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2011-02-10朱树桢杨建设

中国蚕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蚕农蚕业养蚕

朱树桢 杨建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朱树桢 杨建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云南省蚕桑产业迎来了国家“东桑西移”政策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劳动力大量转移、成本上涨,劳动力投入多、风险大,基础设施较差、劳动效率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现代蚕业发展,只有打破传统模式、加大投入,提高养蚕集约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领导、壮大技术服务队伍,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带动能力,走集约高效化生产经营的路子,才能实现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云南;蚕桑产业;发展瓶颈;对策

栽桑养蚕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尽管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发展波动,但是中国的蚕桑产业仍然一路走来,并且越来越好、越做越大。东方丝绸已成为与中国瓷器一样的中国品牌,且自中国加入WTO以来蚕桑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基本处于垄断地位。蚕桑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使原来蚕桑主产区东部沿海一带的工矿企业及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劳动力紧缺、养蚕成本大幅度提高,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逐渐降低,蚕桑产区由东部发达地区向广阔的西部山区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也给云南省的蚕桑产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云南省省委、省政府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的有利时机,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提出了用6~10年的时间发展优质桑园20万hm2,带动农户100余万户,出口创汇1亿美元的发展目标。虽然,在此发展目标的带动指引下云南省各地都兴起了栽桑养蚕的高潮;但是,普遍存在着产业发展定位不高、后劲不足等问题,面临着基础设施较差、劳动效率低、劳动力不足、素质不高、生产经营方式较落后等诸多实际困难。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归纳制约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初浅的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1 云南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劳动力大量转移 蚕业发展定位不高

由于云南省多为山区,农民收入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城乡差别较大,农村约有80%的青壮年劳动力已进城务工,家中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多数山区农村成了“空壳村”或“老幼村”。而蚕桑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实现高产、优质的蚕茧为目的,从栽桑采叶到养蚕结茧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精心管理,如某一环节做得不到位,就会影响到蚕茧的产量、质量及蚕农的收入,劳动力价值就无法实现。并且,近年来,生姜、甘蔗和核桃等经济作物的产品价格不断攀升,相对于蚕桑产业来讲,收入虽然少一点,但劳动力投入少、风险小;由此出现了老区部分蚕农把土质肥沃的桑园改种成甘蔗、核桃等作物,只留下一部分土质较差的桑园养蚕,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其它产业。在新发展的地区,因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在家的农民无力规模化发展蚕桑产业,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任务,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导致家家户户都栽桑,规模小而散、栽而不养、养而不精等诸多问题,桑园及蚕室不集中,无法达到实施统一生产、统一技术和统一消毒防病的现代蚕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蚕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异性不能充分体现。

1.2 山区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多年来,云南山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绝大多数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较低。山区地块狭窄,不便于机械作业和车辆运输,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耕牛犁,物资及农产品搬运全靠人背马驮,劳动力投入多、劳动效率低;而且桑园没有灌溉设施,干旱缺水时不能及时灌水,严重影响到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再加上蚕农建设蚕室的投入能力不足,蚕与人共居[1],养蚕条件差,不能有效地实施消毒防病措施,日积月累,随着病菌的增加及扩散,就会引起蚕病暴发,甚至导致蚕农绝收,将极大地挫伤山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3 技术力量不足 指导服务不到位

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与科技服务息息相关,特别是科学文化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广大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要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和生产方式,更需要加强科技服务工作,更需要有一批技术精通、乐于服务的技术服务人员。然而,因蚕业经济的时好时差,技术服务人员的待遇不稳定,导致蚕桑老区的蚕桑主管部门被撤并或减员,使大部分技术人员流失转行;技术人员少、任务重,他们多忙于定计划、抓统计、订蚕种和发蚕种,很少有时间到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特别是新发展的蚕区,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蚕桑工作均由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兼任,不仅业务不熟,很难在短期内成为行家;而且他们身兼数职,根本没有精力抓好繁杂的育苗、栽桑、订种、养蚕、防治病虫等技术指导工作。

1.4 加工企业实力弱 带动能力不强

龙头活、产业兴,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经营有方、综合实力雄厚的企业支撑。目前,云南省各蚕桑基地县的蚕业企业都属于收购蚕茧生产生丝的单一经营模式,不具备生产附加值较高产品的能力,发展后劲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没有形成与蚕农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鱼水关系,市场好就抬价收购,市场不景气就压低收购价或不收购,风险储备机制和对蚕农的资金扶持及技改支撑的措施不健全,没有起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2 云南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制约云南蚕业发展的问题,结合云南省多为山区的实际,在保护调动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的前提下,遵循市场经济和蚕桑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实现由依靠零星桑养蚕向成片规模栽桑养蚕转变,由单一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由独家粗放型生产向“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及扶持龙头企业或蚕桑大户上,把有限的劳动力合理利用起来,提高劳动效率,提升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户转移到蚕桑产业上来,促进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2.1 完善产业规划 提高集约化水平

任何产业的持续高效化发展都要定位准确、规划长远、布局合理。长期以来,云南省的蚕桑产业与烟草、甘蔗等产业相冲突,得不到产业化发展。因此,各地要按照现代农业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加强搞好产业调研,修订完善蚕桑产业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推动蚕桑生产向曲靖、保山、大理、红河等最适宜区集中。通过政府扶持、项目支撑实行蚕桑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布局调整,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针对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大力推行“分户栽桑、分户管桑、集中养蚕”,“以桑入股、按股分红”,“农民种桑、业主养蚕”,“亲朋乡邻无偿流转”等多种方式,培育蚕桑业主大户,实现桑园、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蚕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养蚕集约化水平,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和订单农业[2]。

2.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各地应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加大对蚕桑产业发展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用节本增效技术措施推广应用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针对山区道路通达率差、水利设施不配套和蚕农无资金修建蚕室的实际情况,各级各部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要向蚕桑产业倾斜,切实解决好山区蚕农劳动效率低、无投入资金等问题,引导支持蚕农把蚕室布局在桑园附近,实现水、电和路“三通”,配套消毒设施,确保养蚕无病、高产。

2.3 加强政府领导 壮大技术队伍

建议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领导班子、一套扶持政策、一个运行机制”的要求,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乡(镇)领导挂钩联系村、组的责任制,确保蚕桑产业发展高位推动;各重点乡(镇)要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产销脱节、技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并且,积极探索建立蚕桑产业“以奖代补、事后投入、鼓励发展”的奖惩措施和蚕桑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重点指标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和责任人,推动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年度任务目标的有效落实。重点要加快培养壮大县(市)、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队伍[3],与科研院校联合,建立集科技成果展示、技术培训于一体的高标准示范基地,以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实地培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实际操作培训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方式培养乡村技术服务人员,为少数民族地区蚕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4 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增强企业带动能力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的原则,对茧丝绸企业从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鼓励及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加强与国内外蚕桑产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坚持走“节本增效、多元开发、综合经营”之路,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开发,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推动蚕桑产业由原料生产为主,逐步向缫丝、织绸等后续产业的发展,推进单一蚕桑生产初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增强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及带动能力;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宏观干预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和蚕农形成利益共同体[4],制定相关的风险储备机制和分配体制,确保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蚕农稳定增收。

[1]陈松,罗坤,储一宁.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云南蚕丝业[J].云南农业科技,2003,(1):15-17.

[2]冯爱丽,周建刚.蚕业经营模式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蚕业,2007,28(1):50-51.

[3]俞金姬.试谈蚕桑科技队伍的作用[J].中国蚕业,2005,26(4):61-63.

[4]丁善明.云南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云南农业科技,2004,(1):21-23.

[S88-9]

C

1007-0982(2011)03-0055-03

2011-03-06;

2011-07-11

朱树桢(1971—),男,云南宣威,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

Tel:13987334029,E-mail:yangjianshe26444@sina.com

猜你喜欢

蚕农蚕业养蚕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稿约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躲雨
养蚕记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