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2011-08-15马淑君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政治思想

马淑君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038)

MA Shu-jun

关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马淑君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038)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交流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但在网络便利、精彩的同时,它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着较大影响。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该剖析网络对学生的深层次影响,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有僵化的教育模式,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创新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在数量上成为世界互联网使用者最多的国家。而在网民中间,大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网络用户中的主要群体。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是利还是弊,归根结底在于大学生如何利用它、掌握它、发展它。针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为大学生搭建知识桥梁,拓宽就业渠道

网络为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时代信息和各类知识,大学生通过上网了解校园文化、社会热点,捕获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的最新发展动态,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在课余与网友进行休闲娱乐,交流情感等。网络为大学生完善自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当代大学生汲取各种营养,获得社会知识和经验的陶冶和锻炼,起到未入社会先热身的作用。网络上各种招聘信息量大、范围广,网络还为那些有建树、有创造性思想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缓解就业压力。网页制作、网络科研项目、网络交易、三维动画制作和各种网络应用程序的研制开发等,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新的道路。国内某著名调查机构和亚洲最大零售商淘宝网联合发布《2008年度网购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淘宝网创造了57万个直接且充分就业岗位。这57万人中,一半以上年龄在23至32岁之间,其中,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实现就业成为潮流。网络上各种招聘信息量大、范围广,学生可以在网上更全面地了解招聘单位信息,获得应聘指导,节约了资金,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二)网络带动社会交往,缓解大学生身心压力

网络开放性与互动性的特点,使它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了便捷高速的信息载体和媒介。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且多数为异地求学,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抒发心理和情感上遭遇的困苦,是他们排解压力的主要渠道。通过网络上功能完善的论坛、聊天室和聊天软件,他们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真实的自己,交流思想和心得,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得认可和肯定。特别是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网络这个随时可以触碰的宣泄平台,缓解了学生学习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拓展教育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网络弥补现实教育的不足,进一步拓展了教育途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研究生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各科目的教学等,通过登录相关的网站,均可以找到充足的资料进行自学和辅导,方便快捷,节省了购买各种资料的开支,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经验和心得交流,为自己取得成功增加信心。多元化的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自身的特点带来的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使不同的文化得以相互影响、融合,同时也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提供了较量的新阵地。长期接触网络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不同形态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互联网的主导国家,他们借助技术和信息传播量的优势,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经过加工后的具有浓烈政治和文化色彩的信息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这些信息隐含并充斥着西方的价值观以及西方的人权、自由、民主等观念。西方媒体正是借助这些文化形态的柔性力量,试图用西方价值观引导世界,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如美国有人所言:“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他们特别擅长利用我国改革中的某些矛盾、利用我们工作中的某些失误进行挑拨。而更具有危害性的是通过知识的包裹进行政治观的诱骗。精心策划的所谓“理论”或者“学术”似乎更“科学”,让人难以识别。”[1]好奇心旺盛,涉世未深,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又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人生阅历的大学生,如果思想立场不坚定,就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在无形中,受其蒙蔽,造成价值观念的偏移和冲突,从而影响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和理解。

网络本身的高自由性带来的挑战。这种自由性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网络的动态性、网络主体的虚拟性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特别是在相对宽松的网络监管的大环境下,网络的多元化、表面化、主体行为的随意化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日见增多。2004年,贵州民族学院大学生新闻社组织的一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显示,有27.4%的大学生承认有过入侵机密网页的想法,34.6%的大学生对浏览黄色网站、网页持“无所谓”的态度,28.2%的大学生在聊天室里骂过人。这表明在网络开放、虚拟、隐蔽、自由的空间里,部分参加社会活动较少、性格孤僻、心态失衡的大学生,喜欢沉溺于网络中,导致其网络道德不健全。[2]这种状态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长期下去“想怎样就怎么样”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人生价值观会腐蚀弱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此外,缺乏管制的网络环境也容易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温床。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参与网络生活时,往往忽视上网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一定的义务,履行一定的责任。曾经轰动一时的“熊猫烧香”计算机病毒案,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网络世界,偷盗他人的网络银行账号,散布谣言,传播计算机病毒的事例并不鲜见,而这些行为的始作俑者大多都是懂得计算机知识的大学生。

网络的高便利性建立在其提供信息的直接化和表面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更加倾向于机械化地向百度、谷歌求助,获得的往往是标准的、表面化的答案。这样,一方面导致学生忽视思考,不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影响理性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表面化的答案也不利于学生对事物的本质的思考探究,无法领略到文化知识所包含的深度和广度。“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衔接。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变得更迟钝和麻木,更懒得思考了。因过度依赖搜索引擎,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精神。减弱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分析能力。”[3]网络就如一道“文化快餐”,在享受它的快捷便利的同时,我们更加要考虑的是它的营养价值到底有多高。

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同时它也改变了人类传统的交往秩序和规则。打破了人类情感交际的纽带——社会交往,使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人类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变成了符号和图片。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被疏远了,人们的正常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了。网络交往的匿名性、虚拟性也容易使部分大学生产生网络交往的游戏心态,网络交往一旦受骗,又强化了对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怀疑、敌意和悲观态度,易出现人际情感淡漠、双重人格,是非观念模糊,思想认识混乱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带来的挑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手点主要放在理论研究,把重心放在把传统理论应用在具体工作上,而对社会环境的变化敏感度不够,缺乏动态性和创新性,缺乏对新形势,新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因而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上遇到的新问题,教师如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就很难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

“灌输法”仍是现在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讲课、讨论、开展主题活动、个别谈话等活动为主,以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活动为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经过筛选、加工,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接受全部或部分信息,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进入到网络时代,以单向教育为主的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思想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网络时代的开放性、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使学生心里更加渴望教育工作的民主化、自由化和平等化,渴求教育方式和内容生动多样。这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新的转变。

在教育者队伍中,拥有一定网络知识和英语知识的主要是年轻教师,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师缺乏在新时代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在接受新事物上明显落后于年轻学生。这样一来,不仅会丧失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魅力,也会因此和学生产生距离感,无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应变能力上的不足,也是教师无法应对学生在网络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节,导致不能继续参与教育工作。

三、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以创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针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种种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迫切需要从思路、观念、内容、方法、机制等方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而思路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的作为,必须增强主体意识,敢于冲破旧的教育模式的束缚,善于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领域,使教育模式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比如开办远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授课内容制成课件或视频,并进行上传和下载,这样既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也使得开展教育的时间更为灵活;二是善于利用网络的系统性、开放性去研究当前工作的现状,多层次、多方向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身;三是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下促进转变。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民主互动性。在网络时代,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有阵地的同时,还应不断探索、积极开辟新的领域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广泛利用充分的信息资源,下载课件、视频、音频和资料等资源,通过网络搜集各种贴切的例子和语言符号来改变以往教育取材困难、内容滞后、信息有限、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等弊端。通过目前 CAD、CAI、ACDSEE、PHOTOSHOP等软件,将收集的图片、影像等更好地展示给受教育者,那么这样直观生动的效果无疑是比普通的手段要强得多了。在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的综合应用下,能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容量、多样化的素材,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有趣,促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引导下,优化对思想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利用网络的互联性和互动性,通过BBS论坛、贴吧或者组建QQ群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师更为贴近学生,更加真实、直接地与学生进行观点与情感的交流。除了课堂内容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还可以在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及时答疑,及时剖析,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之中,熟练运用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针对如上网成瘾、网络恋爱、网络聊天,个人情感等困扰大学生的现实问题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的指导,也以便培养他们的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可以说,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接轨,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增强总体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能使教育摆脱落后的现状,使教育成果更富有成效。优良网络环境的构建,也是学生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三)培养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坚持自律他律相结合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大学生对网络要有自己的认识、理解和独立的判断。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提高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的审视能力,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在网上渗透和传播,在与各种网络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网络监控力度,将网络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网络健康、有序运行,让法制建设与网络文化同步进行。此外,还要定期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规范他们的网上行为,要求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网民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达到在思想政治领域中网络教育的预期效果。

善于利用网络文化,特别是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入网络时代后,上网成了多数在校大学生经常的课余活动,部分大学生从互联网获取的信息,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从课堂、书本、传统媒体中获得信息的比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关系密切,对大学生提高思想素质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建构完善、科学、全面的校园网络,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同时向学生提供健康积极的文化知识,引导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培养责任意识。还可以介绍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学生真切感受网络世界的机遇和挑战,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走健康向上的网络之路。

(四)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但教育的本质不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不可能脱离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在网络时代,应对新的挑战,并不是弃传统理论于不顾,而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及时掌握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动态,应对出现的新问题,让教育理论与时俱进,构建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出现的新问题,才能为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冯永泰.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位论文[D].复旦大学,2005.

[2]胡成勇,李寅.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34.6%对浏览黄色网站无所谓[N].工人日报,2004-02-13.

[3]金鑫鑫.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42.

MA Shu-jun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ad built a entirely new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learning,life and communication.The internet is convenient and exciting and i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students’learning,life,way of thinking and moral and value concepts.In the net background of chance and challenge coexisting,the work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should explore the deep influence of internet on the students,reform the ossified workingmode,meet the challenge,grasp the chance and push forward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 new stag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et;innovation

Some Reflec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in the Era of Internet

(College of Politics& Law,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38,China)

G 641

A

1673-2103(2011)01-0124-04*

2010-12-10

马淑君(1977-),女,山东定陶人,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