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理念下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构建*

2011-08-15贾义保

关键词:干群矛盾利益

贾义保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科学发展观理念下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构建*

贾义保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农村干群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当前农村干群关系不和谐的种种表现,提出了构建新时期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对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组织基础;实现科学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所在;以人为本是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目标要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基本保障。

农村;科学发展观;和谐;干群关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1]干群关系是关系到执政党兴衰存亡的一个根本性的政治问题。农村干群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党执政地位的稳固,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处理新时期的农村干群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参照。

一、科学发展观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应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原则

当前我国的干群关系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发展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视角上看,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现阶段,农村干群矛盾虽然表现在各个方面,但核心问题还是物质利益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现阶段出现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都是改革和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解决矛盾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奠定干群和谐的物质基础。

(二)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视角上看,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是党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处理农村干群关系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方略,始终优先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社会阶层分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与特定的经济关系相联系的不同利益群体。利益主体多样化,导致干群矛盾更加多样,更加复杂,而且往往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矛盾相互交织。”[2]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上看,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当前农村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呈逐步扩大的趋势,针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合理协调各方的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四)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改革中干群之间的利益分化和差别,是我国现阶段干群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的社会背景,调整干群利益关系,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加大其利益保障力度,对改革中利益受损群体给予相应的利益补偿,真正使普通百姓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视角上看,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即在保证干部群体合理的物质利益增长的同时,更好地兼顾和满足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二、新形势下农村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

农村干群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当前的干群关系总体上是建国后的最好时期之一,特别是在取消农业税等多种惠农政策实施以后,农村干群之间的关系由以前的激烈、紧张趋向和缓,但在不少农村地区,干群仍然存在矛盾。

(一)干群利益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农村干群之间的矛盾呈现新的特点。过去,在农村干群中,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感情关系相对显性,利益关系基本处于隐性状态。而目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利益矛盾逐渐呈现出表面化、直接化的特征,农村干群矛盾中的利益因素日益凸显,农民的利益意识日益觉醒,敢于公开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在投诉无门甚至是无果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种种极端行为,极易导致农村干群间的利益冲突升级,进而使矛盾扩大化。当前农村干群利益矛盾主要表现在:农民不仅关心自己的、个人的利益,而且关注间接的、整体的利益,特别是对基层权力私有化、特权化、商业化等各种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表现出极度不满。

(二)矛盾的群体性趋势依然明显

过去,农村干群矛盾大多数属于政治态度和思想认识方面的矛盾,表现形式比较单一。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政策的调整,在惠及一些群体的同时,也会触及或损伤到另外一些群体,从而引发或激化各类群体间的矛盾。在农村的一些事务中,由于乡村干部处于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涉及到财务管理、地界纠纷、土地承包、征地补偿等重大事务时,若乡村干部处置不当,就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激化干群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3]。此外,一些农村的事务管理,由于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社会预警机制不太灵敏,干群矛盾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其中,虽然有些矛盾开始是个体性的,但若久拖不决,也极易酿成群体性事件。

(三)干群矛盾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对农民实行的是垂直封闭管理,因而管理比较简单,干群矛盾表现形式单一。改革开放后,基层干部既是当地政策规范的制定者,又是贯彻执行者,因此,干群之间的矛盾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4]。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阶层分化,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均呈逐步扩大趋势,即:农村干群矛盾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亦呈攀升之势,矛盾的紧张程度在某些地方表现为不断加大趋势,动辄封桥堵路,静坐示威,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恶性事件。

(四)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减弱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执政的重要基石,其向心力决定着党的农村工作成败。当前,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组织功能萎缩,政治作用虚化,战斗力不强,难以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关系难以协调,开拓创新能力较弱;二是基层党组织管理松散,党务人员缺乏,规范措施滞后;三是不能正确处理村两委班子的关系,弱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直接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四是少数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群众疾苦,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不满,出现了仇视和敌对村干部的现象[5]。

三、科学发展观理念下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构建

基础不劳,地动山摇。农村干群关系和谐是实现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农村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探讨密切干群关系的对策,对于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构建新时期农村和谐干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组织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农村和谐的干群关系,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组织形式,是基层的政治领导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党支部成员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使之成为分工合理、勇于进取的领导班子。其次,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其执政能力。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运用示范引导、说服教育的方法,不断提高其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关爱,组织农村党员进行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政务村务管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通过党员关爱活动,使每一位党员在关爱他人中体验快乐,在被人关爱中体会幸福,增添责任感[6]。第三,强化基层干部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其工作作风。由于农村干部作出的决策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坚持群众的观点,强化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善于体察群众的需求,努力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积极壮大集体经济,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使群众从集体经济中获取收入和优厚的福利,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

(二)实现科学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所在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前,应从转型期的新农村建设实际出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所在。首先,切实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改革力度。在长期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应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拓宽粮食购销渠道,鼓励用粮企业和粮食经销企业到农村收购余粮,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应采取政府投入、贴息等多种方式,增加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7]。其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是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8]。为此,必须做到:一是培植农村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性比较优势,走规模化、独特化的道路;三是从财政、信贷、税收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第三,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农村特困家庭解决子女求学、就医看病、住房等实际困难。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推进农村养老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改革,从而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具体目标[7],构建农村干群的鱼水关系。

(三)以人为本是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目标要求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必须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从农民的视角来看,就是要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服务工作。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应通过党员活动室、书报阅览室、广播站、电影站等各项设施的建立和完善,积极宣传党的各类惠民政策;利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农村的新人新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农民群众引导到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的道路上来,及时遏制农村社会中出现的不良风气,让村民感受到党的温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9]。做好强化教育服务工作,应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市场知识、法律知识的宣传,积极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做好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其次,从干部的视角来看,就是要关注乡村干部的自身教育。应增强党性观念,树立“心系农民办实事、心贴群众解忧难、心想发展奔小康”的优秀乡村干部形象,从“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入手,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带领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基本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和谐干群关系的构建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农村干群关系长期和谐的基本保障是制度化、规范化。首先,规范民主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落实民主选举制度,做到选举的整个程序严格依法规范进行,让村民充分享受自己应有的民主权利;落实民主决策制度,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农民代表的比例,让农民有更多的话语权;落实民主管理制度,保障村务管理有章可循,采取“听群众讲事、请群众议事、让群众评事”的民主管理做法,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村级重大事务用“一事一听”的方式提交村民大会讨论或决定[10];落实民主监督制度,做到财务公开,赋予党员和群众知情权,确保村务监督落到实处。其次,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农村社区应引入科学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决策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开展坦诚、平等地深入讨论,交流思想、论证观点、分析利弊、辨明事理,形成一定共识后再通过一定程序作出决定。第三,健全利益补偿机制。要坚持市场化方向,根据农村发展总体规划,提高用地补偿标准,促进土地价格的合理定价。要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坚持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成立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增强其谋生能力。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段爱勤.和谐视角下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问题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2):16.

[3] 曾德亮.影响当前党群关系和谐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新西部,2008(16):19.

[4] 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02-20.

[5] 史云贵.中国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治理的理性路径论析——一种基于公共理性的研究视角[J].社会科学,2010(1):6.

[6] 高莹.十七大以来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新格局[J].大连干部学刊,2010(1):20.

[7] 王一鸣.保增长 扩内需 调结构 [J].中国金融,2009(1):51.

[8] 王亚山.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8):14.

[9] 白陆英.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5):11.

[10] 杨新红.我国当前农村干群关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湖湘论坛,2009(3):29.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Offic ials and theMasses in Countryside under the 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JI A Yibao

(Xinyang Nor malUniversity,Xinyang Henan 464000)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masses in rural areas means the one between country and far mers to a large extent.The 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rovides scientific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 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masses.This paper,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iscords be twee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masses,and presents counter measureson how to construct such kind of har monious relationship in rural areas in the new period.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Party in rural areas can lay the organization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 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masses.To achiev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its keypoint.To follow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is its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To enhance rural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 the har monious relationship.

rural area;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harmony;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masses

C912.1

A

1671-7422(2011)02-0018-05

10.3969/j.ISSN.1671-7422.2011.02.005

2011-01-21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新农村干群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0BKS003。

贾义保 (1971— ),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责任编辑 陈咏梅)

猜你喜欢

干群矛盾利益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下乡扶贫记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民心工程”架起干群连心桥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促进基层和谐稳定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