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2011-08-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客体教育者

张 磊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张 磊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新时期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主体间性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对主体间性方法的兴起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研究显得十分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主体间性;方法;理念;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中介、桥梁。近年来,主体间性方法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随着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开始被大多数学者所重视,出现了许多研究这一领域的新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者也开始加大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一)主体间性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

主体间性一词最早由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提出,后经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达加默尔、马丁·布伯等人发展和完善。学者对主体间性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普遍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它超越了主体性的主客体关系,同时,它又是对主体性的深化和发展,把教育过程改造为交往实践的关系。

胡塞尔是最早涉及到认识主体间关系的人,他从先验主体性的现象学理论出发,首先对笛卡尔的经典命题:“我思故我在”产生了质疑,他认为“我思”是作为先验主体性的“我思”,笛卡尔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发现了“我在”的先验主体性,但却没有把握住它的真正意义。由此,他提出了“单子的群体化以及客观性的最初形式:交互主体的自然”。[1]“自身最初的存在,即那个先于并孕育这每一种现世客观性的存在,就是先验的交互主体性。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使自身群体化的单子大全。”[1]这是胡塞尔对主体间性的最初描述。他认为,交互主体性是指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共通性,从而使一个小客观世界先验地成为可能。哈贝马斯改造了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命题,提出了交往合理化理论。他认为人类奋斗的目标就是“交往行为”的“合理化”,而“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则意味着人的解放、个体化、不受控制的交往的扩大。“交往活动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它由具有约束力的经双方认可的规范所支配,这些经双方认可的规范规定了对行为的相互期望,并至少必须得到两个行为主体的理解和承认。”[2]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行为是一种交往行为而非简单的主客体关系,主体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在共同的规范下,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制约,是主体间的一种相互行为和交往行为。

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理论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从最初的先验的认识论领域转向到了实践领域,我们对主体间性理论的涵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也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2002年开始将主体间性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引入,学者们开始探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目前,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资料不多,研究成果还不完善,但是相较于2005年以前,却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关于主体间性的图书只有马万宾于2009年8月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研究》与张耀灿于2006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在期刊网中,精确搜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从1994年到2010年期间,共有32条,其中从1994年到2005年期间却仅有1篇,2005年到2010年期间,共有31篇。可见,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还在发展之中。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为实现由传统单一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

(二)主体间性方法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从“主体—客体”走向“主体—客体—主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表现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为一种关系、一种结构、一种模式,即‘主体一客体’模式。”[3]这种模式相对于“主体一客体—主体”模式来说它是不完整的,只体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这一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确立,但是它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却是值得商榷的,虽然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被支配的地位,但是他们毕竟是人而不是物,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尊重他们的意志,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把受教育者看作是与教育者一样平等地位上的人,而不是物,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传统的教育理论把教育对象当作物,教育中的关系演变为人与物的关系,主体间性理论则是看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其中,把主体看成是教育者,客体看成是教育资料,另一个主体看成是受教育者,或者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客体则是教育资料。这种关系直接反映了主体间性的“主体—客体—主体”模式。“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制定教育计划、确立教育方案、选择教育手段和内容与方法上。而受教育者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环节上。”[4]由此可以看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作为受教育者客体地位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真正做到了尊重人、理解人,体现了人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还原了教育的本真。

2.从单向填鸭式、灌输式走向双向交往式、互动式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遵循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主体—客体”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改造、被填充的对象,“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塑造、征服,是主体与客体间的活动,这样就把受教育者客体化、物化、非人化。这是不合理的。”[3]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的多半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方法,教育活动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势必会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形成了一种教师中心说、教材中心说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活动,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这使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都应该坚持“平等、互动”原则,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双方感情的共鸣。

二、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考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主体间性”这一现代哲学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们普遍认为它的提出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学者们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研究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以及实现途径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但是,客观的讲,目前学界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借鉴与嫁接”的初创阶段,“研究者们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局限性有所认识,但并不深刻,没有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来进行分析。”[5]虽然哲学界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它的特点和自身在发展中的规律性,不能完全的“嫁接”。

主体间性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关于主客体关系的突破,对主体间性理论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一理论本身是值得肯定与发展的,但是它在实践的过程中,可操作性又有多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没有增加任何新的知识,也没有超越任何传统的、旧的知识;它不但没有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反倒使简单问题复杂化。”[6]“似乎‘主体间性’和‘他者’就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唯一具有有效性资质的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们创造的批判、灌输、斗争、坚守等方法均已过时,那么,‘主体间性’和‘他者’方法是否就是新的历史境况中唯一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特殊使命的有效合理的方法呢?”[7]需要说明的是,对主体间性的质疑并非是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盘否定,提出质疑,只是对目前处于不断升温的主体间性理论提个醒,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能够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综上所述,对待当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批判的吸收,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切实考虑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实际情况,掌握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度”。

[1]埃德蒙德·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M].张廷国,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哈贝马斯.通向理解之路 哈贝马斯论交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5]马万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6]王升臻.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性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8).

G621

A

1671-8275(2011)06-0045-02

2011-10-09

张磊(1987-),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责任编辑:之 者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客体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