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观研究

2011-08-15王树臣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公正政党民主

王树臣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观研究

王树臣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政党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基石,对于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只有深深把握与挖掘政党制度价值观,从民主、平等、公正、有序的角度去认识、了解政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

多党合作制度;价值观

政党制度价值观是政党政治行为的旗帜与灵魂,它往往来源于两种需要,从内在的需要看,该种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该种政党制度的需要,是该种政党制度的共同追求、具有主导性。从外在需要看,政党制度又离不开它的母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积累的政治经验以及当前的社会形势是中国政党制度核心价值形成的母体。结合二者因素,中国政党制度核心价值应确定为民主、平等、公正、有序。其中民主和平等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形态,是政党制度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的关系,而公正、有序则是一种要求,是基于前二者基础上的努力方向。

一、民主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政党创造了民主,另一方面民主又塑造了政党制度。民主是一种价值准则,不独享于某个国家、民族和政党。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当人们的权利需要制度予以维护时,民主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对权力的约束方式而成为手段,但当一个社会已经进入法制健全、和谐有序时,民主便成了目的。中国政党制度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主产物,从其产生时就打上了民主的标记。

首先,追求民主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之一。民主制度是现实的,它要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社会条件的规定和制约。一种民主制度诞生的不是来自人们的主观臆想,而是来自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自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实现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的最大追求。在五四运动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和救亡图存的工具或手段追求的。五四运动后,民主成为全国人民追求的价值观念。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拥有这个价值观念才推翻了蒋介石独裁统治,召开了新政协会议,构建了体现民主价值的政党制度。

其次,新中国建立后,民主观念上升到社会主义生命的高度。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第一个民主白皮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开篇第一句话,即是“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民主不仅是古希腊城邦自由民的追求,西方掌握财富的资产者的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追求,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对于这种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了恰如其分的注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民主建设,经验都还不足。我们愿意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走中国民主的道路。”中国政党制度自形成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把积极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一条路径。

第三,中国政党制度有丰富的民主内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目的,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领导的原则是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强调寓领导于协商之中、寓协商于民主之中,而不是盛气凌人地让别人去服从;党领导的方式是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民主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为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党领导的内容是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这种领导是一种民主基础上的领导。同时,多党派合作和参政的目的是帮助和监督共产党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合作的前提是在民主原则下的自愿合作,而不是专制之下的被迫选择;参政的前提是民主、宽松的政治氛围的形成,而不是独裁氛围下的服从;可以说,无论是共产党的领导还是多党派的合作,都要处处秉承和奉行民主的精神原则。

二、平等

追求平等,是现代社会的根本要求。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在这里,已不再是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某一集团的“人”,而是“一切人”,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当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主张的平等观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提出了平等社会的构想,即“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这说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们追求平等的必然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平等。

平等不仅是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观,也是政党制度存在的法理基础。世界各个政党不管是本质上还是口头上,都倡导人与人的平等。恩格斯认为:“任何一个身居高位的人,都无权要求别人对自己采取与众不同的温顺态度。”平等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精髓所在,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追求,为的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与人的平等,这里的平等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心理的,不坚持这一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便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多党合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政党制度中,各政党间以及各政党成员间具有广泛的平等权利。一是经济上平等。经济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础,在当前中国经济平等的前提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它极大地实现着个人占有和利用生产资料上的平等,以造就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和政党制度。二是政治上平等。政治平等是各政党及其各政党成员平等的保障,其核心在于中国政党制度发扬人民民主,克服官僚主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三是社会平等。社会平等是平等的目标,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各政党在基本权利、社会地位、声誉和尊严方面享受同等的权利。主张各政党平等地享有最基本的权利,努力消灭社会差别,致力消除社会分工,一贯地反对一切固化的政治权威,反对一切特权,让一切权利都真正属于社会大众,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价值趋向。当然,中国政党制度所蕴含平等观是历史的、发展的平等观,是超越现实基础上合理创新的平等观,是促使矛盾趋于和谐的平等观。可以肯定,只有将平等作为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保证各政党成员因相互间的平等而理解、宽容和尊重,进而保证社会和谐。

三、公正

公正即为公平和正义,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之所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 ,公正应当成为工人阶级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从公正这个角度看,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立足于公正,揭露不公正的秘密,认为资本家是剥夺者,他们丧钟已经敲响,剥夺者将被剥夺,就是反对不公。社会主义从批判资本主义那一天开始,不是批判他的自由而是批判他的不公正,他有剥削有压迫。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灭亡的最大原因在于它的不公正。这也是被人类发展规律所证明了的,当一个社会仅有效率,而缺乏公平和正义,这个社会再富有,物质生活水平再高,都不会产生真正意义的公正,并且这种效率也不会持久。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追求,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也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核心价值之一。

社会的公正性的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二千五百年之前的墨子主张“人人劳动”,“损有余,补不足”,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的政治纲领“等贵贱,均贫富”,闪耀着对社会公正的人道主义主张和理想。从建国 60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社会什么时候稳定,什么时候动荡,与公正有很大关系。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他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和手段,消灭阶级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几句话全跟公平有关。在物质和精神上共同富裕,这是一种公平的追求,一种平等和公平的追求。我们为什么要公平?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高的地方。资本主义贯穿彻底的自由主义,自由保证了之后,随之而产生的不公平问题怎么办?社会主义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真正的一种社会公平。这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上的根本区别。

四、有序

有序和无序曾被认为是现实世界中对立的两极。有序,显示着一种稳定的因果关联,表现为一种规则的存在,常以重复性表达出来。无序,则凸现彼此间的相互独立,表现为不稳定性、随机性。人类生活的现实基础包括物质财富和组织秩序。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处体现有序的存在:一是力量参与上的有序,没有力量参与的有序,就不会获得物质财富;另外一个是权利布局上的有序。没有权利布局的有序,人类社会各项管理活动就会变得混乱无序。政党制度其实主要是为政治参与提供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保证和约束,使政治活动进入秩序化轨道,从而为民主制度的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一种使各种政治力量变为有序的组合体。这种组合体的功能与其政治体系的吸纳能力、政治制度的制度化水平相一致的,这种有序的组合体是以不妨碍政治体系功能的正常发挥和不威胁国家的稳定为限度的。

我国政党制度历经 60多年发展,己形成一种“同心圆”结构的有序组合体,在这个结构中,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社会的领导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同心圆”的中心点。八个民主党派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构成“同心圆”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同心圆”结构使得我国政党制度赋有内在的稳定性和外在的包容性。其有序体现在:领导力量一元化和参与主体多元化。政党制度结构的“领导力量一元化”特征可以产生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各党派政治目标的一致性。民主党派虽然有各自所联系的阶层、群体,利益主张也不尽相同,但结构的“多元性”特征又可以使政党系统保持一定的开放度,这种开放性对于保持政治系统足够的政治参与空间是极为重要的,能够避免因政治参与过度扩大而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定。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事实己经反复证明,盲目求快、无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而无视政治参与的循序渐进和政治制度化的对应发展,形成“政治参与爆炸”,政治的相对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政治参与的扩大就可能成为政治秩序的破坏力量,从而导致政治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不安。邓小平说过:“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己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保持有序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发挥各政党作用的关键。政治参与失序,曾经在我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历史上留下过严重的教训。“文革”中实行“大民主”,结果造成了社会的大混乱。“文革”不分层次的政治参与告诉我们: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必须是有序的。这种有序表现在:在国家政权上,执政党和参政党是有序的、分层次的。各政党成员在政党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责任编辑吴 冉 ]

D613

A

1009-6981(2011)01-0019-03

2010-10-25

2009-2010年度全国社院系统立项资助课题阶段性成果。

王树臣,男,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专业教学部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统战理论和政党制度研究。

猜你喜欢

公正政党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迟到的公正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公正赔偿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