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改背景下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

2011-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英语专业外语

洪 莉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大学英语教改背景下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

洪 莉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应用翻译能力,既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又是大学英语教改目标“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相互配合,语言基础与实践技能并重,才能提高非英专学生应用翻译能力,使其在未来的人才较量中更具竞争力。

大学英语; 教改; 应用翻译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概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目标是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并在全国选取了180所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2006年,教育部经过对50多所不同层次和地域试点高校的调研,撰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并提出今后大学英语教改工作的思路;此后,大学英语教改规模逐年扩大,教改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新《要求》)运势而生,它从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方面对大英教学进行了全新的设定。这为改变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观念和体制的落后,重新认识和定位大英教学提供了契机。新《要求》改变了过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阅读理解为主的教学思路,强调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质。考虑到不同地区及院校在语言教学安排和能力上的差异,它对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逐级分解,即在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各提出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避免了一刀切,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一)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

讨论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两个概念,即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最早提出二者差异的是加拿大翻译学家让·德尔利,他(1988)从翻译目的角度对“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作出如下阐释:学校翻译又称教学翻译,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没有自身的目的;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是为了学习在特定场合下传递具体内容时的语言的运用”[1](P44)。穆雷(1999)教授也认为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翻译教学则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2](P114)方梦之(2004)对二者的定义是:“教学翻译是在语言教学中采用翻译的方法,通过翻译是学生了解词义、句义之类。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有效形式,通过翻译课以及现场实习(特别是口译)来进行”[3](P344-346)。

总而言之,教学翻译属于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翻译教学则是一门专业课程,以提高独立于听、说、读、写之外的翻译能力和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正确区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对明确翻译教学任务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普遍停留在“教学翻译”阶段,“翻译教学”被认为是英语专业的专利,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致使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发展相对滞后。以下将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编、评估手段和师资力量四个方面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

1.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公共必修课,每学期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一般240-280课时)完成听说教程、综合教程、阅读教程甚至写作教程的教学工作,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在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中,翻译是最难的,也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项,教学难度也最大。然而,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系统工程中常常被边缘化,考虑到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地位和繁重的教学负担,很多院校没有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设置翻译课程,有些学校仅把翻译教学设为公共选修课。翻译属于应用型课程,选修课的定位使得翻译教学工作难以全面系统地开展,加之学生众多、程度各异,大班授课形式只能以老师为中心,无法保证多数学生参与课堂实践。

2.教材选编

目前市面上的翻译教材目标群体多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主,即使主流大学英语教材,无论是《当代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新编版)》,还是《新视野大学英语》、《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没有一套配有专门的翻译知识与技巧的专栏,仅在每单元设计少量英汉互译的句子或段落翻译练习,用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文语言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

3.评估手段

对于大学生翻译能力的考核,现阶段主要还是依赖翻译测试的单一途径。“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CET6)为例,从1996年起增设翻译考题,此后至2002年的12次考试中,与同时宣布增加的其他两个主观题项目复合式听写和阅读简答题相比,翻译真正用在四、六级考试中只有两次,大大低于其他两项主观题的使用率”[4](P64)。近年来新四六级考试对题型分配作出重大调整,听力部分比重大幅上升(35%),而翻译只能在15%分值中和完形填空共分一杯羹。虽然翻译能力在新《要求》中有明确的分级要求,但是实际教学评估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4.师资力量

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大学英语师资短缺的问题依旧严重。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下,任课教师完成基本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都很紧张,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学生处于五项基本技能之末的翻译能力的培养。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有待完善。长期以来忽视对翻译理论的钻研,又缺乏翻译实践和系统培训机会,导致很多人只是进行简单的教学翻译,难以胜任深层次的翻译教学工作。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的是文理工商等各专业的学生,要实现“因材施教”,改变“懂外语不懂专业”或“懂专业不懂外语”的局面,必须加强高素质专业化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应用翻译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誉为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锻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外语复合型人才,需要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面对当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种种问题,翻译能力,特别是应用翻译能力的提高尤为迫切。

应用翻译又称实用翻译。“它有别于传递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几乎包括除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等各个方面,包括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广告翻译和旅游翻译等”[3](P126)。它与纯理论翻译学相对,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跨专业性质的综合特点。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是很必要的,原因有二:

首先,翻译是一项语言转换和双语思维活动,翻译能力是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的运用,它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因此,新《要求》(2007)将英语翻译能力分成三个层面,制定阶段性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一般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较高要求: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更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4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5]

新《要求》继续强调译文语言表达的准确通顺之外,在“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中提出摘译或翻译所学专业英语文献资料的要求,表明翻译教学开始注意将语言素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逐步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

其次,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翻译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翻译事的发展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翻译市场进一步扩大,社会对外语和外语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大。根据中国译协的统计数据,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近年来,外语翻译教学得到各方的重视,各地高校外语专业陆续开设各类翻译课程并设立相关学位,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专业翻译人才。然而,现有的翻译队伍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单纯依赖外语专业小范围的翻译教学远不能填补当今市场发展对高水平专业化翻译人才的缺口,而拥有众多人数的非外语专业学生,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对其而言,外语学习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功能更加凸显,培养他们的应用翻译能力或许更具意义。这也为高校翻译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综上所述,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加强翻译能力的培养,既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更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应用翻译能力培养

“非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好、专业精通、外语基础扎实、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过硬、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和科技翻译人才”[6](P43)。因此,非英语专业的应用翻译教学既是当务之急,又不可操之过急。

课程设置方面,基础教学阶段实施“教学翻译”,应用教学阶段实施“翻译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保证学科教学的延续性和兼顾学生个体知识的整体性。应该承认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基础上与专业学生还存在差距,片面强调应用翻译能力的提高,无异于揠苗助长,本末倒置,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就没有驾驭语言的能力;反之,无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非英专业学生群体的素质成长,继续将“翻译教学”置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不仅影响他们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也使他们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教学翻译”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认清英汉思维的特点,了解英汉双语在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上的差异,提高其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避免译文出现“中式英语”和“欧式汉语”。就“翻译教学”而言,可以考虑“压缩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时间,把4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基础必修课程压缩到3个或更少一些,那就使得翻译这些应用型课程得到了落实,部分重点大学已经开始采用“3+1”或“1+3”的模式进行试点”[4](P65);“考虑到教学课时有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在第2-4学期开设,第4学期则为实用翻译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学习的目的一是巩固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熟悉专业文献的行文特点、术语及其翻译操作方法”[7](P28),这种方式有利于实现真正的翻译分级教学。

教材选编方面,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课教材,要注重多样性、实用性和实战性。教材应尽量摈弃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偏重文学翻译的选择,内容覆盖文、理、工、商各专业知识,采用实例分析+理论讲解的编排,兼顾笔译与口译,结合英语语言基础和翻译实战练习的设置,充分体现基础与技巧并重,理论联系实际。

评估手段方面,笔试依旧是检验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方式。翻译考试的题型必须多元化,做到字句、段落乃至篇章的英译汉和汉译英都要有所涉及,口译和笔译相配合。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学生为中心”,重视翻译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自评和互批译文,参与自我翻译能力的评估。

师资力量方面,加强翻译教师的人才储备,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对从业教师进行必要的翻译培训,提高其翻译理论素养和实用翻译技能。教师更应该自觉更新自我翻译知识体系,积极承担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科研工作,努力促进大学英语翻译学科建设,推动翻译教学质量和学生翻译素质的提升。

五、总结与展望

会外语不等于会翻译,双语好不等于就能翻译。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有机结合,只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实用的翻译技能两者兼而有之,才能实现应用翻译能力真正的提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翻译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得到重视。其实,目前许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接受了2学年的大学英语基础课学习之后,需要进行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学习。这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一定环境下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与培养非英专业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的目的不谋而合。在ESP教学过程中将翻译教学融入专业学习中,渗透翻译实用理论和技能培养,口笔译相结合,对于延续基础阶段的翻译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翻译应用能力,实现“学习英语”到“使用英语”的转换具有现实的意义。

[1]让·德尔利著.孙慧双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63-66.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陈恪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42-44.

[7]郭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调查报告[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6,(3):24-29.

Developing Non-English Majors'Practical Translation 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HONGL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00)

T o develop non-English majors'practical translation ability is the urgent need for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target“to develop students'ability to use English in an all-around way”.It would be possible for non-English majors to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translation ability and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future onlyby transforming teaching concept and talent training patterns,and focusing on language basis and practical ability via“teaching translation”and“translation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translation ability

H31519

A

1671-9743(2011)11-0109-03

2011-10-18

洪 莉(1980-),女,福建泉州人,泉州师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英语专业外语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