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2011-08-15刘永华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工程

刘永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刘永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改革项目。要按照由理论依据、教育目标、运行实施、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构成要素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出发,从内涵认识、模式依据、实施过程、管理运行、基本特点、实践效果等方面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区域经济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的认识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功能之一,地方高校坚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立足服务于区域经济,培养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具有现代科技与管理知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特征,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从非智力因素上来讲,有热爱祖国的激情,勇于创新的思维模式,合作与团队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从能力结构上来讲,强调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多学科课题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相应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目标的适用性、培养过程的整合性、知识的综合性等。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方面仍然存在误区,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性较差,而且培养目标未能充分关注国家和区域经济、市场需求、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就业后适应度等。

实践证明实行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立足校内工程教育环境,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应用型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在知识被运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因此他们应该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却不一定需要非常精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说,应用型人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把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的“工程型”人才;另外一类是在生产工作第一线从事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能够把“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为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两种类型的人才在知识的类型、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区别,培养机构也应有所分工,后者主要由高职高专所培养,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以构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而前者则主要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所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第一线需要,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主要去工业、工程第一线,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有较高的基本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实行产学研结合,是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出学校特色的必由之路。只有实行真正的产学研结合,才能创造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现场环境中得到综合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工程意识、专业意识,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的认知理论。通过重新构建一种“专业认识实习(见习)──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基本工艺操作训练──课题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技术服务(生产实践)──顶岗工作(毕业实习)──课题研究(科研实践)──毕业设计──市场开发(科研与生产的结合)”这样一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递升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基本素质和综合工作能力,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建立以知识应用为目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新的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是产学研结合模式运行实施的重要内容。包括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教学计划,改变知识传授方式、修订教学内容等,使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基本素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工作能力的培养这条主线来进行。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重视公共课、保证基础课、加强专业课、增加选修课、增开辅修课、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背景、面向人才市场,适应未来需要。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既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也不刻意追求理论的深度,删除部分理论性较强而实践中少用的课程、通过对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在适度拓宽学生知识口径的基础上,着力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教学科研和生产结合(技术服务)打好基础。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针对课程的特点,采用现场教学、CAI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教师积极探索启发、引导、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努力形成较为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加强实践环节,强化能力培养,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巩固并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是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在实验教学上,适当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实验。在实习教学上,开设专业认识课,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强化课程设计,达到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目的,使学生得到实际工程环境的初步训练。为培养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工程现场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实际工程环境基本技能训练,安排生产实习,针对实际需要深入到生产、科研、应用第一线,进行生产、实践、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完成顶岗实习之后进行毕业设计,分布在校内外实践基地或课题所在单位,由基地(企业)和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完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

坚持教学生产相结合,学生生产实习与承担生产任务相结合,实现培养过程和工程实际对接,把产学研结合有机地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学术交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面向市场开发,培养学生的科研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学术水平,营造浓郁的学术气氛和科技文化氛围,经常性的组织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就前沿技术、学术争议的问题等进行研讨,聘请校内外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教授举办全校性学术讲座,让学生能够迅速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

为适应改革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有选择的与国外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导、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面向国际市场开发。同时,吸收部分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切实提高其课题设计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培养其面向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除组织实验与实践教学外,还要结合第二课堂教学采取措施:一是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学业优秀的学生相对固定地安排在校内基地参与科研项目开发;二是选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实验室建设、实习室的日常维护等工作;三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对学校承接的实际生产一线工程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技术服务;四是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大赛,以培养学生对前沿知识的跟踪能力。

建立层次分明、制度规范、扎实有效的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培养计划,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培养计划。创新性的做法是对参加各个层级的学科竞赛、科技竞赛、撰写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其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比赛活动等取得成果的学生,记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学分,并纳入整体教育计划。

(四)以教学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

实现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产学研三者各自的功能、任务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把握好三者之间关系及其度,并使其在教学运行过程中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在产学研三者中,教学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生产和科研则围绕教学发挥作用。就生产而言,其技术要来自专业,因而能够为教学提供实践对象和条件,能够真刀真枪地实施实践训练任务;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要配合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各个环节实习和实践计划规定的任务。

科研工作要结合市场的需要,研制新产品,推广新技术,要求深入到生产、工程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这些方法要体现到教学中,科研的成果要渗入到教学内容里,鼓励教师把好的成果转化为新的选修课程,为教学补充新知识,使教学内容不但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有所超前,引导社会的技术发展,发挥教育塑造未来社会的职能。

在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三结合过程中,教师既要教课又要承担科研任务、参与生产(技术服务),这就要求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与工程师双重素质)教师队伍,以满足育人要求。

学生除了要完成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必修理论课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外,还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课选修以及社会开办的各种培训。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特长及将来工作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在多能的基础上加强一专。

四、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与运行

(一)建立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工作实践,围绕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工作中探索、在研究中创新、在实践中完善,不断探索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新路子。

为使该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和运作,建立产学研结合与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开展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环节活动。任务是研究、解决和协调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定期组织专家对产学研结合的业绩进行考评,负责对校内教学改革试点的研究实施和校外实践教学的协调等工作。

(二)条件保障

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充实完善实验装备条件。二是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稳定的条件和良好的实习基地,是实现产学研结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三是加强工程教育环境建设,特别注重在全校营造一种工程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专业与工程意识。四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育人关系,满足实践环节教学的需要。五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过“三关”(即教学关、科研关、工程关),以适应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改革。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工程一线顶岗锻炼或参加科研项目,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指导,请有现场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任教。

(三)制度保障

为保证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进行,确保教学改革成功,必须制定一系列保障制度和鼓励政策,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作为衡量教学单位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

五、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计划的特点

该模式教学计划的特点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运行的三阶段中都安排了理论教学(知识的学习)、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三个教学环节且有机穿插进行。课堂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辅以必要的随课实验,分成多种知识模块,多种模块循序渐进,互为依托地分布在三个阶段中进行。

(二)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特点

学生参与科技开发活动和接受科研训练是该模式的又一特点,分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进行。计划内部分为合格教育部分(必修),是科研训练的主体,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接受训练并达到基本要求。这部分分散在培养方案中的三个阶段,主要是文献检索,科研基本手段训练和设计性实验、实习等,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科研的必要手段与工具,培养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计划外部分主要是贯彻因才施教的原则,创造条件使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获得提高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主要形式是利用计划外的课余时间,依托校内实习基地、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三)学生参加生产(技术服务)的特点

学生参加基地生产(技术服务)也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计划内的生产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能力训练,即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对全专业的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开始逐项升级到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另一种是计划外部分,利用学生课外时间或假期参加实习基地生产、维护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四)教学监控的特点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坚持动态评价,以课堂质量监控为基础,多种监控方式相结合,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各环节,形成覆盖各个层面、较为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六、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

(一)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路子

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运行,使毕业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对工作的适应能力明显加强,学生的就业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通过参加科研课题和生产项目,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既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又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学改革,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开发和素质教育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产学研结合的实施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模式中对教育教学各要素的合理配置要求,并对人才的目标定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人才质量评价、培养途径、教学管理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使方案更趋于合理,更有针对性。

(四)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了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为综合素质目标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而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拓展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又是对专业培养的深化,与专业培养体系三者共同支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 (5):20-21.

[2]张济生,等.面向21世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36-37.

[3]李桂霞,等.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45-46.

[4]庄华洁,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6):28-31.

Research and Exp loration on the M ode of High Quality App lied Talents Training

LIU Yong-hua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261061,China)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talent trainingmode innovation isboth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and practical problem and also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roject.To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mode,wemust follow these factors:theoreticalbasis,educationalobjectives,op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operational condition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o on.This paper firstanalyzes the conceptof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and then discusses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mode from the aspects of connotation,mode basis,implementation process, managementand operation,characteristics,and practicaleffects.

applied talents;trainingmode;production and research combination;regionaleconomy

2011-06-08

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潍社科学术委发[2010]5号)

刘永华(1963—),男,山东安丘人,潍坊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1)05-0153-04

猜你喜欢

产学研应用型工程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子午工程
工程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