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2011-08-15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心理健康心理

李 群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李 群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阐述当代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并对建立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构、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心理咨询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方针政策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1.03.018

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由于正值青壮年,求知欲望强烈,被人们认为是最为健康和活跃的群体。然而,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的深化和改革,社会发展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思想变革以及就业形式的更加严竣,以及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后期这一特殊时期,其心理发育还未成熟,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导致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无法正确面对苦难和挫折,常常出现困惑和迷茫的情绪,长期如此,部分甚至发展成为了心理疾病。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刻不容缓。

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达到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这个状态并非完美状态。纵观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目前而言处于良好状态,但仍然有数量巨大的学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 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

1 新生适应新环境的问题

在踏入高等院校之前,学生一直都处于全身心的学习状态,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在与同学、老师交往、适应环境、自我认识等方面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适应,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失落感和茫然感。此时,两类新生最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包括非自愿入学新生和考分较低的新生。他们往往基础较差,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能力也需要提升,因此极其容易产生厌学和焦虑情绪。

2 经济负担方面的问题

高校招生改革之后,学生在校学习必须缴纳学费,然而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无力负担高额的学费压力,长期压迫状态下很容易出现失去信心和客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消极人生;大学生属于自我意识成熟的群体,在自尊上有很强的要求。自卑和自尊的矛盾常常使他们敏感于与自己情感有关的任何事物,情绪和感情常常出现剧烈波动,产生无奈、封闭、自卑和依赖的心理。这些问题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包括缺乏自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适应社会能力较差;个性心理品质不健全;影响身体发育和身体健康;不利于诚实守信等品质的形成。

3 人际关系适应性有待提高

人际关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状况。由于大学生个体在认知、情绪和人格等因素上存在的差异,导致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未能妥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一些学生经常遭受打击,容易自我否定,并因此陷入焦虑和苦闷中,得不到缓解和舒展,从而陷入困境。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也对人际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喜好网上交友,却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教师和朋友面对面沟通。加之一些教师重科研轻辅导,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得这一现象更加严重。

4 情感强烈却缺乏稳定性

大学生处于情感发展最为关键的年龄层次,这一时期的学生,情感丰富,感情细腻多变,然而由于社会经验浅薄,情绪不稳定,往往容易出现急躁情绪,感情用事;另外,多数在校学生远离家庭和父母,彼此年龄接近,容易在感情上形成互动,但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意志力薄弱,把男女之间的爱情看得过于简单,往往是自讨苦吃。

(二) 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

在大学,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内容等都与高中有很大区别,大学的专业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和探索性特点。一些学生未能掌握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以至于经常性考试失败、多门科目补考甚至陷入退学的境地,导致厌学、焦虑、自卑和缺乏自信等心理状况出现;一些学生虽然明白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但功利性极强,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形成学习兴趣,学习压力较大时,往往容易自暴自弃,继而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三) 就业方面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激增,求职市场呈现出人才过剩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存在着隐形性别歧视现象,用人单位“重男轻女”问题严重;部分高等院校教育模式陈旧,学科设置不合理,并且没有形成必要的就业指导体系;一些家庭对子女要求过于严格;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往往难以正确认识自我,对待就业、融入社会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种种因素相互交织,使大学生陷入求职就业的心理误区而难以解脱,在面对就业和融入社会的问题上,由于理想和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加之巨大的就业和竞争压力,使得毕业生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焦虑感,同时还可能由于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而产生的自满和自卑心理,从小享受安逸生活而形成的依赖心理。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将影响大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对策

(一) 政策和管理手段方面

1 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管理机构

高等院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工作,需通过统一规划和研究,构建与其适应的工作岗位和管理机构并使之完善,以承担起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科研工作,同时建立相应配套制度,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具体内容如下: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能力水平较高的专职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各项专项经费充足,保证设施的完善,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等。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校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活动,构建起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和控制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纠正和干预,实现心理问题的有效控制;在就业方面,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学生范围内开展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依据市场变化情况,调整专业和学科设置,剔除陈旧学科,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成功走向社会建立平台;在经济上,要建立贫困生帮扶机制,通过奖、贷、助、减、免等形式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并通过其他间接形式给予他们经济援助,同时注意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扶贫与扶心相结合,经济资助与自立自强教育相结合,优化育人环境与咨询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2 培养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保证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是难以胜任的,因此需要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紧解决。首先,要培养一支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骨干、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为队员的专业队伍。通过常规性研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介绍等多样化手段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其次是要大力开展教师、辅导员等相关队伍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每年为辅导员、班主任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宿舍管理员等后勤服务人员开展相关的常识培训。

3 重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的培养和建设

校园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帮助和支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和谐,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对于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尤为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改造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同时加强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快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4 加速推进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融入到整个高校思想教育体系中来,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构建多样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和改革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评估机制;创新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实现课内外、教育和指导、咨询和自助学习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此外,还需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年龄层次不同的特点,分别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推出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

(二) 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

1 实施朋辈辅导

朋辈辅导指的是高校学生在个人问题上积极主动地寻求朋辈的关心和帮助,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获得双赢。朋辈辅导有友谊性、亲情性、自发性、义务性、简便性和直接干预等优势特点。积极推行大学生朋辈辅导,能够有效弥补专兼职心理辅导师资力量不足的缺点,能够满足在校大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需求;有助于高校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学生心理康复得到保障;有利于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校园和谐文化的发展,实现“助人—自助—互助”这一良性循环。

2 提升心理咨询工作质量,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现阶段,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落后,不能适应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包括健康心理、增强自信、学习策略、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等内容的心理辅导和培训课程。树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新理念,积极主动地针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类因素展开分析和研究,构建主动教育、主动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心理疏导和维护上,对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治疗和恢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树立重视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理念,立足高起点、严要求,将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列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3 尽快推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并加以完善

利用已经建设形成的校园网络,不断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空间和渠道;打造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的主题教育网站,在广大在校学生中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推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师生在线交流,利用互联网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好、更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

[1] 方继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3):231-232.

[2] 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2):50-55.

[3] 刘兵,吴宇萍,陈建红,等.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1):37-39.

[4] 杜雪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1):34-37.

[5] 荣建华.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72-73.

[6] 张淑敏.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性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1):100-104.

[7] 龙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创新浅探[J].心理健康教育,2006,(9):51-52.

[8] 王林.试论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人文杂志,2006,(5):159-161.

G444

B

1671-4733(2011)03-0054-03

2011-04-28

李群(1982-),女,安徽淮南人,助理讲师,从事医学教学工作及学生辅导员工作,电话:13675547791。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心理感受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