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边城》谈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2011-08-15吴胜尧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人性美牧歌民风

吴胜尧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8)

从《边城》谈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吴胜尧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8)

《边城》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以及“牧歌式”的文体构筑了一个理想化了的湘西边城,在那里人们宁静自足的生活,人心向善,正直、朴素,处处体现出人性美。从而使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人性美;民风;环境美;牧歌式文体

《边城》——沈从文描写湘西世界的第一杰作。歌颂了爱情的纯洁,人性的美丽和善良。这部田园诗式的悲剧小说给三十年代多写恶、写血腥味的中国文坛,吹来了一股小小的来自青山秀水间的风。

《边城》的故事很简单: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小溪,溪边有一弄渡船的老人。老人的女儿和一个兵有了私情,和那个兵一同死了,留下一个孤雏,名叫翠翠,老船夫与孙女相依为命。城里有个在码头上掌事的龙头老大顺顺,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爱上了翠翠。翠翠爱上了傩送,不爱大老天保。大老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往下游去,失事淹死;而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在心里结了一个难解疙瘩,也驾船出外了。雷雨之夜,渡船老人死了,剩下翠翠一个人。而傩送对翠翠的感情虽没有变,但他一直没有回来。

小说通过着力表现出边城人的人性之美。并将其体现为一个“爱”字,两性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从而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热诚、纯朴、善良、友爱。创造出一个人人都能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个个都能够固守灵魂的天真,完全是一个未经金钱实利污染,有着自然、纯朴民风的理想社会。

一、人物形象体现人性美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乖巧伶俐,天真而不娇嫩的女孩,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整日与青山绿水作伴,人美,心更美。自幼父母双亡,与年老的祖父相依为命,她对祖父关心备至。尽管祖父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却不能真理解她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翠翠幻想出逃让祖父去寻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祖父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她能体会,且深深地体会到祖父对她的爱。浓浓的祖孙情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芒,令人为之感动。

爱情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是那么朦胧,那么美丽。她看着天上的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朵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固此她无奈,她痛苦,只能在梦里希望爱情的实现……最后,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之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这一切证明了翠翠——一个向往爱情却又不能开口,却愿意矢志不渝地等待.这一份对爱的无奈和执着,有所思而不知所以,有所待而无由得之,情无所念的心态,有点凄凉,却又不失美

老船夫是作者着重刻画得另一个人物,作者主要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人性之美,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抚养翠翠长大的重担。但当翠翠无可避免的碰到与其母相同的命运时,老船夫则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要为孙女翠翠的命运抗争,要为翠翠作一个完美而“清楚”的交待,最终心力交瘁,再也无力支撑了,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雷声将歇的黎明前,老人一病不起了。就在临死之前,老人还担心翠翠害怕惊雷,强撑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在她身上,担心她着凉,爷孙之间的亲情之爱结束了,人性之爱却得到永恒。

除此之外《边城》中的人物,从船总顺顺到天保、傩送兄弟到出场的每一个人物,他们都那么善良、正直、热情。他们不讲贫富,不讲地位,均以诚相待,以善相亲。均体现出人性之美。

二、民风美体现人性美

小说体现人性之美的另一样要素是边城那质朴的民风,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里没有绳墨规矩的束缚,也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是那么质朴、单纯,虽然也有贫富等级之分,但人们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慷慨和救人之急,他们的心灵同样单纯、温存、善良。人们互相关爱,没有金钱上的利益关系,一个老人可以自愿为人们摆渡,到过年的时候,上街头东西人们可以互相赠送,没有等级的差别,只在感情的纽带。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

边城社会的民风处处体现着善和美,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

这种民风同样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他们俩同时爱上了了翠翠,在他们心里,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但当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忍痛割爱,成人之美。这更体现了他们互助互爱的德行以及自我牺牲的美感.他们以一种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势”,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人性之美,不能不让人为这动情。

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三、环境美体现人性美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边城》的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风光秀丽,山城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使读者融入湘西文化的自然和谐而又优美的环境当中而不自觉。

人物的情感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如文中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个夏日夜晚,在作者笔下,啼声婉啭的虫声、繁密的蒿草、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柔和的月光、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中所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从而体现出小说所要表现的人性之美。

四、“牧歌式”文体体现人性美

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提到沈从文“在他成熟的时期,它对几种不同问题的运用,可说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既有玲珑剔透牧歌式的文体,里面的山水人物,呼之欲出,这是沈从文最拿手的文体,而《边城》是最完美的代表作。”“牧歌式”的文体正是沈从文小说中一个最重要的艺术特色。这是一种糅诗、游记、散文于一体的写作手法。“小溪流下来,绕山岨流,约三里便会如茶峒的大河。……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是小说开头对边城大体情况的描述,文字简洁,少夸饰,不铺张,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朴抐却又传神。特别是在介绍这一家人并未用任何形容词,只是很朴实的写道“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却又让人回味无穷,留给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语句既像散文那样优美,又兼有游记的描述,最终组成了一篇出色的小说。这这样优美的文体中,在不知不觉中让读者对于小说所要体现的人性美有了认同感。

[1] 沈从文文集[M]. 花城出版社,1992.

[2]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I24

A

1008-7427(2011)06-00-02

2011-03-26

作者系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督导处讲师。

猜你喜欢

人性美牧歌民风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天山牧歌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多彩民风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温暖的绝望
浅析明清时期地理环境对王家营地区民风的影响
桥头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