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建构有关的几个建筑理论问题初识

2011-08-20桑志云王蕾蕾

山西建筑 2011年35期
关键词:面墙刘家角度

桑志云 王蕾蕾

朱涛的《“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一文,以建构学为视角论述了作者眼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学正在发展中的“建构”观念。“建构”的混凝土,此段以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为例,揭示了博物馆的外墙在建构的美学表现与本体的建构方式上的矛盾以及对矛盾的折衷。随后刘家琨在《此时此地》回应了朱涛的批评。之后彭怒又发表了《在“建构”之外——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引发的批评》一文中针对批评和回应,提出了“建构”理论的边界和有效性问题。

关于理论方法层面的三个问题的理解如下所述。

1 自圆其说

这里是用自圆其说的中性的含义。就是说任何理论都是在某个语境下你要给它头和尾的相对完整的却不一定是系统的论述(包括理论设计)。当然这话是从想创立(造)或大或小的理论或只是理论层面上的文章想法的角度来说的。

2 相对性

在朱涛文中说“整栋建筑外部呈现为一个没有拼装缝隙的‘独石’体量,而实际建造却采用的是内层砌筑、外层浇灌的综合拼装。”光断章取义地看这句话我纳闷的是看到的就是看到的,为什么需要用知识来告诉你看到的不对呢,既然看到是对的,知识又告诉你不对,那以什么标准来取舍,通过知识通过科学吗。

其实科学与真实不能等同起来。并且我一直认为人是不可能完全认识世界的。比如为什么整个宇宙中的每个单元都以轨道围绕上级单元运转来作为自己的运动方式,我个人认为人类必将在来得及认识这类问题之前灭亡。因为解答这类问题所需的时间趋向于永恒,而世上本无永恒。再如科学家一直在别星球上发现水就觉得有可能那里存在着外星人,我一直觉得这种推测依据很是可笑,有水才有人,可凭什么在人前加了外星两字后还要求人家需要水呢,但我不否认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人是可认识世界的,也就是说理论若是一种反思的话,反思是有可能性但也有相对性的。

3 完整性

既然反思是相对地有可能性的那么就要自圆,不一定系统,但要完整。1)分层或分类或分角度。之所以分,是因为复杂,即使谈某一问题也有很多层次很多类型很多角度。比如朱涛、彭怒是站在评论者的角度来评论这面墙的,而刘家琨是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这面墙的。朱涛是从建构的角度来评论这面墙的,彭怒是从判断是否可以从建构角度来论墙而论的,刘家琨是从本没想过要从建构角度,后又试着从建构角度来说这面墙的。就像很多网上论坛中的争论到最后各执一词也是因为不在同一层、不属同一类、没从同一角度想问题的原因。难怪有些人常说“一刹那”“此时此地”这类限定时间地点的词以求得准确性。当然要有能力做到这点很难,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训练。2)独立的精神。理论是一种反思,需带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我的理解就是需要我们对凡事有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思若要独立必然行也要独立,甚至是行(生活上)与思的孤独。或者说精神上的孤独是精神独立的必要条件。3)理论与其他的关系问题。理论与历史,历史是另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方面是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方法多为考证。而为什么要做关乎理论问题,多用诠释。

理论与设计实践。理论与设计是两回事,这是为了强调要从事理论与设计所需学习掌握的内容的不同。理论是让人看清问题的,设计实践是在看清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判断选择再实施(这个定义存在两个问题:理论和设计成了人实践的两个阶段。而事实上现在理论和设计是分属不同人做的事,而不是分阶段的问题,但也许社会分工本来就是把不同阶段的事分给不同的人做而已,原因是个人能力有限。理论是被设计所用,那理论有无独立存在的必要性,这与现在广泛承认的理论的独立价值相背)。再来看看朱涛一文中谈到“建构”的面砖,此段以张永和的重庆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间实验基地为例,说明了张永和抛弃了当下通常的仿粘土砖面砖的做法,即把面砖作为装饰面层使建筑物在视觉上呈现为一个类似粘土砖砌筑实体,而在墙内侧主动、清晰地揭示出混凝土砌块实际所起的装饰面层作用,从而定义张永和对建筑的此番处理为一种略含反讽的面层建构表现游戏。若狭隘地把张永和和刘家琨的设计硬拉到建构的角度来谈论的话,张永和是对建构理论看清后,使得后来的判断选择实施是种自觉的主动的过程。而刘家琨确实从未从建构理论出发,就是说若以建构这把标杆来说,他是未看清建构理论,做了一个缺少选择余地的设计。理论是把双刃剑。这点是从承认理论和设计成为人实践的两个阶段的角度上来说的(见图1)。

把涂黑的物体比作理论的研究对象(见图1a)),把灰色的物体比作理论。理论之初,通常是去试图不断地贴近对象、描摹对象、感知对象的过程(见图1b))。当对研究对象有一个较贴合、较准确、较完整的认识后(见图1c)),理论也将抽离原始研究对象(见图1d)),趋于成熟(见图1e))。新的理论研究对象出现(见图1f)),若不顾新对象的特点还是用原有理论加以度量、切削(见图1g)),那么只能得到如图1h)所示的结果,难道理论所要得到的是图1a)吗,那,那个图1f)呢。

理论是把双刃剑,关键是看图1g)这步怎么走。用已有理论度量出图1a)与图1f)的差别,这就是理论应做的,即理论是个度量标尺,理论是一个角度。若进一步把新的研究对象硬往自己的理论范围内塞填或切削,那必然受到理论的局限和制约。

[1]王 群.当代建筑理论课程内容[Z].2005.

[2]朱 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J].时代建筑,2002(15):5.

[3]彭 怒.在“建构”之外——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引发的批评[J].时代建筑,2003(10):5.

[4]于 洁.建筑设计在特定环境中的理性建构[J].山西建筑,2010,36(26):43-44.

猜你喜欢

面墙刘家角度
神奇的角度
羽翼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in Hong Kong
当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一只乌龟的痛苦
找一找
My Summer Hol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