收烘配套设施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缓解了蚕茧收烘、干茧储运的压力,保障了蚕茧质量。

2.2 发展机遇

茧丝绸产业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主导地位的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消费的兴起和丝绸产品的多样化、高品质及其特有性认识的增强,人们追求真丝消费渐成时尚,拉动国内市场对茧丝绸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为蚕桑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茧丝供求结构发生变化,即低挡的茧丝需求量减少,优质的茧丝需求量增大,这给生产高等级干茧的淳安县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3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3.1 指导思想

围绕打造浙江省蚕桑产业强县的总体要求,以淳西北、淳西南蚕桑重点产业带为主平台,以“改造提升、保质增效、科技兴蚕”为重点,加快蚕桑基地改造提升,提高蚕茧质量,提升千岛湖牌茧丝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经济效益,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淳安县打造成全国知名、浙江省第一的优质品牌茧丝生产基地。同时,延长蚕桑产业链,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步伐,发展茧丝绸加工和织造、服装业,打造“茧”、“丝”、“绸”一条龙的生态蚕业强县。

3.2 基本原则

3.2.1 园区示范,重点推进 以“规模化、精品化、效益化”为导向,加快建设现代蚕业示范园区,稳步推进蚕桑重点产业带的发展。

3.2.2 强化服务,订单链接 以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为产业龙头,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以“公司+农户”、“公司+工厂”的合同订单为纽带,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效链接,农业、工业的资源共享,产业效益的合理分配。

3.2.3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坚持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发展“省力化、机械化、电器化”的设施蚕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目标,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培养一批现代蚕业科技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重点解决种子种苗、生产收烘、缫丝纺织等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

3.2.4 标准生产,品牌经营 完善品牌茧生产地方标准,认真执行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从桑园管理、家蚕饲养、蔟中管理、鲜茧收购、蚕茧加工、干茧贮藏等环节抓标准化生产。以优良的蚕茧质量来提高“千岛湖”品牌茧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3 建设目标

争取到2015年,全县桑园总面积确保6 667 hm2,建成优质高产桑园面积5 333 hm2,规模园区达到3 333 hm2;优质蚕茧年生产量确保5 000 t,力争8 000 t,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4.5亿元。生丝加工业建成50组自动缫生产规模,年产生丝1 500 t,产值5亿元的企业;依托茧丝资源优势,发展丝绸织造和真丝服装等深加工产品,实现茧丝绸行业总产值超10亿元。

4 “十二五”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4.1 接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抓桑园基地建设

紧抓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机遇,提升现有蚕桑园区化水平,通过品种更新、调优桑树品种结构,加快园区老桑园、低产桑园更新改造。已建成的9个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区,按照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部署,以综合园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及精品园区建设要求为标准。通过水利设施、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排灌方便、旱涝保收、丰产高产。通过高水平管理,提高单产和质量,实现高效益产出,达到每667 m2桑园产茧150 kg,产值4 500元以上的优质高效目标。到2015年,全县建成以蚕桑、茶叶等产业为主的综合农业园区1个、蚕桑主导产业示范园2个、特色蚕桑精品园5个,全面实现淳安县蚕桑园区转型升级。通过桑园合理套种、食用菌开发等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再整合,发展蚕桑观光农家乐,提升蚕桑比较效益,使每667 m2桑园综合产值超5 000元。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巩固升级威坪、梓桐、姜家、浪川等10个老蚕区,发展大市、枫树岭等新蚕区。稳定、巩固年产茧500 t以上的蚕桑强乡(镇)6个、年产茧50 t以上的专业村40个、年产茧600 kg以上的蚕桑生产专业户800户,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的生产格局,促进蚕桑生产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立足长远发展 抓基础设施建设

4.2.1 蚕桑科技研发大楼建设 蚕桑科技研发大楼主要包括桑蚕病虫害防控中心、桑树病虫害实验室、蚕病实验室、病理实验室、办公室等。

4.2.2 设施蚕业建设 设施蚕业建设与杭州市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引导全县蚕室、蚕具等配套养蚕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极力推行“省力化、机械化、电器化”等科技含量高的装置、装备用于蚕桑生产,减少劳动用工,提高蚕桑生产效率。5年期间要新建、改造小蚕共育室4 000 m2;推广中耕机100台、高压喷雾器100台、频振式杀虫灯600台,基本实现园区桑园翻耕、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推广小蚕自动控温器4 000套、六联片翻转蔟1.5万个,实现小蚕电器化加温、大蚕科学化上蔟,提高蚕茧质量。

4.2.3 收烘配套设施建设 收烘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按照与生产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新建、改(扩)建茧站6个,引进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机2套,新增堆场1万m2,附属室1 000 m2,使蚕茧收烘设施与产业发展相配套。

4.3 立足种业提升抓种子种苗工程

4.3.1 桑苗繁育与推广 加大桑树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力度,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并加以整理利用。充分发挥良种桑繁育生产基地的作用,引进新桑品种,开展品比试验,做好引领示范,带动桑苗繁育健康发展,年繁育桑苗稳定在500万株左右,优质桑苗率达到90%以上,以满足淳安县桑园品种提升、改造、更新的需求,实现桑苗自给自足。“十二五”期间,全县桑树新品种农桑系列、育71-1、强桑1号等的推广比例达到100%,进一步优化桑品种结构,力争全县早、中、晚生品种比例达到 5∶3∶2。

4.3.2 蚕品种繁育与推广 扩大家蚕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面,使优良蚕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其中明丰×春玉、春华×秋实等新品种占50%以上,雄蚕品种达到10%以上。加快杭州千岛湖蚕种场的建设,确保年生产优质一代杂交种30万盒,农村饲养满意率100%,保质保量满足淳安县蚕桑生产的需要,而且还为周边县、市供应优质蚕种,利用淳安县的优良环境条件,建成杭州地区最大的一代杂交种生产基地。

4.4 立足科技兴蚕 抓“两个中心”建设

4.4.1 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淳安蚕桑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级科创中心)是全省唯一的蚕桑产业类科技创新中心,“十二五”期间要加快省级科创中心的建设步伐,完善科技情报部、项目开发部、技术服务部的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能,带动全县蚕桑科技进步。技术服务部建设要以创建蚕桑实验室、蚕桑病虫害防治、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为重点,搭建符合市场需要的蚕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蚕桑产业技术创新,在蚕桑科技服务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4.4.2 市级桑蚕丝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淳安县桑蚕丝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市级研发中心)设立技术研发部、蚕茧试样部、丝质检验部,采用财务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市场化运转的模式,服务于淳安桑蚕丝行业企业。市级研发中心要以提出和解决千岛湖桑蚕丝及其原料茧品质的关键共性技术为主线,加强技术研发、技术培训和推广,努力实现淳安县桑蚕丝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5 保障措施

5.1 创新产业管理机制 保障产业协调发展

健康的产业管理体制,是淳安县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蚕农是蚕茧生产的主体,企业是蚕桑产业的龙头,只有切实保护蚕农利益,实现龙头企业与加工企业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贸工农利益共享,才能保持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地发展。为使产业化机制更健全、更完善、更牢固,必须创新产业管理机制,从服务责任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完善的局面过渡到分块、分级、分线管理,使行业管理、公共服务、企业经营等方面做到各司其职、术业专攻,实现行业管理目标化、技术服务责任化、生产经营订单化。

5.1.1 行业管理目标化 继续坚持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体制,继续设立以县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加强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领导,明确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工作目标与职责,把蚕桑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列入有关部门、乡镇领导目标责任考核,并与重点乡镇签订责任状,上下合力、齐抓共管。

5.1.2 技术服务责任化 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四级联动构筑蚕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5.1.3 生产经营订单化 继续推行“合同蚕业”,实行价高随行就市、价低补偿保护的蚕茧收购原则,全额统一收购蚕茧,化解蚕茧市场风险、实现千家万户种桑养蚕与千变万化蚕茧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全县蚕桑生产订单化,充分发挥订单式农业优势,促进蚕桑产业做大做强。

5.2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十二五”期间,要加强蚕桑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发展高效生态蚕桑产业,逐步构建集科研、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

5.2.1 加快组建蚕桑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以“规模、规范、实效”为取向,要进一步规范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在辖区内开展蚕桑技术服务,促使全县蚕农应用桑蚕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广大蚕农种桑养蚕的整体技术水平。特别要开展小蚕共育服务,通过“十天养蚕法”这一新模式的推广应用,解决目前生产上小蚕饲养缺技术、缺设施及与农事劳动用工冲突等实际问题,提高小蚕饲养水平,增加单产、提升茧质。

5.2.2 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健全蚕桑技术服务队伍,完善县、片、乡、村四级科技服务网络,实现蚕用物资专营,完善蚕药、蚕具供应渠道。加强桑蚕病虫害测报和防治中心建设,对全县桑、蚕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及灾情分析,并提出防治技术措施,指导蚕农适时做好病虫害防治,以满足蚕农日益高涨的服务需求。

5.3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助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淳安县县政府出台的发展蚕桑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细化扶持政策。按照浙江省和杭州市蚕桑“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根据淳安县蚕桑产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对蚕桑产业的补偿机制,出台对连片基地、蚕种饲养、统防统治、合作社发展等的扶持政策,加大蚕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投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5.4 坚持蚕桑科技创新 引领蚕桑产业发展

通过加强省级科创中心与市级研发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构建起一条“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链,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及最新科技成果,积极开展试验与应用,不断拓展研发的领域及内容,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凝聚技术专家的智慧,协作建立开放式的技术创新平台,进行产学研技术合作,借梯登高,强化2个“中心”的研发力量,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提升千岛湖桑蚕丝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桑、蚕、丝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淳安县蚕桑产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徐向宏,徐新权,方好金,等.浅析淳安县打造中国蚕桑之乡的对策[J].中国蚕业,2006,27(3):83 -86.

[2]方林儿,邵国庆,张姣萍,等.实施桑蚕茧标准化生产技术成效显著[J].中国蚕业,2006,27(1):60 -62.

[3]周勤.浙江蚕桑产业现状和“十一五”发展对策[J].丝绸,2007,(11):1-4.

猜你喜欢

淳安县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浙江淳安县一带土壤碳储量分布特征研究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淳杨线】
浙江淳安县石林镇:运动小镇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