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一本“生活教科书”
——评柏朝霞《〈两地书〉论稿》

2011-08-15王吉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许广平两地鲁迅

王吉鹏,孔 灿

(辽宁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书 评·

解读一本“生活教科书”
——评柏朝霞《〈两地书〉论稿》

王吉鹏,孔 灿

(辽宁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位鲁迅研究者曾有言:“《两地书》是生活教科书,是很好的精神财富。”[1]193作为鲁迅、许广平通信集的《两地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情书,而确实够称得上一代青年的生活教科书。近期柏朝霞著《〈两地书〉论稿》(中国窗口出版社2010年11月版)出版,令人欣喜。该书阐释了《两地书》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容量,是鲁迅《两地书》研究的新收获。

《两地书》于1933年4月出版问世,当时即有一批文章进行评价,但多为体会感受,学理性探讨并不多见。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有唐弢、高起祥、王吉鹏、王嘉良等学者有论文发表,从不同角度挖掘其价值。而王得后《〈两地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横空出世,为第一部学术专著,为奠基之作。该书对《两地书》与原信展开校读,分析增删原因,并全方位地研究其内容及价值。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两地书》研究又归于沉寂,著述甚少。而今柏朝霞《〈两地书〉论稿》又一次打破沉寂。作为《两地书》研究史上的第二部专著,虽不能说突破和超越,但却有其特色,令人耳目一新。该书在深入理解鲁迅文本的基础上,通过综合研究,以《两地书》为窗口领略鲁迅的婚恋心理、情感世界、人生哲思、改革思想;运用专题分析与精华解剖的方法,探索了鲁迅生动丰富的精神世界,深刻细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鲜明独特的思维逻辑,从而引导读者走进一个真实可爱的“大写的人”的天地。本书“导言”介绍了《两地书》的出版及《两地书》的研究史,“结语”归纳了全书观点。正文为15题,每题正标题取用鲁迅的话,副标题为该题论题,前三题为与朱安婚姻和同许广平恋情中之心理,次四题是作人子、为人父、当人友、居师长之道,再四题讲人生之哲思及姿态,后四题为社会、人性、教育改革之思考。标题新颖别致,组合条理清晰,构成了《两地书》综合研究之体系,区别于以往研究著述,自有其系统性、多方位性之特点,显示其书之价值。

本书的一个显著成就是,以《两地书》为线索,描述鲁迅婚姻爱情感情生活的历程。先是叙述其无爱的婚姻之苦,以《两地书·八二》许广平的信对鲁迅痛苦缘由的解释为依据,结合鲁迅杂文《随感录·四十》、《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和有关日记及书信等,说明鲁迅的苦闷,鲁迅冷冻默然的态度,以及“好好供养”朱安的选择。在真正的爱情没有到来之前,鲁迅确实打算做一辈子的“牺牲”。继而本书又叙述了鲁迅、许广平的爱情,从开始恋爱时的小心翼翼到后来“我可以爱”的大声呼喊的变化过程,并以散文诗《腊叶》、《死火》的分析,写鲁迅对“爱我者”爱的表示的态度,从而看其高尚情怀,写许广平与鲁迅的两情相悦及爱的互动。在介绍了许广平《同行者》、《风子是我的爱》、《为了爱》等几篇“爱的宣言”之后,本书论述了他们爱情的价值和意义,指出:“把鲁迅许广平连在一起的,是鲁迅身上所闪现的真理之光和不折不挠的韧性,是许广平对社会改革的热烈追求,更是他们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本书还从鲁迅“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相互消长起伏”出发,解析了鲁迅在婚恋心理中的“两难抉择”、“困顿茫然”和“矛盾冲突”,并对鲁迅、许广平同居后的生活做了探讨,充分肯定了许广平为了爱情、为了鲁迅的事业所作的贡献。这样,本书著者完整而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鲁迅婚恋生活和情感的全过程,澄清了事实,辨明了曲直,准确而客观地还这一过程的本来面目,走进鲁迅、许广平的心灵深处,探寻了两个美好灵魂的天地。

本书另一个成就是,通过《两地书》展示了鲁迅与母亲鲁瑞之间“母慈子孝”的款款深情、对儿子海婴的“舔犊之爱”以及鲁迅的“交友之道”和“关爱青年”的良师益友之品格。本书认为,鲁迅对于母亲的感情之深有口皆碑,母亲鲁瑞同样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母亲。在叙说了许多体现母子感情之细腻之处后,作者还将鲁迅关于母爱的表达做了评说,绍介珂勒惠支的版画,关注烈士柔石双目失明的母亲,无不是对母子亲情的革命延伸。本书还对作为父亲的鲁迅对海婴的父爱做了介绍,指出鲁迅实践了他先前的《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中的观点,体现了区别于“父为子纲”的以“天性的爱”、“无我的爱”为基本的亲情观,并进而分析了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本书还对《两地书》中所表现的鲁迅基于“诚与爱”的“彼此略小节而取之大”的“交友之道”,以及鲁迅“只要有可以尽力之处就尽力”的“关爱青年”的崇高品格做了阐述,全面展示了鲁迅为人的方方面面,使一个更加有立体感、更加亲切的鲁迅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再一个成就就是从《两地书》透视了鲁迅的人生哲学。在《两地书·二》中鲁迅提出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如何对待“歧路”和“穷途”,本书作者都做了很好的诠释。继而,本书在鲁迅对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结合《两地书》做了分析。对“壕堑战”战术、“余裕”观、“韧性”战斗,本书著者都以《两地书》为本,结合鲁迅杂文作了阐述。鲁迅《两地书》中充分展示了他心灵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面,不仅是“寂寞如古寺僧人的生活”[2]44,更有先驱者的“吾行太远,孓然失其侣”[3]50,不仅是童年家道中落的遭遇带来的精神阴影,更有现实战斗中受到的攻击和伤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低潮后,一方面要荷戟独战于思想文化战线,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战胜自身的孤寂情绪。本书还对鲁迅“我喜欢寂寞,又憎恶寂寞”做了解读,认为这一憎一喜之间,成就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型的伟大文学家的品格。这是多么透辟的见解!本书还就《两地书》中所展现的鲁迅关于过去与将来、希望和绝望、存在与虚无等关系的理解做了深入探讨,描绘了鲁迅执着现实、独战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英姿。

本书最后四题为探寻鲁迅《两地书》中所展现的改革思想,这也是本书的成就之一。鲁迅从青年时代确立“人国”这一社会理想,并以“立人”为其终生的事业。如何“立人”,鲁迅致力于“改革国民性”,“致人性于全”,呼唤“救救孩子”。此后,又提出“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他拿起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武器,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根深蒂固的旧文明,予以猛烈的抨击。所有这些思考鲁迅在《两地书》中都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白。本书对《两地书》中关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关于国民性“最大病根,是眼光不远,加以‘卑怯’与‘贪婪’”,关于“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关于“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等等,都做了极好的解读,梳理了鲁迅前期思想的演变历程。作为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同时又是一个伟大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先后任教于许多学校,还任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发表过很多关于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两地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有关教育思想的表述。本书很重视这一论题,有专题予以评述。本书对《两地书》中关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关于旧教育的弊端,关于教育当局的腐败,关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关于校长和教师的人事选择和人格要求,关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关于校园文化培育等许多见解,都有很好的评论,充分发掘了《两地书》的资源价值。本书著者对鲁迅教育思想的探讨意见,对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很值得重视。

本书著者柏朝霞尚为80后,是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以其对鲁迅的热爱,在入学后两年多的时间内,写下了这本著作,令人感慨有二:一是我们青年是有希望的,二是我们鲁迅研究事业是有希望的。为本书撰写评语的教授先后指导鲁迅研究方向硕士、博士生百余人,曾长期兼职于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曾总结过“科研主导、课题领路、经典阅读、前沿跟踪”的研究生培养十六字方针,本书的出版无疑也是导师指导的成功实践之一。借本书出版之际,我们既向著者,也向导师表示祝贺。相信有更多的鲁迅研究专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鲁迅青年学者。

[1]王吉鹏.两地书简论[M]//赵持平,王吉鹏.鲁迅思想作品论稿.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

[2]许广平.鲁迅和青年们[M]//欣慰的纪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坟·文化偏至论[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011-09-28

王吉鹏(1944-),男,江苏东台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鲁迅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孔灿(1988-),女,山东菏泽人,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石柏胜

猜你喜欢

许广平两地鲁迅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鲁迅,好可爱一爹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红玫瑰终成白玫瑰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许广平:红玫瑰与饭黏子之间隔着流年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鲁迅自编教材,教夫人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