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

2011-08-15傅文玉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二程理学朱熹

傅文玉,王 欢

(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论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

傅文玉1,王 欢2

(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德育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先秦儒家各学派的理论,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可以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思想背景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

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营造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德育对象在道德认识、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的教育活动。儒家学派从孔子开始就非常重视德育,而朱熹则以孔子的德育思想为核心,吸取了从先秦到南宋教育家的德育思想的积极成果,总结了自己实施德育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德育理论。关于朱熹德育思想形成,可以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和思想背景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与宋代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和民族矛盾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整个宗法制度大变革的重要时期。首先,社会关系的变革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均田制的废止,使土地私有制的性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了大批农民丧失土地,被迫沦为租佃地主土地的佃客。这些佃客既无土地,又无生产工具,主要靠耕种地主的土地来维持生活。佃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以前是有所削弱,但剥削程度并未减轻。佃客一年辛苦所得,除了送租外,所剩无几。遇到春耕、青黄不接或荒年暴月的时候,就不得不以高利向地主借债。除此之外,朝廷的冗官冗兵必然带来冗费,宋王朝便采取种种办法,把繁重的赋税加在广大农民的身上。到了南宋,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也就日益尖锐和突出。但是,南宋的统治者不仅没有整顿吏治,而且醉生梦死。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引起了一些有气节的官吏和士大夫的不满。这种土地制度的变化,还让大量因为土地兼并而大量涌现的庶族地主登上了政治舞台,地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的势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有识之士,深为当时社会积贫积弱而又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状况担忧。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势下,开始对其德育理论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活动,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铸造新的道德理论武器,培养新的人才。

其次,民族矛盾使得积贫积弱的宋王朝江河日下。自北宋建国以来,民族战争不断。先有宋与辽战,其次宋与夏战,再次宋与金战。面对辽、夏、金贵族集团的侵扰和进犯,宋王朝长期以来采取忍辱退让、纳款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徽宗宣和六年(1125年)女真贵族乘灭辽余威大举犯宋,包围了北宋首都汴京。第二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靖康二年,金兵又再次大规模南下,刚刚即位的赵构闻风仓皇南逃,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才在杭州建立起南宋偏安政权。由于南宋统治集团对金兵的进攻一味退让,采取“屈己求和”的政策,致使金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于金兵的这种野蛮行径,南宋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这是汉族人民的正义要求;但是南宋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却向金朝屈膝投降,于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由秦桧代表赵构接受议和:宋向金称臣,年贡银25万两,绢20万匹。这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深了民族矛盾,严重地威胁着封建统治。面对这内忧外患的现实,包括朱熹在内的许多理学家都在劳思苦想救治国家的方案。他们想通过重振封建纲常来扭转积弱积贫、内忧外患的局势,希望借助德育理论来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

二、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家庭背景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婺源,出生在福建尤溪县。朱熹门人黄榦在《朱子行状》中记载朱熹的家世为“婺源著姓,以儒名家”。朱熹祖辈历代当官,在地方上便成为有名的官僚地主,而被称之为“著姓”;但到了朱熹出生的时候,正是他父亲从尤溪县尉去官之际,家境并不十分充裕。当朱熹祖父朱森死时,也是因为清贫而没有扶灵归葬故里,而葬在政和任所的护国寺侧。朱熹的父亲朱松死后,少年的朱熹便依靠父亲的友人刘子羽而生活。可见,朱熹是出身于一个衰弱下来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一个只读经书、不问生计的士子,一生潦倒不得志,仕途坎坷,晚年更是沉溺在佛典道书中寻求慰藉和解脱。但朱熹的德育思想最初却是在父亲那里受到熏陶并开始形成的。朱松因长子和次子的早夭,对朱熹的培养更是呕心沥血。朱松早年曾经从学于二程学派的罗从彦,笃信二程之学。在父亲的指导下,朱熹八岁开始读经,最先读的就是《四书》和《孝经》。在传统儒学中,《四书》的重要性低于《六经》。将《四书》抬高到先于《六经》的位置,把它规定为儒学入门书,是二程的重要创见。可以看出,父亲对朱熹的教学完全体现了二程的治学思想。朱熹十一岁开始接受更为严格的家庭训蒙教育,开始了“十年寂寞抱遗经”的生涯。朱松还特别注重忠孝节义的教育,他竭尽心力地用儒家的忠孝气节、道德文章启迪朱熹。正是在朱松这种严格的理学和经学启蒙的教育下,朱熹受到浓重的佛老思想的熏陶。朱松晚年凄冷寂寞,就靠研究心佛典籍度日。从他口中,朱熹听到许多关于赵清献公学佛之类的故事,渐渐对佛学产生了兴趣。就在朱熹一步步地走上儒学之路时,父亲却重病缠身,过早地离开了他。

在朱松去世前,他把家事托给在崇安五夫里奉祠家居的刘子羽,又致书给三位崇安道学密友,人称“武夷三先生”的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和屏山刘子翚,把朱熹的教育托付给他们。刘子羽和刘子翚出身世代簪缨的大族著姓,在屏山下拥有巨大的刘氏庄园。宋代书香仕宦之家多延名士设立家塾,主要是教子弟习举业,以便使他们踏入仕途。在刘氏家塾中,朱熹受到了更正规全面的儒家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法帖临摹到苦读经书,一面为科举入仕攻习程文与词章之学,一面为入“圣贤之域”而潜研二程洛学的理学。“武夷三先生”是程门理学家,而不是传统的经学家,他们在对朱熹灌输理学思想时,把重点从五经转移到四书学上。“武夷三先生”还都是洁身自守、超世脱俗的饱学之士,他们共同铸造了朱熹清高淡泊、终身以著书为乐的处世性格。

三、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思想背景

朱熹以孔子的德育思想为核心,吸取了从先秦到南宋各家德育思想的积极成果,创造性地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派的德育理论,形成了综罗百代的德育思想。

1.先秦儒家的优良德育传统。以孔子的“仁”为德育指导思想与价值准则是朱熹的一贯主张。“仁者,心之德爱之理”[1]28,“此心廓然,无一毫私意,直与天地同量,这便是居天下之广居,便是居仁”[2]113,“仁便如天地发育万物,人无私意,便于天地相似”[3]45。这些都可以说明朱熹是把仁作为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又如朱熹实施德育,尤其重视“义利之辨”。他将“义利问题”作了哲学阐发。他不是一般地谈义利问题,而是联系仁与不仁,公与私之辨,探究善与恶、是与非、道德与非道德的哲学意蕴,并且与民族危机、文化危机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反思。朱熹德育思想中还十分重视道德自律或意志自由的理论。他在孟子性善论的启示下,把仁义道德视为人身内在的要求,而不是由外力强加于人的东西。正因为持这种看法,他强调善的实行即是自身的自我实现,而不是使自己屈从或牺牲。“仁便如天地发育万物,人无私意,便于天地相似”,这些都可以说明朱熹是把仁作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因此,可以看出,朱熹十分重视先秦的优良德育传统,并将他们的道德主体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北宋理学先驱的影响。周敦颐被后来学者称为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主要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对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他主张清静与无欲、倡导寻孔颜乐处的人生理想得到了朱熹的高度称赞。生活在北宋中期的张载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朱熹继承了他的二重人性论,为儒家人性善恶争论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同时,因为张载与朱熹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他的修养功夫对朱熹也有着较深的影响。二程学说对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可以从朱熹对他们的极力推崇以及对他们著作的热心编著中看出端倪。二程的德育思想重视对心的探讨,把心既看成是认识的主体,又视为道德意识的主体,并且将居敬、集义、克己、复礼作为重要的修养方法。他们的“理一分疏”、“格物致知”、“人性二重化”、“天理人欲”等思想都是朱熹德育思想的直接来源。

3.南宋湖湘学派的吸收和借鉴。闽学与湖湘学都是二程洛学在南宋的流衍与发展。两个理学流派从各自初创时起,便有着极其密切而友好的学术关系。他们互相切磋,彼此诱发,推动各自的发展,也促进了南宋理学的繁荣。胡宏是湖南湖湘学的奠基人,他的“性体心用”说为朱熹建构其理学心性论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张栻是胡宏最得意的弟子,也是继胡宏之后湖湘学的代表。朱、张二人年龄相仿,又有相同的学术渊源和人生经历,两人结下极其深厚的学术友谊,相互了解也最深。张栻向朱熹介绍了胡宏的学说,他们之间多以书信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这些书信反映出不同时期朱熹对《中庸》已发、未发之义的理解和认识。庚寅(1170年)年间朱熹对胡宏的理学代表著作《知言》提出疑义,标志着朱熹以“心统性情”为核心的心性说已确立。此外,朱熹还认真研究了湖湘学派“先察识,后涵养”的存养功夫以及“同体异用”的理欲观,进一步地丰富了他的德育思想。

[1] 朱子语类: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朱子语类: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朱子语类:卷九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韩钟文.朱熹教育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6] 刘树勋.闽学源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石柏胜

K245

A

1671-8275(2011)01-0100-02

2010-11-06

1.傅文玉(1985-),女,福建武夷山人,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王欢(1985-),女,辽宁大连人,海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论。

猜你喜欢

二程理学朱熹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二程对佛教的吸收和评价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朱子深衣”与朱熹
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