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力热”语言现象的学理分析

2011-08-15范煜熙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学理词义语言学

杨 晴,范煜熙

(1.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给力热”语言现象的学理分析

1杨 晴,2范煜熙

(1.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文章运用相关原理与法则,从“给力”本体所具备的语言功能和大众主体所具有的文化心理的角度,分析了“给力热”中热称网语、热用潮流、热探词源、热望转正等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

网络;给力热;语言现象;学理分析

“给力热”是2010年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给力”一词,在网络上,人气狂飙,成网民的新口头禅;在现实生活中,传播神速,是人们的流行时尚语。

一、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的学理分析

一是误把网络流行的正常词当作了网络词。“给力”,是一个通过网络而为大众熟知的正常词语,即从符号到读音、从构词到含义都符合一般情况、规律或习惯的词语;网络之于它,只是一个传播媒介而已。网络词语,则是网民为提高网上聊天效率或某种特定需要,约定俗成的符号有特殊性和含义有特定性的词和词组。如,数字词语(7456=气死我了)、变异词语(斑竹=版主)、字母词语(英缩:BF=boy fiend 即男朋友;拼缩BT=biàntài 变态)、谐音词语(大虾=大侠,指资深网虫)、音译词语(伊妹儿E=-mail)、符号词语((^O^)=开心)、飞白词语(即故意运用白字示错法:偶=我)、新造词语(菌男霉女=丑男丑女)等。按照社会语言学术语来讲,它是一种社会方言。因此,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词语、用语),错在将正常词语划规为网络语言的范畴。

二是误把带有相同语素的词当作了同义词。虽然,网络语言、网络词语及网络用语,都带有“网络”这个相同语素,但它们的中心词都有很大的区别。如,网络语言,从内涵讲,它是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里交流的工具;从外延讲,依据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种符号结构系统”[1]的观点,它是一种包含语音、语汇和语法等要素在内的语言符号结构系统,其中,网络语汇包含了网络词语和网络用语;由于网络用语是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防火墙、鼠标等,外延最小,所以又被网络词语所包含。

二、热用“给力”流行现象的学理分析

所谓“热用”,在文中是“火热地、火爆地使用”之意。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认为,“语言及记录语言的文字,还具有游戏的功能。灯谜、笑话、相声等都是以语言文字为素材的。猜谜语、说笑话、听相声,都能给人带来快感,愉悦心情。”[2]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原本为正常词语,外加上“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的特殊经历,是“给力”被热用的重要原因。因此,“给力”带有鲜明的丰富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网络文化的特质,为“给力”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出语言的“游戏愉悦功能”奠定了基础。例如:

(1)这课讲得真给力!。“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真棒”;词性是形容词;句子成分是补语;

(2)努力为自己的梦想给力!“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加油”、“注入力量”;词性是动词;句子成分是谓语;

(3)给力的表演,令人振奋!“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精彩;词性是形容词;句子成分是定语;

(4)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词语;词性是名词;句子成分是主语。

上述的例句表明,“给力”具有词义的丰富性,可根据语境解释为相应的词义;“给力”具有词性的灵活性,可根

据需要兼有名、动、形等不同词性;“给力”具有用法的自由性,可根据要求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等各种成分;“给力” 具有过程的愉悦性,即凡用“给力”,都像演三句半,只说出了三长句,“半句”未说出来;都像猜谜语,只说出了谜面和谜目,谜底没有揭晓;都像说歇后语,只说出了前半截,“歇”去后半让人猜想;这给接受者提供了开动脑筋、选择词语、替换词语的参与空间。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有趋乐的天性,故形成了热用“给力”的快乐而时尚的语言行为。

三、热探“给力”词源现象的学理分析

热探,即“热衷于……探讨”之意。美国社会学者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学说,为我们分析大众“热探词源”的心理提供了充分的理据。

西方学者明确指出,“使用与满足”学说,是“试图对不同类型的人是怎样利用不同媒介上的材料,还有他们从那些利用中得到了什么满足来进行调查的。”我国学者认为,该理论是“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由于大众亲眼看到:芙蓉姐姐“使用”网络,满足了个人展示的欲望;李宇春“使用”湖南卫视,成就了个人的明星梦想;蒙牛集团“使用”湖南卫视,提升了品牌和知名度,冲击到了市场的制高点等事实[3],因此,“利用”是为了“满足”的观念深入人心。当“给力热”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满足”状况,还不见“使用者”时,人们就有些不习惯了,强烈好奇心驱使着“热探词源”潮流的形成。

四、热望“给力”转正现象的学理分析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上《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标题,顿时在互联网上疯传。有网民评价这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用理论语言学的视角看热望“给力”转正现象能发现更深层次原因。

第一,语言的心理调节功能,是《人民日报》标题产生轰动效应的主要原因。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一篇文章给它加上标题,能使读者较快理解它的主题;因此,“给力”发挥了把人们注意力聚焦在标题上的作用。第二,语言的标志功能,是引发热望“给力”转正的重要原因。理论语言学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仿佛都披着一枚语言徽章,表明他所属的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或社会阶层。当网络语言还不被普遍认可的时候,在党报中读到“网络热词”,网民自然多了一分亲切感和认同感。第三,误以为“给力”属于网络语言的范畴,是热望转正的根本原因。

总之,“给力”一词,到底源自方言土语,还是史官制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2002.

[2] 李宇明. 理论语言学教程[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侯利强. 对“使用与满足”学说中“使用”理论的补充[J]. 学术前沿,2006,8.

H03

A

1008-7427(2011)06-0087-01

2011-04-03

猜你喜欢

学理词义语言学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新常态”概念的演进与学理支撑
翻译学名实诘难与学理定位
字意与词义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