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延宕的原因

2011-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哈姆雷特弗洛伊德

邵 杰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9)

浅析《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延宕的原因

邵 杰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9)

从作品本身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解释他,对学界流行的弗洛伊德解析法提出异议。

哈姆雷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俄狄浦斯情结;文艺复兴

如果我们单论《哈姆雷特》的故事框架,这不过是个王子复仇记,情节无非惊变——复仇——死亡。但作为文艺复兴背景下的巨匠莎士比亚,却用深邃的思想将这个复仇故事的内涵不断延伸扩大,从而成为了文学史永恒的璀璨明珠。主人公的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也因此成为了一扇通往人物心灵的窗户,让后世人争相窥看。

“To be or not to be”的译法有多种,甚至它究竟该译成怎样,也是学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然而不管我们将它翻译成“存在还是毁灭”,亦或者简单地直译“是或不是”,“to be”和“not to be”都是一对反义词,因此这归根到底是一个主人公在对立面选择是否的问题。而让人们争论不休的,也正是他的这些常人不解的思索与抉择,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在复仇行为上的延宕。

面对着父亲死亡,母亲改嫁,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深仇大恨,哈姆雷特明明有非常强烈的复仇欲望,“我的运命在高声呼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然而对于复仇这一理所当然的行为,他却表现出异常的疑虑与迟疑,他原本有好几次杀死仇人的机会,但却在自己复杂的情绪干扰下一次次无果而终。历代有许多人试图从各个方面解释他复仇延宕的原因,从而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

一、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分析——俄狄浦斯情结

针对哈姆雷特的复仇延宕问题,弗洛伊德曾有过非常出名的论断,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是出于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甚至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为父报仇时再三延宕,也是由于恋母情结—— 哈姆雷特迟迟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就是因为他仇恨的对象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欲望,即对父亲的仇视心理和对母亲的爱。

这种观点在近些年甚为流行。诚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引入到文学领域后,为文学评论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我们从著作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感情的确也极为深厚,但仅因此便断定哈姆雷特在复仇行为上的踟蹰是俄狄浦斯情结作崇,未免太过武断。我们分明能够确切感受出哈姆雷特对于凶手的仇视与痛恨,甚至是毫不掩饰的鄙夷,因此我们很难理解,他会将这样一个他所不屑藐视的人物当做所谓童年欲望的折射。而且,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莎翁的原著,会发现哈姆雷特自始至终所犹豫的只是如何进行复仇这个行为,而对是否要复仇却从未有过怀疑。因此当我们回到作品本身,抛却这种流行说法的束缚,或许能更加真切地洞悉这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悲剧,进而更能理解他复仇行为延宕的原因。

二、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心理因素——理想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

所以解读哈姆雷特,我们不得不将视线重返莎士比亚所在的文艺复兴年代。那是一段各种艺术争相开花的光辉岁月,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抛却对神祇的盲目追崇,再次将视线重返自身。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他是一个接受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文化教育的贵族青年,在一切变故未曾发生前,他对人类那满怀热情与欣喜的歌颂,甚至是文艺复兴时期关于对人自身赞美的至强音。莎士比亚是把他当做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的典型来描写的。因此,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一个崇尚人性和理性的青年,他之所以在听完鬼魂的诉说后没有立刻采取对叔父复仇的行动,与其说是他陷于内心的迷茫与困惑不可自拔,倒不如说他需要证据来证实这件事。正是由于这种理性思维的支配,他才会利用剧团设计了一幕逼问的好戏,从而来证明自己的复仇是否正确,这完全符合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的思维。

而最有争议的是第三幕第三场中,这时哈姆雷特已经知道劳狄斯就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他也完全有机会“把这个恶汉送上天堂”,但面对跪祷忏悔的克劳狄斯,他依旧没有动手。或许对于哈姆雷特来言,他不能否认自己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价值,因而他不愿采取和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不相符合的步骤,比如说用不正当的手段杀死一个正在祈祷的凶手。与其说是所谓的恋母情结让他踟蹰,不如说是莎士比亚赋予他的人文主义精神绊住了他的脚步。复仇在此刻深化成了一场思想的突围,他迫切想在黑暗中寻找出路,但面临的困难并非是简单的杀戮能够终结,他无法对一个告罪的凶手下手,因为这不光明正大,甚至他认为杀死这个人并不能改变什么问题,他所要改变的罪恶太多,肩上所承担的责任过于沉重以至于思虑重重,不知道如何展开拯救世界的第一步,才是这位复仇王子步履踟蹰的真正内因。《哈姆雷特》归根到底是一个性格悲剧,他的清醒与道德让他不能像一个莽夫一样去复仇,从而才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也正是因此,这种悲怆才让人觉得格外的惊心动魄。

三、延宕的客观因素——险恶的环境

同样的,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哈姆雷特》看成是一个善恶二次元对立的世界,因为其中有许多中间地带的人物,他们有的怀揣善意,有的和主人公关系匪浅。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发展,几乎所有人都成了邪恶势力的帮凶,站到了哈姆雷特的对立面。哈姆雷特的敌人无比奸诈并且善于伪装,而他自身也存在性格上的弱点,以至于他始终无法争取盟友,而且从始至终他也没有多少争取盟友的意图和举动,甚至他的情人和母亲也无法理解他的处境,越到最后他的处境越发地孤立无援,成为了与恶魔搏斗的孤独勇士。这种孤立和受到限制阻碍的客观环境,使得他不得不不考虑周全,步步为营。在哈姆雷特对于复仇的多次延误中,有些是由于他内心自身的困惑所致,而有时也是因为客观条件不能达到,因此必须放弃复仇。当然,这种面对险恶环境的踟蹰,依旧要联系他的性格来考虑,因为他自觉地肩负起改造污浊世界的使命,于是必须让自己的行为和牺牲有所价值,在面临不利于自己的客观环境时,不得不选择隐忍不发,积蓄力量。

[1] 朱生豪. 莎士比亚悲剧集[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 弗洛伊德. 高觉敷,译. 精神分析引论[M]. 商务印书馆,1984.

I106

A

1008-7427(2011)06-0067-01

2011-03-20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哈姆雷特弗洛伊德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