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优势视角下河池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2011-08-15刘冬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6期
关键词:河池河池市巴马

□文/刘冬梅

在全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河池市旅游业也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河池共接待国内外旅客2,320.03 万人次,比“十五”增长 119.21%,年均增长29%以上;旅游总收入131.13亿元,比“十五”增长169.43%,年均增长27%以上。旅游接待量和总收入的增长速度比自治区20%分别高出9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以上,多项旅游经济指标年增幅位居前列。“十一五”期间,河池市国家A级旅游区从2家增加到13家,国家星级旅游饭店从13家发展到43家;国家级和区级旅游示范点发展到20家;宜州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巴马县成功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长寿水晶宫等2个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凤山地质景观“晋级”世界地质公园并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自治区第一个进入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品牌的景区,红水河旅游圈被列为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仅2010年,河池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1.14亿元,同比增长371.35%。旅游业发展成为河池市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六大支柱产业,同时也成为河池市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河池市现代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一、河池市旅游资源分析

河池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东连柳州,南接南宁,西接百色,北邻贵州,是一块神奇而又富有旅游资源的黄金宝地,是桂西北一颗璀璨明珠。河池是“有色金属之乡、水电之乡、刘三姐故乡、红七军故乡”,还被冠以“国际旅游目的地”、“世界长寿之乡”、“世界铜鼓之乡”、“世界文明活化石”、“世界大坝里程碑”、“世界奇石之乡”、“世界地质公园”、“全国生态旅游基地”等美称。河池拥有神奇雄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千姿百态的山水景观、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独树一帜的长寿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构成了河池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地貌景观文化。河池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主要类型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发育有世界大陆除冰川喀斯特以外的所有喀斯特地貌类型,这种地貌既有正向的密集峰丛、峰林、天生桥等,又有负向的溶蚀洼地、天坑、巨型溶洞和环江木论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都是独特的旅游资源。中外专家多次考察了喀斯特风景名胜区和凤山世界超大溶洞群、天坑群、天生桥群、三门海天坑群及鸳鸯洞,给予了极高评价。具有“世外桃源”之称的鹰洞更是一片恬静之处,四面环山,通过一座山洞可以进入到里面,那里只有鸡犬相鸣,人语鸟欢。这些奇特的地貌既有观光价值又有科考价值,构筑了河池的旅游价值。

(二)长寿养生文化。河池巴马是举世闻名的“世界长寿之乡”,拥有神秘奇特的长寿资源。1960年秋,武汉医学院长寿科学研究所专家首次到巴马做长寿考察;1991年11月1日,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长寿专家森下敬一博士,经过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认证,巴马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第五个被发现),称“巴马是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2003年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认定书,这是国际自然医学会唯一颁发的一份世界长寿之乡认定书。经国际自然医学会考察和科学测验,巴马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平均气温20℃,年平均相对湿度79%,气湿气温调节合理,空气中每立方厘米含氧负离子高达2万以上。巴马的年平均气温符合长寿的黄金分割点,即 37°C 与 0.618 乘积为 22.8°C,这一环境温度下,肌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肌能均处于最佳状态,宜物宜人,符合生理需要,同时巴马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据统计,全县有百岁老人81人,90岁以上268人。2010年2月13日,温家宝写下了对巴马的评价:“山清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河池的旅游面貌,的确“日新月异”。巴马盘阳河流域已经成为生态旅游基地,寿乡探秘游已列为广西十大旅游精品之一。

(三)红色教育文化。河池是革命红七军的根据地和百色起义的策源地,仅1955年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17名中,河池籍就有7人,比他们还出名的领袖人物是韦拔群。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领导者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等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形成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名胜景区: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和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东兰武篆魁星楼、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西山弄京村──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韦拔群牺牲的地方──香刷洞、有如狼牙山五壮士悲壮色彩的芭暮拉号岩、恒里红军岩、红七军河池整编宿营地、东兰革命烈士陵园,等等。这些历史名胜和古迹,既是对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又是一项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忧国忧民、心系群众、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信念坚定、百折不挠和革故鼎新、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题内涵的“韦拔群精神”也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水电观光文化。河池地区水能丰富,是有名的“水电之乡”。全地区大小河流635条,总长5,130公里,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000多万千瓦,占广西水能资源总量的3/5。河池境内现已建成大小水电站161座191万千瓦,年发电量73亿千瓦,其中红水河流域是最重要的水力资源“富矿”。红水河是我国第三大河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从云南境内的马雄山洞涌出,至西向东横跨广西中部,沿途群峰狭谷,河床深邃,一路飞崖。广西水源资源丰富,其中红水河段占据70%,已建成岩滩、大化、恶滩、百龙滩、乐滩水电站。在国家规划的10大梯级水电站中,有4个位于河池境内,其中龙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540万千瓦,仅次于长江三峡水电站。红水河七百弄风景名胜区于1996年7月以山奇、水秀、湖旷、洞秘、峡险、洼深、坝雄和瑶族民族风情独特等八大特点,荣获全国首届风景名胜区展览会奖。在天峨龙滩电站可以观赏龙滩天湖红水河风光、龙滩森林大峡谷、峨里度假区等景点。

(五)山歌传承文化。河池的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构成了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歌仙、歌神刘三姐是以歌传情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的化身。1961年摄制的《刘三姐》,家喻户晓,甚至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广为流传,她被誉为“山歌之王”。鲁迅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壮歌把爱情、友情、亲情唱得淋漓酣畅,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艺术效果。壮族的“三月三”、“青蛙节”和“铜鼓舞”,布努瑶的“祝著节”,白裤瑶的葬礼及祭祀活动,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分龙节”,苗族的“芦笙踩堂”和水族的“端坡”等等,集中地反映了河池多姿多彩的歌舞文化。这些旅游资源的品位较高,有些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是河池旅游文化的核心,也是河池山歌传承文化的特色代表。

二、河池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

河池市旅游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在向经济效益转化,但河池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一)交通设施薄弱。河池市现有的交通设施,不能满足旅游的需要,这是制约河池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就公路而言,许多景点都是单行道,给进出车辆带来极大不便;铁路方面,现在还是单线,至今没有修建复线线路;南丹的飞机场根本派不上用场,简直就是摆设。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河池大部分专用旅游线路连接不畅,没有大型停车场所,造成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河池现有的城市交通设施功能多是单独的点作用,没有整合成线或者面的整体效用,与旅游业发展不配套、不相适应,障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管理意识缺乏。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河池的旅游管理工作有了重大起色。尽管如此,旅游环境较差,缺少相应的旅游服务管理,旅游整体规划目标性不强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在某些高速公路,竟然还有县际间收费,比如衡昆高速,连美国的旅游者都对此提出异议。

(三)开发营销不足。河池市旅游除了巴马长寿休闲养生、宜州刘三姐民族风情旅游已有发展外,各地旅游产品还未具规模,有待深层次开发和挖掘。大部分旅游产品以观光游览为主,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较短,缺少大型的旅游聚居地,经济效益低下。旅游购物是衡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旅游产业发达国家的旅游购物收入一般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世界平均水平为30%,我国仅为20%左右,河池的旅游购物连10%都不到,这说明河池旅游购物收入很低。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较低,手工织物、特色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包装没有吸引力。河池市缺少大规模、高层次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没有做大型的宣传和广告,造成品牌的知名度低。

(四)旅游人才匮乏。旅游管理队伍不健全,尚处于边学习摸索边发展管理的阶段。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意识、品牌意识不强,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星级酒店和国家级景区高层管理人员匮乏,旅行社和导游服务公司持证导游员较少。农家旅社服务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懂招揽旅客,不会向旅客推销产品,甚至旅客要买物品,他们却可以旁若无人地打一小时的电话,这是我们在巴马遭遇的真实情况。这样的服务令旅客很伤心,也说明游行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是比较滞后的。

(五)旅游延伸短缺。旅游资金投资力度不大,景点的连贯性和细致度不够,有些地方就是原始的粗糙模样,,不能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景点之间缺乏相应的链接,仅仅停留在点的层面,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旅游区。各特色景点的旅游产品非常有限,连基本的销售服务都没有,民族服装和特色饮食严重缺乏,缺少真正特色的文化展示和娱乐场所。

(六)服务设施落后。当前,河池大部分旅游基地现代旅游功能不健全,甚至连起码的简单的路标指示牌都没有。缺少导览图、大型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投诉电话,旅游观光巴士尚未开通,并且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厕所等功能在部门联动管理和建设上亟待提高。缺少介绍景点景区的手册,缺少民族文化的表演,特别是宜州不能少了“刘三姐”的对歌台。

三、河池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2010年12月底,河池市旅游局制定的《河池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了自治区旅游专家评审,为河池市的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建立以金城江为集散地,以天峨、凤山、东兰、巴马、大化和南丹、金城江、环江、宜州、罗城为两翼,以现有的和规划建设的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路径,以资源互补、产品互补、客源共享为基础,构筑出一个红水河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红水河滨水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带和陆上交通观光旅游带两个旅游带,南天荔生态休闲度假区、宜罗环民俗风情体验区、东巴凤国际长寿养生社区、大都城郊旅游区四大旅游区的“一心两带四区”旅游空间布局,并以此作为红水河旅游圈空间布局的骨架。强化旅游管理,建立健全规划的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加强行业指导,加大监管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升级品牌,加大促销。努力培育和提升“长寿养生”等旅游品牌,构建以城市形象品牌为支撑、特色旅游品牌为基础的旅游品牌体系。凝练文化特色突出、主题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推出标志性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品牌。旅游部门可在机场、汽车站、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立旅游形象公益广告。各旅游景区加强横向联合,积极实施捆绑式、一体化宣传促销。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合作,坚持高水平策划创意,运用影视、动漫、专题片、代言人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推介河池旅游形象,加大促销力度。

(三)抓住特色,打造名城。应把河池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名城。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齐全、机制完善的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和旅游强县,加快城市群环城游憩带建设;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整合各方资源,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打造一批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和特色旅游村。

(四)全面招商,推进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业。形成科学的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产业空间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结构。围绕红水河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景区升级改造,积极推进以河池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中心、巴马寿乡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境内外、区内外战略投资商和大型旅游集团投资旅游项目。

(五)加强培养,提高素质。加大资金投入,定期举办针对旅行社和饭店管理人员、景区管理人员、旅游统计人员的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加快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标准和旅游行业岗位培训考核标准;加强与地方院校交流合作,培养拥有旅游知识和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复合型”人才,使河池的旅游业迅速与世界接轨。

(六)建立网络,布局交通。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输网络,构建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支线公路、景区专用道路为补充,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支持游客集散中心开辟通往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各重点旅游县和3A级以上景区要设立旅游网站,开设旅游专版、旅游频道、旅游广播等信息发布系统,为旅游者提供公益性、基础性资讯服务。

(七)完善设施,提高服务。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会战,新建或改造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规划建设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特色突出的自驾车游营地;在主要县镇、旅游特色村进行规范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构建国家优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以主要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涵盖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要素的旅游服务体系。

四、结语

通过对旅游资源优势的分析,希望河池市抓住广西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机遇,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以“长寿、水电、红色和民族”为核心的旅游基地,利用资源和政策优势,加大市场营销手段,促进河池市旅游业的大发展。

[1]韦福巍,甘永萍.基于SWOT分析的红水河旅游圈发展策略研究—以河池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2]陆碧琼.河池市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EB/OL]. (2009-9-30) [2010-04-01].htp://www.gxhcxf.gov.cn/dangjiao/ReadNews.asp?NewsID=4367.

猜你喜欢

河池河池市巴马
河池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简介
2017-2021年河池市金城江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A new loach species of Troglonectes (Teleostei:Nemacheilidae) from Guangxi,China
18F-Flurpiridaz的制备及其在正常巴马小型猪PET/CT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初步实验研究
贺州至巴马公路(来宾至都安段)工程获批
《10端午粽》教学设计
河池市雷电时空分布特征及雷击灾害风险区划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