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天井关村民居为例谈晋东南民居院落形态

2011-08-20杜萧翔白文博

山西建筑 2011年35期
关键词:正房厢房院落

杜萧翔 白文博

0 引言

民居建筑历来是各类聚落中最主要的建筑形式,是聚落民众赖以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实体。村民们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均有赖于此,其附带的民俗文化与建筑艺术等交织于一起,在成为各个聚落宝贵的历史遗存的同时,也是诠释旧时人们生活方式与习俗文化的历史文本。受当地特定气候、地理区位条件以及自然历史资源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晋东南天井关村民居因材施用、因地制宜,形成了以砖木、石材或石木等为原材料的民居建筑形态。

1 天井关的区位及环境概述

天井关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南部的泽州县晋庙铺镇内,距晋城市约29 km,是著名的“孔之回车”之地。村落于太行山顶之山脊上,呈南北走向,长0.86余千米。村落东西为深沟,形势险要。平均海拔946 m,平面呈哑铃状,中间最窄处仅50余米,主街为一条呈“S”形的道路蔓延开来。天井关历史上是山西通向中原地区交通、邮驿、军事之要道,为晋豫要冲,四面深壑,一途独通,以军事重镇闻名于世,是三晋东南第一大关。天井关南北有晋济高速公路穿过,西侧有晋沁省道经过,交通较为便利。天井关为山西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有着千年的历史积淀,集线形古道和历史文化古镇于一身。

1)太行八陉之一(太行陉)。天井关,又名太行关(陉)。在历史上,太行陉是豫北通往晋东的一条交通要道,此陉位于山势陡峭之区域,道路险窄,宽仅五步,百转回肠。太行陉即从沁阳出水南关,渡沁河,北上太行山南麓的常平,过大口隘,一直攀登到太行山顶上的天井关,再经高平、壶关抵达古上党(今长治地区)[1]。

2)军事要塞。天井关地势险要,周围峰峦叠障,沟壑纵横,古隘丛峙,史称“冀南雄镇”“河东屏翰”。险峻的地理条件使得天井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战国开始,秦与魏、韩争上党,便屡战于此。至后世,历史上曾有多次争战发生在这里。

3)交通要道。天井关一直是山西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冲,据记载,历史上路过天井关著名的文武官员以及文人骚客不胜枚举,就连皇帝等一国之君也有12人,他们在此留下的历史踪迹,是亟待挖掘的宝贵资源。古时,山西省的煤运往中原各地便通过此地,另外,中原与江南的生产与生活物资进入山西也要经过此关,因此,天井关自古以来经济繁荣、古迹众多。

2 院落的一般特征

民居是以院落来组织空间形态的,天井关村的民居院落较好的保持了明清及民国时期民居院落的传统风貌,这些院落不但形制完整,布局井然,而且还与街巷相应成趣,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1)院落的构成:院落一般由四类房屋构成,即正房、厢房、倒座和厦房(耳房)。正房多为两层三开间形制,底层一明两暗,即明间设门,左右次间开槛窗;正房两侧的厢房和正房类似,基本都为两层,以一明两暗三开间为主;倒座与正房共轴线,为三开间两层式样;厦房是当地对耳房的俗称,正房、厢房和倒座两侧均设两层厦房,厦房多为一开间形式,偶见两开间。

2)院落的大小:院落以单进为主,沿纵轴方向的多进院落十分罕见。单进院落纵轴长约20 m,院落的横轴边长约18 m,院落的长宽比例多在1.1~1.2之间,整体形态方正而规矩。

3)院落的朝向:民居的轴线往往垂直于街巷,由于天井关聚落主街巷道与山势走向一致,所以民居院落的轴线并非南北向,天井关的主街道为南北向,次街巷为东西向,所以聚落中大部分的民居轴线均是东西向,仅有少数民居轴线是按南北向布局的。

4)院落的形式:院落的形式为晋东南地区典型“四大八小”,“四大”即:正房、两间厢房和倒座,共四间大房,“八小”即大房两侧的八间耳房。无论“四大几小”,厦房前都可以形成一个小的空间院落,这样院落就由一个大空间(主院)与四个空间(厦房前的小院)组合而成了,当地人也将之称为“四和头”(见图1)。

5)房屋的高度:院落中,正房—厢房—倒座—厦房的高度依次逐渐降低。正房高约10 m,厢房高约8 m,倒座约7 m,厦房约7 m。但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显示正房的地位,正房两旁厦房有时要高于两侧的厢房,有时甚至厦房几乎和正房齐高。

6)院门的位置:院门多位于倒座的中间一间,且仅占用一层空间,常为两道门。还有一种情况即为传统的东南角的“巽位”院门,它在天井关的具体做法是将院落的一间厦房作为院门来使用。

7)楼梯的位置及形式:楼梯分为室外的和室内的两大类。院落的室外楼梯一般设于正房与厢房之间,或厢房与倒座之间。室外楼梯多为石材砌筑,有时也会用到砖或木材。上正房二层的楼梯如设在室内,一般会建在正房旁的厦房内,多为木制的,偶尔也会有砖石砌筑的。

8)窗子的形式:民居窗子无论位置怎样,常常为木棂窗。正房、厢房和倒座均是上下两层,一般每个开间上设置一扇窗,且上下对齐。在太行关聚落中,同一个建筑的开窗形式会有所不同,二层的窗多为矩形方格窗棂或“天圆地方”窗,一层的窗多为“码三箭”式窗。院落的外墙仅在二层开小窗,窗子数量和窗子面积均较小,正房的后檐墙上一般会有两个高窗,正房两侧厦房的山墙上各开一扇,这些窗的形式多为圆形或六边形的,类似牖窗样式。

3 院落的组合形态

天井关院子的单位原型为“四合院”。将院落原型进行进一步的组合拓展,可以形成大型院落,其组合拓展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串联和并联。

1)多进院落的串联。天井关四合院单元按纵向排列形成多进院落,其内部联系多通过厅堂完成,主要房间位于纵轴上,两侧设立附属用房,保持严整的合院式格局。院落的一进院正房往往称为过厅,主要作为接待和礼仪的厅房,其后檐墙正中设门通向后院。二进院厢房常见两层,正房多为两层、三层,形成“前厅后楼”的格局。整个院落的入口设在前院,倒座的一层空出一部分做门厅,从院落看,倒座的明间或右侧厦房多为门厅的入口。

2)左右院落的并联。天井关四合院单元按横向排布形成并联式组合,其中,每个院落都是一个完整的院落体系,往往分别设有单独的出入口。另一种形式偶尔可见,即仅一个院落有出入口,左右两院之间有横向关联的院落。这种院落构成形式,使各户既相对独立,又便于彼此交往。

天井关的阁老院由这种形式组合而成。其为清代早期建筑,店房共有两个大门,院型宏阔,所谓“两门一院”。其优势在于,可以在劳累的商队进驻时,进出有序,避免混乱与拥挤。

4 院落空间形态分析

对天井关民居的空间形态分析,将以当地的前后二进四合院为例,以从街道至宅门到外院入内院最后进室内的顺序展开。当地民居空间的序列是以宅门为起点,随着向内院的深入而逐级展开的。建筑空间组织层次丰富,空间性质自然且流畅的完成了由“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的转换(见图2)。明晰地空间层次划分,为民居居住区空间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1)街至宅门。在天井关传统的街巷中,各种样式的院门往往成为点缀街景的重要元素,它们或凹进或凸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日本著名建筑师原广司先生在对聚落的研究中曾提出过“门槛理论”,“门槛,是一个相互争夺的场所,它保护并保持了秩序或内部的约束力,同时它成为一个与外界交流的联系点。”因此,宅门是人们从外部公共空间到院内半公共空间的过渡,人们通过院门的暗示而给自身带来进入另一空间的心理准备。天井关村的门前空间常常留出一定的空地作为院落的延伸和过渡,它既属于村落交通巷道的一部分,又属于院落空间的延伸,兼顾公共性与私有性。

2)外院至内院。院落是“负形体”,是没有屋顶的半封闭空间,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其通过四周建筑物的向心围合形成了院落的形状。院落和建筑物的体量对比可以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如封闭的、开敞的或狭窄的印象。院落的过厅表明了一进院落的结束和二进院落的开端,是前后院落分隔的重要元素,是空间序列上的重要节点,前后院落的空间在这里相互渗透。在这个过渡节点的作用下,院落空间产生了丰富的韵律和节奏。

3)内院至室内。天井关民居的内院比外院的私密性更强,外人非请莫入。院落空间对外封闭,对内开敞。门窗在建筑空间上表现为分隔室内外的媒介,这种半通透的元素使得院落空间和室内空间得以充分的交流。随着空间秩序的深入,内院到室内的过渡完成了半私密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转换,同时,院落的内聚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进入中轴线末端的室内时,达到了空间的高潮——这里是整个院落的精神中心。至此,整个空间序列在室内终结。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天井关民居形态的初步分析不难看出,其作为晋东南民居的分支,乃至山西民居的组成部分,呈现着独特而丰富的地域特色。天井关民居院落布局严谨,建筑细部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与原真性,有着较高的科研价值;同时,它既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又体现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研究晋东南民居是我们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环节,同时,对于现代地域性建筑设计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因此,对晋东南民居的研究是一项积极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求。

[1]贾丽娜.天井关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2]王金平,徐 强,韩卫成.山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李田颖.由晋南民居的发展引发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0,36(22):10-11.

猜你喜欢

正房厢房院落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院落(外二首)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绝 句
下午愈加忧郁(二首)
寿星(外一首)
王家烈故居
记 述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