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县古地名考

2011-08-15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景县历代史志

殷 旭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

景县古地名考

殷 旭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

河北省景县在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时期·冀州刺史部”所绘西汉信都国图中标注为“修县”。而自《汉书》以下,历代史志中有关景县的古名有“修”“條”“脩”“蓨”“蓚”和“蓧”等 6种写法。造成这种混乱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文字学角度上的互混与混用;二是历代史志中由于撰作者书写错误或引用错误而造成;三是由于同一史料的不同版本在刊刻中使用字的不同所造成的混用。分析史志中的记述及注释,谭图中将今景县之地在西汉时的名称标为“修”虽不算错误,但不如“條”字或其简易字“条”更为妥当。

景县;地名;條;修

我国古代史料中经常出现一个地名有多种不同写法或读音的现象,这为研读相关史料和进行研究工作造成障碍。由于造成这种混乱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文字学、版本学、方言、撰著者书写错误等等原因,所以要从这种混乱现象中确定正确的写法和读音就比较困难。比较可靠的做法是找到这个地名的最早出处,以此为据分析历代史料中有关此地名记载的异同,依靠比较可靠的正史和名著,从文字学、版本学、方言、撰著者书写错误等多种角度进行分析,确定一个既接近地名最早出处又在历代史料中相对通用的一个写法和读音。本文即按照这种方法对河北省景县的古地名进行考证,并指出谭图中有关此地名写法上的不妥当之处。

一、景县古地名混乱用法问题的发现

中华书局版《汉书》卷 16《高惠高后文武功臣后表第四》载:“修,后(二)〔三〕年,侯亚夫以勃子绍封,十八年,有罪,免。”师古注曰:“修读曰條[1]545。”同书卷 40《张陈王周传第十》有:“居三岁,兄绛侯胜之有罪,文帝择勃子贤者,皆推亚夫,乃封为條侯。”后亦有师古注解曰:“县在渤海。地理志作蓨字,其音同耳[1]2057。”按上述史料记载,可证“修”“條”和“蓨”在《汉书》中所指应为同一个地方。据同书《地理志》所载,此地是信都国所辖17个县中最后一县,文曰:“脩。莽曰脩治。”同样有师古注“脩音條”[1]1633。然而在《地理志》有关清河郡的记载中,对此地名的写法又有不同,见文载:“河水别出为鸣犊河,东北至蓨入屯氏河[1]2057。”这里的“蓨”字应是上文《张陈王周传第十》中师古注解的“地理志作蓨字”的出处。根据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6月重印本)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冀州刺史部”所绘西汉信都国图,“汉志”清河郡中的“蓨”应指图中的“修县”。综合上述史料并对照谭图可证,图中的修县在同一版本《汉书》中有“修”“條”“蓨”及“脩”4种不同写法,4字同指一地,且据师古注解,这4个字在指代这一地方而作县名时,都读“條”。这个地方即现在河北省景县。而据凤凰出版社 2004版《中国地方志集成》中《民国景县志》景县沿革条中,在记述景县沿革中又多次用到除以上4种写法的第5种写法“蓚”字。那么何以出现同一地名却有5种不同写法如此混乱的现象?在历代其他史料中,关于此地名的记载,是否存在同样的混用现象?

二、历代史料中景县地名的混乱用法

景县的古地名历代史料互有异同。春秋战国时期是现在能考证出的景县古地名见诸史料最早的时期。据《左传》载:“桓公二年晋穆侯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大子。”杜注“條晋地”①。《民国景县志》考“條”为景县之古名。此论是否确切,笔者不能肯定。战国时條地属赵。

西汉时期,根据上文引用的史料所载,可知“修”“條”“脩”及“蓨”4字混用。而景县古地名在正史中最早见于《史记》。中华书局版《史记》卷 57《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有关周亚夫封侯的记载曰:“文帝乃择绛侯勃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條侯。”正文后有注解,《集解》徐广曰:“表皆作‘脩’字”。駰(裴駰)案:“服虔曰:脩音條”[2]。上文所引《汉书》中“條”与此处相同。或为《汉书》引用《史记》,笔者未可知。然似可得论,即景县古地名最早见于“條之役”,且在《史记》中沿用,这期间并未出现混用现象。另据多种注解,从读音角度也应以“條”字为源。那么出现多字混用现象应始自《汉书》,因上文有引,此处不再赘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用“脩”或“蓨”混用。据《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补注》卷 88载:“晋志作蓨,魏志仍作脩[3]484。”与《晋书》、《魏书》所载同。又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清河……又东过脩县南……又经脩县故城南。”文后注解:“脩音條,王莽更名之曰脩治,郡国志故属信都[4]204。”

隋唐以降,以“蓨”字为主,兼用他字。《扩地志辑校》(中华书局点校本)卷 2载:“故蓧城在(德)〔观〕州蓨县南十二里,改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封为條侯,正义引……扩地志序略有观州,此蓧县为观州旧领六县之一,扩地志当称观州蓧县。’)[5]。”此处又出现第 6种写法“蓧”,但少为后世史料所用。因为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隋开皇三年废渤海郡属冀州。五年改脩县为蓨,音惕。县,属观州[6]。”《隋书·地理志》载:“蓨,旧曰脩[7]。”据《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补注》说:“后世自此因之[3]5。”即自隋开皇三年改“脩”为“蓨”后,后世就因而用“蓨”字。《通典》(中华书局点校本)卷 128载:“蓨,汉條县,周亚夫封为條侯……蓨音條[8]。”可为一证。《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点校本)记有五代时蓨县,文曰:“五代梁乾化二年,晋争河北地,梁人合兵攻蓨[9]569。”可知五代时仍用“蓨”字。宋朝官修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点校本)及《舆地广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7月版)都沿用“蓨”字。见《元丰九域志》卷2载:“蓨,……有漳河,蓨市[10]。”《舆地广记》卷 17载:“蓨县,本汉蓨县,属信都国[11]248。”由此可证,自隋开皇三年“改脩县为蓨”后,后世史志基本统一用“蓨”字,然而并不绝对。因为《舆地广记》中蓨县一条后注曰:“蓨县:四库本作‘脩县’《通典》卷 18,《元和志》卷 17作‘條县’[11]248。”此注所引《通典》及《元和志》中“脩县”与‘條县’又不同于上文同书同处“蓨”字。可见即使自隋以后史志中基本因袭使用“蓨”字后,由于各种原因,后世史料中仍有混用现象。

元明清时期仍沿用“蓨”字,但亦不统一。《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版)卷 316所载即有差异,见文:“信都国十七县……修[12]2476。”“建炎二年陷于金,贡绢领县七治信都……蓨,汉县,有观津城[12]2479。”又按《读史方舆纪要》卷 13载:“废蓨县,今州治,汉脩县,属信都国。”仍沿用“蓨”字。所谓“废蓨县”是因为“明初以州治蓨县升入”[9]569,蓨县名自此遂永废。而清朝官修的《大清一统志》有“脩县故城”与“脩市故城”[13],又没沿用“蓨”字。可见,后世官修史志也并不一定沿用前代的官修史料。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历代史料中有关景县古地名的写法确实存在同一地名而几字混用的现象。这就为后人研读相关史料造成障碍。上文已列出一部分史志中有关景县古地名的不同记述,望有助于其他学者及普通读者理解此条史料。这里又必须回到上文中所提第一个问题,即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混乱的现象?通过对上述史料分析,窃以为有以下3方面原因。

三、出现混乱用法的原因分析

1. 文字学角度上的互混与混用

“蓨”“條”“脩”3字通用。条列上述6种用法,“修”“條”“脩”“蓨”“蓚”“蓧”。此 6字中前四字都在《汉书》中出现,查中华书局版《说文解字新订》,有“蓨”“修”2字,并无“條”“脩”2字。然《说文》虽为东汉时所编辞书,亦并不一定收集两汉时所有文字,故仅以此亦不能证明“條”“脩”二字在汉代不存在,因为据前文所引,这二字都出现于《汉书》中。据《辞源》(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出版 1965年新编本)“蓨”字第二条注,音“tiáo”[14]2704与《说文》“从艸脩声。徒聊切。又,湯彫切”[15]36同,为“古地名。通‘條’。也作‘脩’。汉置脩县。周亚夫封條侯,即此”[14]2704。可见,“蓨”“條”“脩”3字可通用。

“脩”字是“修”的异体字,2字可通用。又据《辞源》“修”字条,“修为装饰,脩为肉脯,本为两个字。自汉隶两字互混,在古籍中常通用”[16]。可知“修”与“脩”可通用。而“修”字《说文》中解为“从彡攸声,息流切”[15]519现代汉语拼音为“xiū”与《辞源》同。“脩”字根据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0年版《古代汉语词典》,音亦读“xiū”,意为干肉、干枯,旧称教学的酬金“束脩”的简称[17]103。而且据该字典中解释,“脩”字是“修”的异体字。《左传》中亦有“传元年春公即位脩好于郑”①“公及戎盟于唐脩旧好也。”①可见“脩”与“修”确可通用,且通用时,可读为“xiū”。

然根据《汉书》及历代史志中的注解,当“修”“脩”“條”“蓨”4字指代景县古地名时都应读“條”音,即“tiáo”。即可能有最早由“條”混用为“蓨”或“脩”,再由“脩”混用为“修”的一个过程。于是因袭使用,就出现多字混用的现象。

“蓧”字可能是“蓨”或“條”的伪字。“蓧”是在《括地志》中出现的,古代亦有此字。根据四川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蓧”字第二条注释,音“tiáo”“羊蹄菜,《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藜条粮莠,化为善草②。’”[17]319。由于“蓧”字在字形上与“條”相似,读音又相同,又或许因“蓨”“蓧”在字形上的相似,后者可能性更大,因为隋代使用“蓨”字,而《括地志》,因之写作“蓧”字也是可能理解的。而且钱穆先生在其著作《史记地名考异》中亦有“‘蓧’疑‘蓨’伪”的说法。

“蓚”字在历代史料,以及《说文》、《辞源》及《康熙字典》中均无,只是在民国时所修的《景县志》中多次被用,且与史志所载均有出入,故疑为伪字。然根据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1931年版《古今地名大辞典》景县条载:“汉置修县,隋改曰蓚。元初升为元州。后复为蓚县。自东光移景州来治,明省蓚县入州[18]。”此处均用“蓚”字,“蓚”字亦可能是“修”字演化而来亦未可知。

2. 历代史料中由于撰作者书写错误或引用错误而造成的混乱

《索引》引用“修县”时出现错误。据钱穆先生所著《史记地名考异》载:“《索引》地理志修县属渤海。(绛侯世家)又:‘條’,一作‘修’,渤海有修市县。(汉兴以来将相名臣表)”在此条下钱先生案“汉志信都脩,师古曰:音‘條’。亦见水经注淇水注。故城河北景县南,亦名亚夫城。渤海郡有脩市,应劭曰:“音‘條’。索引殆由此误[19]。”由此可见,《索引》在引用史料时出现错误。

《魏书·地理志》错将“蓨”写为“脩”。在《魏书·地理志》中载:“渤海郡,领四县,南皮、东光、脩前汉,晋属号脩,后改,安陵。”据正文后注,此处“脩”疑本为“蓨”。注曰:“脩前汉,晋属号脩后改,钱氏考异卷二九云:‘脩’与汉,晋无异文,何以云改?据列传高氏、封氏皆称‘勃海蓨入’及知晋以前作‘脩’。上一字当作‘脩’。后魏改从艸耳。……但这里县既标名作‘脩’,与汉、晋同,何以又说‘后改’,不能回答钱氏的问题。疑这里标县名本作‘蓨’,否则‘号脩’之‘脩’作‘條’亦通[20]。”由此可见,由于史料中的书写及引用错误而造成的多字混用现象也是存在的。

3. 由于同一史料的不同版本在刊刻中使用字的不同所造成的混用

根据中华书局点校本的《元和郡县图志》及《通典》均用“蓨”字,而《舆地广经》中有关“蓨县”注解却写“《通典》卷 18,《元和志》卷 17作‘條县’”。同一种书的相同卷次中对同一地名的写法完全不同,只能解释为,中华书局在点校两书时使用的版本与《舆地广经》的作者宋人欧阳忞所使用的版本不同。

四、结论

造成历代史志中景县古地名多字混用的原因是多重的,笔者以上所分析3条不尽全也,尚有待后续研究。然根据景县古地名最早出自“條之役”且在指代此地而作县名时历代均读曰“條”,故窃以为谭图中所用“修”字虽不为错,但似不如“條”字或现代汉语中“條”字的简易字“条”字更为恰当。

注释:

① 陆费逵总勘,高时顯、吴汝霖辑校,丁辅之监造《春秋左氏传杜氏集解》卷 2第 5页,上海中华书局据相台岳氏家塾本校刊,年代不详。

② 原字典中“条”字有草字头,因笔者电脑的输入法中无此字,故以“条”代替。

[1] 班固.汉书:卷 16[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司马迁.史记:卷 57[M]裴骃,解集.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2073.

[3] 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补编:卷88[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4] 郦道元.水经注:卷 9[M].影印本.王先谦,校.成都:巴蜀出版社,1985:204.

[5] 李泰.括地志辑校:卷 2[M].贺次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95-96.

[6]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7[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496.

[7] 魏征.隋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3:846.

[8] 杜佑.通典:卷 128 [M].北京:中华书局,1988:4763.

[9]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13[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 王存.元丰九域志:卷 2[M].魏嵩山,王文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66.

[11] 欧阳忞.舆地广纪:卷 17[M].李勇先,王小红,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2]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 316[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3] 穆章阿,潘锡恩.大清一统志(一)史部·地理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24.

[1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源:第四册[M].修订本.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出版,1965.

[15] 许慎.说文解字新订:卷 1[M].臧克平,王平,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

[16]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源:第一册[M].修订本.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出版,1965:219.

[17] 祝鸿熹.古代汉语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18] 臧励苏.古代地名大辞典[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902.

[19] 钱穆.史记古地名考:卷 24[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55.

[20] 魏收.魏书:卷 106[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65.

Abstract:Ji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is marked as"修"in the map about the Xindu country in Western Han Dynasty named "Qin, Han, Department of Jizhou provincial governor in Eastern Han Dynasty " from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edited by Mr. Tan Qixiang. And after History of Han Dynasty, the ancient names of Jing County in Chronicles are"修""條""脩" "蓨""蓚""蓧".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is confusion: first, the blending of words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logy; second,compilors’ misspelling and misquotation in compiling Chronicles; third, the use of different words in inscibing the same historical data of different editions. According to the account and notes of the Chrinicles, although it cannot be considered an error that Mr. Tan marks Jing County as “修” in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it is not so appropriate as "條" or the simple word"条".

Key words:Jing County;place name;條;修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Ancient Names of Jing County

YIN Xu

(Research Center of Northwest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 Social Develop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hina)

K928.6

A

1673-2065(2011)02-0035-04

2010-10-22

殷 旭(1982-),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景县历代史志
景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建议办理“回头看” 推动163件建议办结
校党委书记王守忠带队赴景县调研董子文化传承工作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红嘴蓝鹊
Superlubricity enabled dry transfer of non-encapsulated graphene∗
2018年全国公开出版史志期刊联合征订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河北省景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中国历代军队的称呼
我国历代军事人才思想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