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江苏卷)

2011-08-28姚赛男江雪松

中学语文 2011年26期
关键词:麻雀

姚赛男 江雪松

拒绝平庸

一考生

你正站在一面镜子前,打量着自己的模样。也许你会为自己过于普通的外貌而捶胸顿足——别急,普通并没什么,仔细想想是否平庸吧!

就像你我一样,几乎所有人都在心底无数次地感慨自身的平凡,立于人群便顷刻被人潮淹没。但是平凡并非平庸,平庸之人大多不思进取,饱食终日而游手好闲;你我之平凡却能饱含斗志,发奋图强而拼搏不息。可惜,很多人并未弄清这一点,盲目认为平庸与平凡乃孪生之兄弟。于是,呼天抢地,大喊自己不为伟人之不幸。

更不幸的是,有人甚至认为伟人与名人之间可以划上铁打的等号,如芙蓉姐姐、凤姐之流不甘寂寞,逆着时代潮流而奋力向上者倒也不怕千人嘲笑万人唾骂,也倒是勇气可嘉,令人叹服。惧怕平庸本身是没什么错的,但误解平凡之本意又盼望“出人头地”名垂不朽者却只能贻笑天下。出名的愿望本身也无可指责,只是若以为出名便是伟大,其浮浅愚昧让人不禁扼腕而叹“悲哉”!

想起前阵子媒体争相报道的超女因整容失败而丧命的新闻,让我不由十分困惑。或许是她认为自己长相如大众一样,没有能惊艳众生的脸庞,或许她以为美貌才是她为乐迷记住的必要条件,她在走上手术台的时候义无反顾,尽管知道风险有多大。与此相反的,意大利国宝级女星索菲亚·罗兰因不合大众关于“美丽”的定义,多次被导演拒之门外,而当她成为人们心中无可替代的独特的美的代表的时候,她骄傲地宣称自己从未按别人的标准评价自己。坚持自我本色,平凡且独特。这不是平庸的表现,而迎合他人改变自己才是真正的平庸!

外貌可以平凡,灵魂却应当深刻。罗斯福与希特勒都有着不出众的外表。一个成为美国经济危机时力挽狂澜的“救世主”,另一个却成了野心膨胀丧心病狂的战争恶魔。他们也拒绝平庸,只是方式和方向迥然相异罢了。

你我之人大多也许成不了名人、伟人,但是也不必成为庸碌者,如海伦之艳的美貌,如普罗米修斯的盖世功名也确实难以拥有,但作一颗“微尘”又何妨?

当明了这一切——请照照镜子,你会看见平庸吗?

[点评]本文突出之处有二:1.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文章由对镜自照落笔引出对平庸的思考,进而剖析指出平凡与平庸实有天壤之别;再进一步分析伟人与名人的差异,指出叫喊出名的人实属愚昧,二次指出平凡与平庸的区别;由此再引入当前媒体事例,中外比照,批评迎合是平庸,坚持才是本色、独特;最后,文章回扣文首,再照镜子自省。2.材料丰赡,论述典型。文中所举事例,取材来源多样广泛,有历史名人、媒体宠儿、网络明星。形式运用多种丰富,伟人与名人之别,举网络明星如凤姐、芙蓉姐姐,反例正说,寓庄于谐,寓贬于褒;而举历史名人罗斯福、希特勒,一为正例正说,一为反例反说,对比强烈,态度鲜明;最有意思的是,结论竟也是以神话故事人物作引子,以当代楷模“微尘”作呼,水到渠成。

拒绝平庸

一考生

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

总有人有着美丽的梦想,“飞上枝头变凤凰”,可那终究只是个梦想。平凡如我们,于浩茫世界甚至抵不上一粟之于沧海,不就只能是一只小小的麻雀么?

我们接受平凡,但我们拒绝平庸。

拒绝平庸,首先需要我们甘于平凡。这并不是悖论,飞上高枝的麻雀又有几只呢?剩下的我们,还是不要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梦了吧。诗人阿多尼斯有一句话:“不是时间使你衰老,而是妄图留住青春使你衰老。”我觉得这句话改一改放在这里也是合适的:“不是平凡使你平庸,而是妄图登上高位使你平庸。”我说这话,并不是想让大家放弃追求和奋斗,只是说,既然我们只是平凡的人,为什么不享受平凡的快乐呢?心中充满利欲和扭曲的“出人头地”之愿,纵然一步步登上地位的高峰,却依旧是一步步滑向平庸的深渊。坦然地接受平凡,做一个心无杂念的纯净的人,纵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又有谁会说锦衣玉食能比这来得畅快而有深意呢?

我猜你要质疑,难道甘于平凡就不会平庸吗?我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观点。所以我说,我们要做会唱歌的麻雀。你问我什么叫做会唱歌?就是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平凡的事。我最喜欢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长在鞋匠的家庭。他很可能也过完平凡的一生,但他选择用自己的笔唱出自己的歌,唱出下层劳苦人民的歌。他本是一只平凡的麻雀,却用歌声为自己的羽毛镀上金色。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他一样,但却依然可以唱出自己的歌。说到底,“平庸”便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而我们的“歌声”给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打上烙印,我们便自然不会平庸。譬如郭明义,他的“歌声”便是他的爱心和善举。即便是现在,他依旧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人,可他的生活,难道还是平庸的生活吗?我们甘于平凡,但心中只要有一股不平凡的信念,才能在平凡的人生轨迹,留下不平凡的印迹。

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平凡的快乐的麻雀,骄傲地唱着自己的歌。这歌声中自有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远离平庸,唱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点评]艾青的诗歌名作《我爱这土地》中有句“假如我是一只鸟”广为流传,本文作者更是把这个句子具体化:“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起笔独特,落脚不俗,由平凡普通触眼可及的小小麻雀说起,可见考生之聪慧机灵;由麻雀先说要敢于平凡,“不是平凡使你平庸,而是妄图登上高位使你平庸”,可谓切中麻雀之要害;再由麻雀说要不甘平庸,鞋匠出身的安徒生便是一只小麻雀,但是他却为自己的羽毛涂上了金色,举例典型有说服力;最后回到“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平凡的快乐的麻雀,骄傲地唱着自己的歌”这一结论。文章起承转合,时时扣合麻雀的身份,显得笔墨集中,又论述清晰,托物言志,言微意远。

拒绝平庸

一考生

置身拥挤的人潮,耳边渲染着吵闹,面对着无数的欲望颠沛,似乎,自己已被物化了,累了,平庸至极了。多想自持一份修行的坚韧纯洁心灵,醇厚情操,拒绝平庸,收获幸福。

我想,是独处。

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灵的栅栏,认真地审视自己。

在一池静水间,照见了自己的面容,原来自己也是一个“棱角突出”、“个性鲜明”的人。只是面对着无力改变的世界,只能无奈地收起自己的个性,藏起自己的棱角。可是,自己终究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在这样静谧的空间,努力寻找。月光静射的池水,让我看见了原来的澄澈,原本的尘埃。

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无暇顾及的甚至早已丢弃了的,此刻却会清晰地想起来。如此美好的时光,会使心灵的珍藏开出幸福的花朵,连痛楚也变得美丽,不再平凡。

拒绝平庸,不仅属于沉思,亦是享受的好时光。

旧青色花纹的口杯,泛着白色晕光。放一撮茶叶,一泓沸水倾壶而出,茶叶便在这温润间上下翻飞、舒展、绽放……终于,像舞女一样,碧生生地原始了绿色的生命,青涩的香气溢满了整个屋子。

不疾不徐地阅读,撞入眼帘的佳句,细细品来,竟有一种重回白衣少年的感觉,闪烁着童年的光亮。不及掩卷,已掉入感动的怀抱。

目光所至,心灵所正,如同沸水将茶叶般的黑宇冲泡开来。茶是有形的汁液,书是无形的浆果,喝茶醒神,读书清心。百冲不淡,百年犹芳。

交错的时间和空间,疲惫的心像被浣洗了一般,内在的庸俗、平庸也随之流走。

我似乎找回了不平庸的自己。

明白,自己并不是上帝推陈出新的一个作品,和芸芸众生一样,活着,爱着。许多时候不能义正辞严地正确,也不能恰如其分地错误。光阴的漏斗没有留住每一粒金沙,还好,自己拒绝平庸,终还算一个善良的人,能够在这嘈杂间,感知那些蹑手蹑脚的美,捕获那些细致入微的情节。

静和,安详,简单,看着这些泛着橙色微光的词汇,心被擦拭得一亮一亮的。

灯火是夜的眼,拒绝平庸,我愿我是清亮的瞳仁。

[点评]论述已经成为公理常理的东西很难,非常容易散乱无章,也非常容易说些套话废话,难得本文从心灵生活的层面切入题旨,在立意的表达上显示出不凡的功力。生活本是一张网,你我都在网中央,芸芸众生为生活而奔波、而疲累、而平庸,诗意的生活离他们太远,考生让独处唤回人们尘封的美好回忆,让享受引导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最终让庸俗、更让平庸远离。本文以池水独照、品茶阅读为具体的叙写、思索、抒情对象,寓说理于感悟之中,寓情意于叙写之中,使诗、景、理融为一体,情韵相生,诗意盎然。静是自然的静和、安是生活的安详、简是人生的简单,诗意的笔调、堪称隽永警拔的一些语句,都显示出考生深厚的积淀和灵动的才思,诚如考生所言,“我愿

我是清亮的瞳仁”。

拒绝平庸

一考生

棋盘如战场,战场如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是象棋中的一员,在人生的棋盘上战斗着。

可被刻上不同的字,身份就大不相同。有人被刻上“帅”,便可雄踞九宫,士拥相卫;有人被刻上“车”,便可横扫千军,所向披靡;有人被刻上“马”,便可横踏斜日,卧槽挂角;有人被刻上“炮”,便可隔山叫阵,炮轰阵阵……

不知是时运不济还是命运的捉弄,你被刻上“卒”字。扫除障碍的是你,顺手牵羊的牺牲品也是你。面对如此劣势,你将何去何从?

我渺小,但不弱小;我平凡,但不平庸。

是的,你不曾泯灭鸿鹄之志。你把握零星的战机,等待着一丝希望。愈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愈是要柳暗花明,愈是身处险境,愈是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你平凡,可你不甘于平凡。有人认为你是一粒沙,一阵风就可以注定你前进的方向,可你坚信自己是块巨石;有人认为你是一颗星,一朵乌云便可把你遮出人们的视野,可你坚信自己是太阳;有人认为你是一脉新绿,一丝干涸便可夺去你鲜活的生命,可你坚信自己是石缝间的生命。你虽为小卒,却也有着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壮志,你坚信,没有车道、马蹄、炮台的开路,你同样可以斩将保帅。

喜马拉雅山直冲霄汉,你坚信自己是攀爬者的旗帜;撒哈拉沙漠一望无垠,你坚信自己是跋涉者的脚步;阿尔卑斯山壁立千仞,你坚信自己是探索者的身影;雅鲁藏布江水流湍急,你坚信自己是英雄者的故事……

想一想灿烂的明天,你怎么甘于平凡;想一想辉煌的未来,你要拒绝平庸。

你一步一个脚印,奋勇向前,虽然步履缓慢,但每一步都是进取。小小的卒子爆发出惊人的信念,平凡,但依旧光芒四射。

你的价值终在此刻体现。当你脚踏九宫,手挂长剑,居高临下地高呼一声:“将——”

让那飞快躲藏的车为你喝彩,让那拐了脚的马为你欢呼,让那不敢露面的炮为你呐喊。你,小卒,终成不凡,让那连九宫也出不了的士帅为你戴上勋章。

卒行千里,必成辉煌。

[点评]单说平凡人如何如何拒绝平庸,未免流于一般,但文章构思精巧,借助棋盘中平凡“小卒子”展开,“卒”只能永远前进,不能后退,而且往往是决战沙场,赢得胜局的最后的英雄。“卒”是平凡的,但绝不平庸。单平铺直叙未免枯燥乏味,但文章比喻、拟人、反衬、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就使文章文采飞扬,棋高一筹。单高喊口号未免底气不足,但文章有理有据有力地呐喊:小小卒子虽渺小,但不弱小;虽平凡,但不平庸,因为有胆气,有理想,有信念。此三点足以说明此文不平庸。

拒绝平庸

一考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今世之人,多以奉行“中庸”之道自喻。即与世俗同流,人云亦云,而其自身便少了一些原则,多了一些铜臭,少了一些坚守,多了一分谄媚。

而我要说,拒绝平庸。

知识分子这个词,起源于西方,原意是指有理想、有学识,为社会奉献、教化他人的一类人。在古中国,也有一个准确概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在今天,这一神圣词汇有了新的解释。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知识分子被释为:具有高等学识,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

如此一来,知识分子这一词似乎变得平庸,泯乎众人了。从孔子、苏格拉底一类的师表、楷模,变成了如今天教授、专家之类的“知识分子”。

现今社会的娱乐化,亦使知识分子们愈加平庸,从泛滥地“说三国”、“说明清”,再到忙于为“超女”们正名,平庸的知识分子令人茫然。

因此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那些20世纪的知识分子们,怀念鲁迅的锋利,怀念章太炎的狂狷,怀念李大钊的理想,怀念陈寅恪的执著……

马寅初生于19世纪末,也曾是清末留美幼童,其在经济学领域上的成就在今天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他之所以让人倾慕,不仅是学术知识,更是他的坚守,他的不甘平庸。50年代末,年逾古稀的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陈述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却遭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抵制,但他却不退缩,屡屡发表论文支持自己的言论,为此,老人甚至遭遇批斗和迫害。而面对忘年之交的周恩来的劝导,马寅初发出了“吾爱吾友,但吾更爱真理!”的呐喊。

北岛的诗中曾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马寅初的身影并没有弯曲,他用自己的坚持、自己的不甘平庸刻写了高尚者的墓志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我却要说,拒绝平庸。

[点评]本文特点有二:1.具体而微,笔墨集中。拒绝平庸,是个宏大的命题,而怎样具体而有力地论证这个观点,更是让考生颇费周章。本文扣得紧,站得高。平庸,尤其是身兼社会良心、黎民木铎的当代知识分子的平庸,该如何正视?怎样拒绝?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使论述一下变得具体实在,也让考生有话说。作者不遑多让,稍事阐述,笔墨集中而角度独特,只就当今知识分子的责任而论,很批丢失良心的平庸现状,让人警醒。2.引证丰赡,文思跌宕。文章着眼知识分子的责任,引证不避其繁,追源溯流,明示暗点,参古证今,例多证足,材料滚滚而来,论述滔滔不绝,富有极强冲击力;文章整体结构而言,由当今现象综述而提出观点,再由古今知识分子的定义比照而引出对有个性、不平庸的知识分子的思念,其中特别就马寅初事例进行分析,最后回扣开篇,文思跌宕生姿,论述环环相扣,丝丝相应。

拒绝平庸

一考生

父亲初中毕业便又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很多次我望着父亲黝黑的、爬满皱纹的脸叹息:我的父亲他是个农民,他的世界里只有黄土地。

父亲一直对我不满意,我甘于平庸的成绩而不求上进,我甘于落后而不知追求……

那一天我对父亲说:“我太平庸了。”父亲不作声,穿着一双黑色靴子走出家门。

父亲迟迟没有回来,我望着刚刚被雨洗净的天空发呆。乡村的雨后,天空一碧如洗,鸟儿惊乱地寻亲觅友。我决定去找父亲,我想我的那一句似乎无心的话一定让他伤了心。

寻见父亲,他在黄瓜地里把一根一根的黄瓜架扶起来,又用铁锹从周边挖些泥土重新埋好黄瓜架。父亲毕业后就一直忙活着这些事,很认真地忙着。有时,他去镇上买几本书,关于农作物生长之类的有关书籍,认真地研读。母亲每次都会取笑:这地几辈子人种过了,还有什么知识不懂。父亲总是笑着说:书上更科学些,我也只是参考。

父亲看见了我,便唤我一声,让我过去。雨后的土壤稀稠。我一直低着头走路,到父亲面前时,鞋子上早已沾上了稀稠的泥土。

“帮个忙,把黄瓜架捧着,我来挖些泥土把它们固定好。”父亲一抹汗水笑着对我说。

我不作声地帮着父亲的忙,却怔怔地望着父亲出了神,看过父亲以前的照片,瘦瘦弱弱很像古代的书生,可眼前的父亲健壮得能比得上村头王家的那头牛。

“就在地上长不行吗?为什么要费事地把它们架起来?”我无心地问。

“架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阳光,它们才能更好地生长。”父亲并不在意地回答。

“人也是一样,只有站起来才能更加强壮,人就是要站起来活着。只要站起来,没有人是平庸的。”父亲继续说道,我知道他在计较我的那句话。

“你父亲我并不平庸,我可以把田种得全村最好。人活着,在哪一方面都不可平庸,要有所追求。”

我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为我讲解了一个人生存的道理:拒绝平庸。

我突然明白了,他看书学习知识只是因为有追求。

是呀,只要站起来活着就没有平庸。

人活着,就要拒绝平庸。

[点评]本文的特色是:1.借事说理,寓意深刻。对于“拒绝平庸”这个命题,记叙文怎样写?这个考生作出了巧妙而精到的回答。文章借黄瓜是伏地生长还是架起生长为主线,写了“我”与父亲的一段对话,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描述与记叙中,巧妙地点出:“人也是一样,只有站起来才能更加强壮,人就是要站起来活着。只要站起来,没有人是平庸的。”简单的故事,朴素的语言,形象的解说,塑造了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父亲形象:他虽然普通平凡,但是他能不断读书学习,他能把田地种得全村最好,他能在日常琐事中看到人生生存之道。2.贴近生活,富有意蕴。考生一定是个农家孩子,他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非常到位,对话不紧不慢,三言两语,却张弛有度,意蕴深厚;前后多处穿插的景物描写、肖像描写,精短精致却有神有韵,在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中写故事、传心情、见性格,让人回味不已。

拒绝平庸

一考生

太怯懦,做大众的追随者,击不破内心的桎梏,平庸一世,倒不如激进一时。

人们的胆量完全没有随着时代的增进而增长。大风潮一阵一阵兴起,永远不缺乏附和者。在人海里找不出个人的独特,就是平庸。总是千篇一律地对小情小爱细腻刻画,眼光也总是停留在西塘、周庄这类被过度开发的自然风光上。如今许多作家亦不能称其为家,总是响应着所谓的大势所趋。李清照曾议“词别是一家”,如今只称为写手的一类人,永远只在文字上浮华和雕琢,而思想上太过于空洞,没有独树一帜的鲜明观点。纪伯伦说:“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何出发。”我们习惯让作家与商业联系更为密切,却忽视了其本身不过是文人遣词造句,聊发一己之思。一己之思,当然在乎意不同。

“向之所欲,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再也寻不见“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的鲁迅独领风骚,以其“一个也不宽恕”喊出时代的最强音。这样激进的声音在当时实属不易,如今,更是求之不得。巴金在《家》中说过:“我不是畸人,不是愚人,不是自然和命运的爱人,我是劳动者,将要去将幸福争取过来。”这样的激进的声音也有,却偏离了应有的轨道。批判类文学近年实在是猖狂,这已不是《典论》、《艺概》那样的“典评”,那是将写作作为一种迎合的渠道,去符合消费者内心激进的愤青情愫,但究其本质,仍是平庸了,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个性,这是唠叨或颠覆或挑战,这样的激进,是有了胆量,却彻底终结了希望。

对季羡林、林清玄那般大师的心境实则是难求的,脱俗需求一定的积淀,一定的修养。所以“草根文化”撇开其娱乐性,若是刻意将经典从圣人那端拉下,成为众人可会的“意趣”,那着实是平庸。平庸是伤痛文学,是小说里逃避不开的,这样那样的忧伤,是那些俗不可耐的“重新解读”,也是当今文坛最盛之风。我想这样的平庸也就是一种“异而抄袭”吧。无分抄与被炒,全部深陷其中。

要有胆量、有心境、有积淀、有思考,才能真正拒绝平庸。每一位作家都是有激进之心的,他们以此得以卓尔不群,特立独行。像苏童一直是在寻找生命中的“三棵树”,像姜戎也敢于展现《狼图腾》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既已有了这样的“激进分子”,又为何再写那些难以升华体悟的一类作品呢?作家说写作是一种宿命,请不要再冠以它一个过于人间的姓名。

周国平说:“我们不是英雄,是朝生暮死的众生。”纵使如此,也请保持一颗时而激进的心拒绝平庸,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点评]这是一篇文气充盈、哲思飞扬的佳作。所谓文气,就是作者的审美品格在文章中的显现,它是文章美的本源和生命。韩愈说:“气盛则言顺。”议论文文气充盈,就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奔涌的文思就会仪态万千,所论之理就能哲理飞扬,使理趣得以加强和升华。文章开篇就提出“平庸一世,倒不如激进一时”,不能做“大众的追随者”,不同凡响,接着层层说理,层层递进,最后得出“要有胆量、有心境、有积淀、有思考,才能真正拒绝平庸”这个不流于一般的观点,实在属于文中翘楚。文势流动,如风行水上;哲思飞扬,给人以美感。

拒绝平庸

一考生

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

因此便出现了学者的责任,但弘道者总是少数,历来是拒绝平庸之人统治着上层文明。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显赫,在官不在文,然而,他们在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无足观。事情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雕镂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最终在一个官位上平庸渡过一生。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完全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终于化作一片片梅瓣鹤羽,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那些文人,向往京都的嘈杂,忘却了自己本来的文化使命,当车轮马蹄碾碎了满腹的经验,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最终部分文人良心发现,文采华章从朝廷奏折中抽出,他们拒绝平庸,突然清醒,浑然构成张力与朝廷对视,与史官争辩,生机勃勃,为普天黄土留下一脉异音。中国文人,由此增添一份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致全然黯淡,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这些文人在那片土地上走来走去,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与天地周旋,与大地结亲,偶尔写下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文,在朋友间吟诵传唱,已是心满意足,拒绝平庸为官,放浪形骸之外,因此,站在盛唐中心的,不是将军,不是君王,不是贵妃,而是这些诗人。

这些在生命边缘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华文化史作了某种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却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却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了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在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真正的传代者,但中国的审美文化第一次在他们的感化下开始毅然自立。

文化可视,文化可感,文化拒绝平庸,才是真正的、传统的中国文化。

[点评]敢于选用“文化”这一材料来演绎话题,是不一般的;化大为小,只选其一来议论抒情,是很不一般的;此议论抒情又是如此让人信服:“历来是拒绝平庸之人统治着上层文明”;“站在盛唐中心的,不是将军,不是君王,不是贵妃,而是这些诗人”;“中国的审美文化第一次在他们的感化下开始毅然自立”。听听这些观点哪里像是出自一位中学生之口,俨然一位看透历史文化的学者,此种见地更不一般。

猜你喜欢

麻雀
麻雀欲往何处飞
悲伤的小麻雀
拯救受伤的小麻雀
1958年的麻雀
麻雀
小麻雀乖乖乖
燕子和麻雀
紧盯着窗外的麻雀
麻雀与红襟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