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寰枕筋膜挛缩效果

2011-08-30王理德

当代医学 2011年28期
关键词:枕部小针刀椎动脉

王理德

环枕筋膜挛缩症是指环枕筋膜中的环枕后膜发生挛缩后,导致其中的血管神经受到刺激、压迫而引起头昏、头晕、后枕疼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1]。长期低头工作或者习惯高枕睡眠或者长期处于湿寒环境等均可导致寰枕筋膜发生慢性劳损,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瘢痕、纤维化、挛缩,使寰枕间隙变狭窄,致使椎动脉受压,牵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导致上述临床症状的出现,最终形成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由于寰枕筋膜挛缩综合征的定义较晚出现,致使该病一直未能被人们所认知,易被误诊,得不到有效治疗[2]。而在临床实践中,寰枕筋膜挛缩综合征是一类较为常见的慢性劳损性疾病。我们采用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20例寰枕筋膜挛缩综合征患者,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选取寰枕筋膜挛缩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按照如下标准确诊:①临床有椎动脉受压迫表现、枕大神经与枕小神经及项筋膜牵拉症状表现;②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寰椎靠近枕骨,对颈椎前屈位摄片仍显示寰枕后弓靠近枕骨。以上两条满足任何一条均可判为寰枕筋膜挛缩综合征。40例患者基本情况为:男27例,女13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为(46.6±3.4)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次诊断该病,且之前未经过其它治疗。患者均具有如下三种情形中的至少一种:长期低头工作或习惯高枕、长期处于湿寒环境。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晕、视物模糊、颈枕部长期疼痛,点压枕部项韧带或头夹肌止点部疼痛。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小针刀治疗,严格按小针刀操作规范操作。选择适当型号的朱氏针刀,剃光患者寰枕关节周围的毛发,备皮。对进针处皮肤行常规消毒、铺洞巾、戴手套,患者采用俯卧位,下颌前屈,充分显露环枕关节后侧,局部用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用5ml的注射针头在环椎的后正中进针,在电视X光机的监测下缓慢进入至环椎后正中处,回抽确认无脑脊液然后注入麻药,然后选用4号小针刀以环椎的后正中为进针点,使刀口线和患者的纵轴平行,缓慢进针刀,电视X光机的监测,针刀到达环椎的后正中,刀锋调转90度,咬住环椎上缘骨面横向剥离(向两侧不要超1cm),横切寰枕筋膜数刀后退出针刀,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

1.2.2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手法治疗,保持患者针刀术体位不变,嘱协助者用双臂压患者背部,双手挽患者肩膀,医生一手托下颔部,另一手压患者枕部,与协助者形成对抗之势牵引患者2分钟后,用力向下压患者枕部,弹压后枕部2次。若术后10天之内患者未愈,可行第二次针刀治疗,观察疗效。出院后6个月随访,统计复发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头晕头昏、视物模糊、颈枕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好转:症状有减轻或者部分症状减轻或消失;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统计(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统计[例(%)]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及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6个月后随访复发统计(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6个月后随访复发统计[n(%)]

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6个月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解剖结构上,寰枕筋膜属于项筋膜的一部分,寰枕筋膜分为环枕前膜和环枕后膜两部分。寰枕筋膜和颈筋膜浅层及深层相连,其上缘发自枕骨上项下缘处,下缘附着在环椎后缘项韧带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及肩胛提肌被膜等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颈上交感神经节等均位于筋膜下。椎动脉从环椎横突孔、环枕后膜穿出后经环椎侧块后上方椎动脉沟进入椎管,在正常情况下,枕骨大孔后侧边缘和环椎间有一间隙,使得椎动脉沟内较为宽松,当长期低头工作或习惯性高枕或长期处于湿寒环境等因素导致环枕筋膜发生慢性劳损而产生变性、增生、无菌炎症性时,使环枕筋膜的弹性降低甚至发生紧张、挛缩,致使其下间隙变窄,且局部炎症物质发生聚集,压迫或刺激穿行于环枕筋膜中的血管及神经,如椎动脉、 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等,导致患者出现椎动脉缺血或者神经刺激症状如头昏、 头晕、颈部疼痛、麻木、 僵硬感等[3-4]。小针刀疗法通过对寰枕筋膜的剥离、切割能松解环枕筋膜的紧张、挛缩,恢复结构间的力学平衡及正常对位关系,症状即可消失,同时小针刀具有微创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传统手法牵拉颈枕部可以增大环枕和枕骨间的间隙,从而减轻或消除对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恢复受牵拉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本组研究资料中,我们采用小针刀与手法相结合对寰枕筋膜挛缩综合征进行治疗,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5],增强了治疗效果,缩短治疗疗程及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郎伯旭.针刺配合手法治疗环枕筋膜挛缩综合征100例[J].中国针灸,2003,23(5):258.

[2] 望开森,翟前军.针刀为主治疗环枕筋膜挛缩综合征32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6):157.

[3] 李义凯,徐达传.寰枕后膜挛缩症的临床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36-937.

[4] 刘志学,张笑吟,董孟华.水针刀治疗环枕筋膜挛缩综合征临床研究[J].疑难病杂志,2007(4):243-244.

[5] 沈淋源,陈国胜,李少芳.颈腰段并发椎问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附40例报告) [J].当代医学,2008,142:149-150.

猜你喜欢

枕部小针刀椎动脉
右枕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术后复发1例
小针刀联合九步八分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拆西墙补东墙”高质毛囊资源宝贵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24例临床特点分析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
小针刀配合钻孔减压术治疗跟痛症的疗效观察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