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

2011-08-15刘海涛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赵明诚愁绪马斯洛

刘海涛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

刘海涛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最杰出、最具个性的女词人。她早期的词作不乏描写甜蜜爱情、赞美美好自然之作,但以抒发闺怨闲愁、相思离别为主;后期的词作则更多地表达故乡之思、家国之痛。总之,“愁”是李清照《漱玉词》中表达的主要情绪。从个人、婚姻、社会三个层面对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作一探寻,发现这些愁绪都是由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五种需要的一种或几种缺失而引起的。

李清照;愁绪;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宋代,李清照的腾空出世,使文坛的阴柔之美更加突出。李清照不但形成了独特的词风——易安体,而且还可以和苏、辛、周、柳等名家分庭抗礼。徐士俊《古今词统》参评语:“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二安之外无首席矣。”[1]《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漱玉词》云:“清照虽女子,而词格高秀,乃与周、柳抗衡。”[2](P465)宋祖法《(崇祯)历城县志》卷十五《艺文志》云:“历城山川奇秀,激为清音。李家一女郎,犹能驾秦轶黄,凌苏轹柳,而况稼轩老子哉!”[2](P460)正是由于李清照在宋代词坛的显著地位,20世纪研究李清照及其作品的学者颇多,从生平、思想到性格,从作品解析到词论,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尤其,对其思想的研究,更成为学界的热点。但以前的学者,主要以传统的批判方式、地域文化学以及女性文学的视角来研究李清照的思想。笔者通过研读《漱玉词》发现,李清照词多抒发一种愁绪。郭预衡先生也说:“但写愁的作品毕竟是李词的灵魂和精华。”[3](P158)本文将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探究李清照词中“愁”的成因。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4](P1)而需要层次理论则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精髓。该理论共分为五部分,自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生理需要,就是一种与个体生存有关的需要,包括饥饿、口渴、痛苦的逃避等。在所有的需要中,生理需要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强有力的。安全需要,就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可引申为职业的稳定、一定的积蓄、社会的安定和国际的和平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就是重视友爱,希望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社会与团体的认同、接受并与同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产生极其痛苦的体验。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种使潜力得以发挥的倾向。这五种需要之间具有层次性,当一个需要满足后,另一个比它高一级的需要就出现了。

二、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

(一)个人的因素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出生在一个不但是官宦之家,而且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著名的学者,对文学、文学理论批评、经学、佛学、史学均有很深的造诣。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王拱辰的孙女,也擅长文章。无论从遗传学还是从环境影响论而言,李清照的父母都对她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李清照不但善于文赋诗词而且工于琴棋书画。《宋史·李格非传》载:“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5](P13122)王灼《碧鸡漫志》曰:“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6](P88)就连理学主将朱熹在《晦庵说诗》中也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7](P220)由此可知,李清照的确是一位才女。李清照生于富贵之家,无衣食之忧,天天过着酒足饭饱的生活,这也就基本上满足了她的生理需求。宋王朝治国的策略是文治而非武治,对于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给予优厚的待遇。为了维持皇族和士大夫的享乐生活,统治者竟采取了屈辱的软弱外交政策,通过每年奉送给辽、金、西夏大量的金币布帛来换取短暂的和平。这种政策对贫苦不堪的老百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却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欢饮达旦、吟诗填词的环境。安静的环境使李清照的安全需要得以满足,她可以心情闲适地欣赏“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的美景。但是,一味的悠闲生活,也会使人感到一种空虚和无聊,产生一种莫名的闲愁,更何况李清照是才华横溢、多情善感之人呢?有才华的人,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希望能够独立,也就是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的:“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8](P110)但是李清照生活在理教盛行的宋代,她不具有独立的客观条件。儒家“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严重束缚着她。另一方面,有才华的人,在性格上都颇具个性,李清照尤其如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相见》)从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到了李清照是个具有血性的女子,也是个敢作敢为的女子。她的敢作敢为与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李清照还没有能力冲破这种牢笼,便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只好天天在闺阁之中打发时光,不免有种叹惜光阴飞逝的忧伤。例如:“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纱》“小院闲窗春色深”)“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在前首词中,作者通过“闲窗”、“未卷”、“倚楼”、“无语”等词,准确地表达了那种无所事事、慵懒无趣的情态,给人一种浓郁的闲愁之感。我们从后首词中的“绿肥红瘦”既可以知道李清照的敏感个性,又能体会出她对光阴易逝的伤感和愁绪。

(二)婚姻因素

除了个人因素之外,婚姻因素也是李清照词中多愁绪的主要原因。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可谓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李清照在18岁的时候,嫁给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当时赵挺之、李格非都在朝为官并且又是同乡,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可谓是门当户对。又因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喜欢文学及金石之学,因此二人又可谓是志同道合。家庭的幸福、婚姻的美满,感情的真挚,志趣的相投,使李清照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但是,赵明诚作为官宦之子必须为了光耀门楣而外出做官,这是封建家长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出外做官,对于李清照和赵明诚而言,就是生别离,长相思。更进一步来说,也就是李清照归属和爱的需要的缺失。马斯洛曾说:“爱的饥饿是一种缺乏症,就像缺乏盐或缺乏维生素一样……我们需要碘和维生素C,这一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9](P56)在封建社会,男子在外做官,整天忙于事务,即使思念家中的妻子也是在午夜时分,而女人却大为不同,她们整天在家无所事事,对于她们而言,对身在异乡游子的思念却是白昼黑夜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种对归属和爱的需要更强烈。当强烈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心中便产生深深的相思之愁。从李清照的前期词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例如下面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这首《一剪梅》上片写红藕香残,秋冷簟凉,暗含离愁,但是何以排遣忧愁呢?作者采取了泛舟溪上以消心愁,谁知道见到大雁南飞,但没有人寄书信来,反诘语气更显无奈,何况“月满西楼”,该团圆的时候人不团圆!下片作者驰骋想象,想到自己对丈夫如此思念,那么远方的丈夫也应在此时此刻思念着妻子,故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并且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表明此种愁绪之浓,久久挥之不去,更深层地表明,李清照急盼丈夫的问寒嘘暖、体贴关心,即对爱的需求的渴望。《点绛唇》更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委婉的笔法表达了细腻、缠绵的情感,以追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外地为官丈夫的思念以及对爱的需求不能得以实现的苦闷。

如果说李清照早期的词作抒发的是新婚夫妇短暂离别的忧伤,而其在赵明诚去世后的词作,则是夫妻永别的血泪倾诉,中途失伴的长歌当哭。一方面,早期夫妻虽然离别,但是终有相聚之日;而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在归属和爱的需求方面突然间处于真空状态,再也没有情感的寄托之所,留给她的是“绵绵无绝期”的长恨;另一方面,李清照没有生儿育女,也使她深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封建社会倡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身为人妇的女子而言,生儿育女是她们天经地义的义务,没有尽到此义务,也就失去了社会的尊重。所以,一方面,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她的爱无所寄托,更导致了归属和爱的缺失,于是,她便产生了比前期更浓的愁绪。看下面两首词: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临江仙》的上片营造了一种落寞、凄苦的浓郁氛围,下片则以通俗精炼的语言抒发了历经变故、人老花残、孤独无聊之感。《声声慢》更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表达了苦苦追寻、终无所获,以致落得茫然若失、凄凉不堪之感,下片中的憔悴黄花、风雨梧桐、暗淡黄昏等意象,更将这种因爱与归属需求缺失而产生的凄苦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不忍卒读。

(三)社会因素

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尤其在社会动荡时期,个体受时局的影响尤为明显。在李清照的一生中,影响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靖康之变。对宋朝国民而言,“靖康之变”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凡有民族自尊的人,都会怒发冲冠,义愤填膺。而让人心灰意冷的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没有心系天下苍生,积极收复失地,而是为了皇权和享乐,竟然南渡到临安,建立了新的朝廷,天天过着“只把杭州作汴州“的生活。李清照也由衣食无忧、安定闲适的生活落到了朝不保夕、流离失所的境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到南方不久,她丈夫突然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缺失了。更有甚者,一些士大夫处于对李清照才华的妒忌,还编造“失节改嫁”的谣言来诽谤她。例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曰:“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又反目……传者笑之。”[10]王灼《碧鸡漫志》云:“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晚岁颇失节……”[11](P558)在封建社会,死乃小事,失节乃大,更不必说声名显于文坛、性格倔强的李清照了。这件事的流传,也使她自尊的需要受到致命打击。由于时局的变化,李清照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早期的陶醉于个人的小天地到后期的反对偏安、主张北伐。她的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就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思想。这种愿望已不再是只关注自身的需求了,而是有了一种以国家为主、民族为重的社会担当。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这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并没有得以实现。对于李清照而言,这五种需求在晚年均有缺失。这也是她晚年词作中的愁为何如此强烈、凄苦的原因之所在。通过具体词作,来阐释其愁绪: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添字采桑子》是一首抒发流亡异乡之人肝肠寸断之感的佳作。作者看到窗外心字型芭蕉叶忽舒忽卷,便联想到自己的心又何尝不是时欢时悲呢?于是曾经的悲欢离合一幕幕地在脑际浮现,便产生了伤心之感,难以入睡。谁知三更时分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点点滴滴好似作者受伤的心在滴血一般。《武陵春》把今非昔比之感、浓郁愁苦之情更是表达得如泣如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当想到昔日衣食无忧、生活安定、夫妻相随、鉴画品茗、恩爱有加,而如今却是家破国亡、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终日烦愁,又怎能不“欲语泪先流”?

总之,无论是李清照早期还是晚期词作中的“愁”,都是由于五种需要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缺失而引起的。至于某种需要为何缺失,这又与李清照的性格、婚姻以及当时的社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1]卓人月.古今词统:二[M].徐士俊,参评.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孙克强.唐宋人词话[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脱脱,等.宋史:三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唐圭璋.词话丛编:一[G].北京:中华书局,1981.

[7]李清照.重辑李清照集[M].黄墨谷,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

[8]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9]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铭,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10]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Abstract:LiQingzhaowasmostoutstanding and personalized poet in the poem field in Song Dynasty.Some of her early works were about sweet love and something nice and natural,butmost were about boudoir repinings,lovesick and separation.Her later works were aboutmissing hometown and sadness for the home and state.In a word,worries is the chief feeling expressed in her shuyuci.The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of worries in her ci from herself,marriage,and society shows that these worries are caused by the lack of one or a few of five needs in Maslow’s theory.

Key words:Li Qingzhao;worries;Maslow;the theory of needs

The Exp loration of the Causes of W orries in Li Qingzhao’s Ci

LIU Hai-tao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I 207.23

A

1673-2103(2011)01-0015-04*

2010-11-19

2010年甘肃省高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001—23)。

刘海涛(1982-),男,山东菏泽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9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赵明诚愁绪马斯洛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婚姻的真相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李清照,错付了情爱与旧时光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阙诗词 万里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