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

2011-08-15周天华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关怀街道人文

周天华

(菏泽学院园林工程系,山东菏泽 274000)

论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

周天华

(菏泽学院园林工程系,山东菏泽 274000)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其核心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于城市建设而言,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类的角度来营造适宜生活的栖居之地。在当今国内城市建设中,“以家为中心”的空间模式带来一系列的人文缺失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学问题。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应以人文关怀为基本理念,通过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设置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提高城市包容性等措施营造温馨、和谐的人类家园。

城市;人文关怀;建设

一、城市与人文

城市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如我国地理学将其解释为“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辞海》中解释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英文中的解释是人口密集分布的行政区域。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不论是因“城”而“市”还是因“市”而“城”,城市发展到今天,都成为人类的聚集、交流中心。人们在这里生活、并进行各种社会活动。

“人文”一词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它是起源于古代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它的根本观念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思考人的存在根基,思考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人文主义的主旨是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分析和探究,对人给予理性的教化和培养,对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给予精神指导。国际君友会认为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这与我国孔子“仁”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在古汉语中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辞海》中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目前所说的“人文关怀”是以古希腊思想及其方式为根基的,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其核心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于城市建设而言,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类的角度来营造适宜生活的栖居之地。将人文关怀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对于城市而言,人文就是城市的“魂”。一个人没有灵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人文支撑,只能是钢筋水泥堆砌的框架,毫无生机和活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Better city,better life”,直译成中文就是“更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环境的品质决定生活的品质。好的城市,适合人类的宜居空间,不只要环境优美,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可以成为人性成长和人际互动的空间,不仅能给人带来心理愉悦,还能有力地激发正确的行为。简言之,好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不然,人住在城市里,但城市不仅没能提供温馨的、充满人情味的、自然的场所,反而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膜。

二、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缺失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推进。如今,我国的城市空间设计已经由以工厂为中心转变为以生活区域为中心,即地铁站、办公楼、购物中心、学校、医院的选址基本上取决于距离住宅中心有多远。在这样一种空间模式下,人们就会把家当做自己生活的主轴,也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家庭生活的经营。但这种“以家为中心”的模式无疑会产生对公共空间和集体活动空间的某种疏远,这也是当下的城市空间实践带来的新问题。当城市开始走向空间利益最大化的道路,城市人文的理想也会渐行渐远。

1、街道的变化

街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与人有关的几乎一切故事、一切活动、一切意外,都易于在一个充满人文特质的街道上发生、展开。我们从少年时代就熟悉了这样的街道和街道生活。然而,随着城市的改造,街道变了。

街道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街道变宽了,有时甚至宽到了让人难以从容穿越的地步。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是在空间设计上失去尺度,骨子里实质上是缺少人文关怀。如今的城市规划偏爱汽车,不论是马路还是一些公共场所的道路都越修越宽,结果是路越来越适合汽车而不适合行人。以国内一些大城市的马路为例,先前跨度多半在15米以内,现在路幅加倍,40米以上的都不稀罕。路上车辆如流,行人很难从容穿过,此是一难。又由于偏爱汽车和速度,许多马路对行人实行路口隔离,过马路必须穿过地下通道、翻越过街天桥,对于老弱病残孕和带孩子的行人来说,又是一难。

随着城市越来越大,人们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出现了穿越城市的快车道或高架道路。它们不仅隔断了城市的自然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破坏了社会生态。它把适合人们遭遇和交往的街道变成了便于汽车通行的快速干道,也把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变得难以互动。

伴随着多年来的城市更新和改造,我们告别了小巷,告别了胡同,住进了小区的公寓,拥有了汽车。我们的住房面积增加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的人文空间正在面临受损的威胁。例如,随着小街道的逐渐消失,人们也失去了散步的重要场所。以前,人们饭后可以随意在街道上漫步,看城市的沿革、社会的发展,偶遇街坊或熟人,点头微笑打个招呼,聊上几句,如果遇到很久未见的好友,拉回家坐坐。而今,人们要到公园或广场散步,散步这种休闲活动似乎变成了体育运动,失去了原有的随意和浪漫情调。

我们总说现在的“人情味”变“淡”了,岂不知人情味也需要滋养。滋养人情的最好土壤就是街道上的偶遇或闲谈,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天南海北,古今中外。随着街道的变化,出行变得不易,人们的出行大多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完成任务直接回家,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家庭生活的经营。因此,有的人在新搬的小区里住了一年,还不知道对门邻居姓甚名谁。

2、孩子生活空间的变化

随着城市改造,街道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被夺走了丰富性和人文性,模糊了保持在亲切记忆中的街道印象。非常怀念上世纪80年代的小街瓦房和矮墙小院,人们感觉离得很近,在门口或隔着墙一吆喝,邻家也隔着墙应答,小孩子会成群结队在街上使用各种方式玩耍,跳皮筋、摔泥巴,或到谁家藏猫猫,而这种玩耍的魅力正在于那种随处都在的自由自在的感觉。玩耍的同时,孩子们会从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们那里学到许多城市生活的常识,比如当大人大声告诉孩子不要跑到马路上去,或提醒孩子不要在墙上乱写乱画时,这个孩子不仅在注意安全或环境卫生方面得到一种教益,也会获得一种间接体验,即这位街坊或陌生人对他承担着某种责任。街道上有些小店铺,店铺的老板和邻里都很熟悉,孩子们可以不需大人带领就去买些零食或生活用品,见识一些新鲜玩意儿,有时还会受到店老板的教导,学会某一物品的使用方法。如今的楼房面积越来越大,孩子的生活空间却越来越小。小胡同逐渐消失了,人行道变窄了,马路也变得更危险了。在这些地方不见了孩子们的踪迹。那么,他们去哪里玩了?也许去了游乐园,也许去了公园,但这些地方是被大人们刻意圈起来的,连玩的方式也多半是被游乐设施固定的,很少再有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更少有与同伴一起玩耍和游戏的机会。孩子们没有了一起游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没有了亲密无间的好友,在家里陪伴他们最多的成为玩具、学习机、电脑。哪里还能成为孩子可以真正游戏的空间?哪里还能成为孩子习得社会化经验的场所?

3、自行车出行越来越难

中国曾经号称“自行车王国”,而如今,在城市骑自行车出行却是越来越难了。首先,随着城市的边界不断向外扩张,从城市中心到外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大,人们上班、购物、就医等出行的路程也越来越远,骑自行车出行客观上就变得不再便利。换句话说,空间尺度的变大损害着自行车出行的合理性。另外,不少城市的许多马路对自行车设禁,或者骑自行车过马路也要过天桥、穿地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美流行的绿色交通理念强调:在公交车之外,“步行第一,自行车第二,小汽车最后”。比照我国的城市路权安排,少有行人和自行车优先的思想。因为其根子里并不那么以人为本,而是“以汽车为本”。更确切地说,是以小汽车为本。这种表现的根源便是城市面积扩张所导致的空间格局以及人们对机动性的更高需求。

4、拆迁引发的问题

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在搞大拆大建。这种做法不仅拆除了那些破败的房屋,也将原有居民迁移到了他处,连带着,还将破坏掉社区内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之永不可再恢复。而这些被破坏的正是社会学最关心的东西——小区背后那些看不到却是最重要的、把人们联系起来的、让人们发生交往的社会网络。如今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品质考虑,主要还是物质性的,如面积、绿化率等,并且把私人性放在首位,并不怎么考虑有多少公共空间可以让人们方便接触,然后重新建立社会关系。如此一来,新的居住形态往往会缺少社会性和人文性。无论社区、社区感,还是社会关系网络,这些具有人文意义的无形构建不仅能给居民带来社会支持,还将赋予他们更多生活意义感和价值感。

三、人文关怀在城市建设中的实施

作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尺度空间,城市不仅要有适宜的物理尺度,还要有平等的社会尺度、实用的功能尺度和可持续的自然尺度。

1、以合理的城市布局温暖人

城市的布局决定着人们的活动中心和活动范围。合理的城市布局是有机社会生态的肥沃土壤,我们要在宏观上通过合理的空间分割保持城市的整体性,在微观上通过贴心细节的设置让人感到温暖。例如,为了适应人口增长对城市扩张的需求,我们不能阻止城市面积的增大,但是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分割保持每一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使人们不必走很远去上班、上学、购物。美国人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大多数的街区必须要短,也就是说,道路的路口之间不要相距太远,在街道上能够很容易转弯,这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同样适用。在路权分配上尽可能以人为本,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方便。将街道和马路区别对待,营造适宜人们发生关系的街道空间。增加公共活动区域的面积和数量,并按照人口的密集程度尽量均匀分布,由此可以给人们的集体活动提供便捷的场所,鼓励人们走出居室,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因为人是群居的个体,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和沟通,人们需要参与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价值体现和心理满足。

2、以完善的公共设施服务人

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更要注重细节,处处体现出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充分考虑个体的不同需求,并尽量满足。例如:在每个街区,如果做不到,就在人口密集区域、公共场所设置卫生间并保持良好的卫生。在道路上设置详尽的道路指示系统,为外来者或对道路不熟悉的人提供帮助。在完成公共绿地指标的基础上,提高绿地的景观效果和管理质量,增加绿地范围内的服务设施,如舒适的座椅,美观耐用的垃圾桶,适当的售货亭,合理的卫生间布置,完善的照明系统等。在主要出入口设置无障碍通道,在人行道铺装盲道,在卫生间内设置残疾人专用座便器,等等。

3、提高城市包容性

所谓包容性,是指外来人不仅可以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还能迅速融入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圈子,安居乐业,获得深层次满足感。城市首先是一个经济系统。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在这里生产、生活,在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同时,支撑着城市经济社会的日益繁荣昌盛。城市也是一个人文系统,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不同文化的互相融通,不同价值观的互相宽容,不同阶层的和睦相处,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共赢。而这种共赢是以城市的公共特质所决定的,城市应当公平公正地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让每一个公民都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与城市荣辱与共。

一个城市能否以宽广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悦纳四面来客,汇聚八方资本,吸引各类人才,宽容多元文化,庇护各个阶层,福祐每个群体,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制度构建、宣传教育、文化影响等多种手段,营造人文关怀的良好城市氛围,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区、阶层与城市之间的融洽。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从人类的角度思考来营造我们的栖居之地,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必定会让初来者感觉亲切,久居者感觉方便,路过者心存留恋,离乡者心怀挂念。孔子以“仁”的思想统领中国儒家思想,仁者爱人,这与源自西方的人文主义有一定的相似。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我们不妨多一些仁爱之心,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基本理念,创造温馨、和谐的人类家园。

Abstract:Humane concern is to care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whose nucleus is to care for,love and respect the people.As fo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humane concern should be people-oriented and create a dwelling place fit for the human life.Now in our urban construction the house-oriented spatial pattern has brought a series of humanity deficiency which has triggered some social issues.In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we should take humane concern as the basic concept,through building rational spatial arrangement,perfect infrastructure and raising the urban tolerance tomake a warm and harmonious habitat for the human being.

Key words:city;humane care;construction

On Humane Concern in Urban Construction

ZHOU Tian-hua

(Dept.of Gardening Engineering,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00,China)

C 93

A

1673-2103(2011)01-0136-04*

2010-12-10

周天华(1963-),男,山东郓城人,菏泽学院园林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园艺理论。

猜你喜欢

关怀街道人文
热闹的街道
热闹的街道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风居住的街道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