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红斑狼疮皮肤损害98例临床观察

2011-08-15文顺萍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1年5期
关键词:斑疹盘状狼疮

文顺萍

(江西省萍矿总医院 萍乡 337000)

皮肤黏膜损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狼疮患者临床常见的主要表现之一,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可有80%的患者并发皮肤损害,笔者运用自拟狼疮皮损验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盘状狼疮有皮肤黏膜损害的患者9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6~2010年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盘状狼疮患者共98例,其中男6例,女92例;年龄14~68岁,平均31岁;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17年,平均3.05年;治疗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3年半,平均1.8年。

1.2 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2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术专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制定的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皮肤黏膜症状全部消失,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正常。显效:皮肤黏膜症状明显消失,理化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皮肤黏膜症状基本消除,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较,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无改变。

1.3 治疗方法

1.3.1 中医治疗 狼疮皮损验方组成:党参15 g,白术 15 g,淮山 12 g,山茱萸 12 g,牛膝 15 g,土茯苓15 g,熟地 15 g,泽泻 9 g,延胡索 12 g,全蝎 3 g 等。如症见面部蝶型红斑,手足指(趾)皮肤斑疹,秋冬季节发病或遇寒加重,裸露部位有冻疮样斑疹,雷诺氏征阳性,肢端坏疽,关节肌肉疼痛或关节肿胀,苔白或薄白,脉沉细等寒凝血瘀,则加肉桂6 g、仙灵脾15 g、莪术10 g、川芎10 g等药温阳散寒,祛瘀活血,祛斑通络。如症见颊部蝶型红斑,或面部、耳廓、口唇、手足指(趾)皮肤斑疹,或全身皮肤斑疹,日晒则重,或甲周红斑、网状红斑、瘙痒脱屑、结痂干裂等风毒和瘀热发斑,则加入银花30 g、生地30 g、玄参15 g,紫草30 g、黄芩15 g等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祛斑褪疹。用法用量:文火煎煮,煎取200 mL,早晚各服100 mL,15 d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孕妇慎服,儿童减半,热盛患者忌服。

1.3.2 西医治疗 98例治疗过程中均使用了强的松10 mg,1次/d,口服;环磷酰胺针冲击疗法。其中有45例加服羟氯喹0.1 g,2次/d,53例加服来氟米特 10 mg,1 次 /d。

1.4 治疗结果 98例中,治愈23例(23.47%),显效 32例(32.65%),有效 36例(36.73%),无效 7例(7.14%),总有效率92.86%。

2 典型病例

李某,2009年3月6日初诊。患者面部、鼻梁块状红斑、皮疹8年,复发并加重3个月就诊。患者于8年前因受寒后面部、鼻梁出现斑块状红斑,就诊于上海某医院,经各项化验检查及皮肤病理活检,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为盘状红斑,给服强的松、羟氯喹等药治疗,环磷酰胺静脉用药,病情好转,强的松逐渐减量。3个月前因天气骤冷外出受寒,病情复发,面部、双手、足皮肤出现冻疮样斑疹,瘙痒,轻度触痛,无渗出,发热。雷诺氏征阳性,乏力畏寒,手足不温,脘腹胀满,小便清长,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实验室检查:ENA抗体(—),ESR:63 mm/h,血常规:正常,尿常规:正常。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狼疮;中医诊断:红蝴蝶斑(阳虚寒盛,血脉阻滞)。治则:温阳散寒,宣通血脉,活血祛斑。给予狼疮皮损验方,1 d 2次,早晚分服。嘱患者避寒冷,注意保暖。治疗1个月,病情大为好转,冻疮样斑疹明显减轻,其他诸证亦减。继续服用3个月,诸证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有发热、关节痛、皮疹及脏器受累等表现,诱发因素有感染、分娩、妊娠、日光照射及药物因素等。皮肤黏膜损害是系统性、盘状狼疮的主要表现之一,据统计80%SLE患者有皮肤损害,最具特征者为面部蝶形红斑,发生在颧颊,经鼻梁融合呈蝶翼状,是一种不规则的水肿性红斑,色鲜红或紫红,边缘清楚或模糊,可稍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有时有鳞屑。可累及其它部位,有时可伴有出血或水肿。其它皮肤表现还有血管炎性皮疹、结节、溃疡及坏疽、雷诺氏现象、光过敏、毛细血管扩张、紫癜、水肿及脱发等。20%~40%的患者有黏膜损害,常累及口腔、唇、舌、鼻腔及支气管;可表现为溃疡、糜烂,亦可出现潮红、出血或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具有高度个体化特征,医师(主要是风湿科医师)必须根据患者的疾病亚型及其严重程度来确定最优治疗方案[1]。临床可见有用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和皮炎的报道[2]。

本组患者西药中的免疫抑制剂均使用了足够疗程,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大部分症状已基本控制,但皮肤损害时轻时重,如果加大免疫抑制剂用量无疑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患者的经济负担。中医学认为狼疮性皮损的病理机制是肾虚失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经络受阻,加之热毒内蕴、脾虚湿壅等,应给予补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健脾等综合治疗。狼疮皮损验方中党参、白术、淮山、山茱萸、熟地、泽泻调整素体虚弱,牛膝、延胡索、全蝎祛瘀活血、通经活络,土茯苓除湿、解毒。热毒炽盛加入银花、黄芩清热解毒,生地、玄参、紫草凉血祛斑,生地、玄参滋阴以防火盛伤阴;阳虚寒盛则给予肉桂、仙灵脾温阳散寒,莪术、川芎辅助祛瘀活血。临床根据患者的疾病亚型加减用药,用治红斑狼疮或盘状狼疮症见面部蝶型红斑、手足指(趾)皮肤斑疹,或全身皮肤斑疹,或甲周红斑、网状红斑、瘙痒脱屑、结痂干裂等,药颇对症,故可获良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在整个皮肤斑疹的治疗中一般不选用大热之品,如川乌、草乌等,这些药虽能治疗寒凝血瘀的网状青斑,但也易升阳助火,出现面部红斑加重及发热等症状。皮肤损害伴有许多过敏因素,因此不要应用化学性的药品,更不可应用化学化妆品,应避免紫外线,以免加重皮肤的损伤。

[1]马培奇.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研发进展[J].上海医药,2009,30(9):416-418

[2]周红丽,黄波,马艳.羟氯喹治疗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6):1 330

猜你喜欢

斑疹盘状狼疮
狼疮丸对降植烷诱导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作用
关节镜下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拮抗大豆斑疹病菌放线菌菌株的筛选和促生作用及防效研究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与非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对比研究
温病学理论指导辨治儿童银屑病探讨
基于“诸内形诸外”思想以形论治斑疹之刍议※
外周血OX40/OX40L及抗C1q抗体水平对狼疮肾炎的诊断价值
MRI诊断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价值分析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探析叶天士斑疹辨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