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主题变奏曲
——“80后”作家群创作谈

2011-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作家群韩寒作家

袁 甲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无主题变奏曲
——“80后”作家群创作谈

袁 甲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80后”新生作家群作为特定的概念评论界已达成共识,观察“80后”文学,它们无不选择了以校园、青春以及爱情作为叙述的主题,整体上呈现出“焦虑”的特征,作者的内心独白中透出强烈的诉说愿望和苦闷压抑下的激情释放。在“焦虑”的同时,全球化、现代化、后现代、网络化、消费化、大众化共同构成的一种真正的“无主题变奏”恰恰释放了青年们自由的狂欢。

80后作家;焦虑;狂欢

“80后”一词最早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来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年龄介乎20~30岁之间。以出生时间来界分人的文化群,虽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以此讨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80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变化的文化潮流。但由于还含有文化含义,这一称呼承载了超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有人总结出“80后”答题的特点:出生并成长于大都市的青年人;一般指出生于中产阶层以上,相对富裕家庭的独生子女;具有现代消费观念,融入时尚生活的青年人,体现出都市消费文化的精神;乐于接受新媒体,在网络空间中自由穿行的青年人。其实质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是属于80后自己的文化潮流。

作为“新生代”作家群、“身体写作”作家群等创作标签,评论界基本对“80后”作为特定的概念达成共识。“‘80后作家群’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正在尝试写作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最年轻的力量。“80后”在写作领域里崭露头角的约有百十人,经常从事写作的大约有千余人,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网站“苹果树中文原创网”,签约作者近两万人。他们的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依靠《萌芽》杂志策划的“新概念”作文大赛,“80后”代表作家中有相当一批出自“新概念”。比如,韩寒,1999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郭敬明,新概念第三、四届一等奖得主;包括周嘉宁、张悦然、蒋峰、小饭等都是新概念一、二等奖的得主。

2004年2月2日,北京少女作家春树的照片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第一个登陆该杂志封面的中国作家。同期杂志还把春树与另一位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写手韩寒称作中国“80后”的代表。这一明确命名与定位,引起人们对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文学写手(简称“80后”)以及他们的写作行为与作品的关注,关注迅速地从网络、从圈子上升至读书界、文学界。写手们借此台阶,平步青云,进入文坛。据北京开卷图书研究所近两年的图书市场调查表明,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书籍占整个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 10%,而现当代的作家作品合起来,也就占有10%。

80后作家人物有郭敬明、韩寒、夏茗悠、水上原子、吴虹飞、王朝东、张悦然、风轻扬、春树、徐鹏、屈涛(子乐)、李智超、林星、邓安东、乐小米、南岩、阿斐、李傻傻、万小刀、余子愚、旱子这些人较为出名。其中韩寒为80后的文学领军人物之一,其犀利的文字与特立独行的思想,直率的性格受到很多年长者的欣赏与年轻人的追捧,郭敬明是与韩寒齐名的作家,他的语言风格更是华丽柔美 他用文字表达80后这一代人的梦想和希望。除此之外,还有创作出具有东西方文化色彩的玄幻小说《吸血儿女》的王茂,写有长篇教育反思小说的绍兴作家骆烨,写过回忆性追忆学校往事小说《火烟雾》的张诚瑞等。“80后”主要文本有韩寒《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郭敬明代表作《幻城》、《小时代》。张悦然《樱桃之远》。泽婴《荼縻》、孙睿《草样年华》、春树 《北京娃娃》、林星《永久醉》、王茂《吸血儿女》、《情人的季节》、王朝东《流浪的小孩》《王艺轩诗选》、 骆烨《问题学生》等。

观察“80后”文学,它们无不选择了以校园、青春以及爱情作为叙述的主题,叛逆、放纵、忧伤、颓废、压抑、彷徨、流浪、幻想等等年轻人特有的情结是“80后”写作者们所执迷的。总体上作者的内心独白中透出强烈的诉说愿望和苦闷压抑下的激情释放。读书、心境、青春期的遭遇:苦闷、挫折、失恋多为抒情的起点。

“80后”文学呈现出“我们写我们”的独特视角,与“他们写我们”相比,尽管的确更加率真、更加贴近青年生活,也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文化以及生存状态。就文学形态看,各个作者的关注点并不一样。春树主要寻求“边缘化”的个人生活圈子的情感需求,以“另类”姿态张扬自我;韩寒主要表达现存教育制度压抑下个人精神自由的渴求,以叛逆行为抵抗社会;郭敬明在明丽的“青春忧伤”与亲情渴望中,强烈地表达一种青春期的情感诉求;张悦然主要表现青春的迷惘与成长的疼痛,在美丽而迷幻的境界中讲述伤感的故事。

“80后”主要是计划生育后的一代,童年度过了美好的一段时间,现在逐步成长为壮年,面临着学校、家庭、社会重担的压力,整体上呈现出“焦虑”的特征。这在文学创作中也有深刻的表现。凡带有自我倾诉型的作品,大多透露出一种出于生命体验的深深的焦虑。春树的两部长篇最为典型,《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显然带有自传性质,春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然承认。作品女主人公在失学后的生活中,几乎时时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生活漂游,精神彷徨,无所事事,青春日日虚度。表面颓废,内心焦虑,是春树笔下北京少女与韩寒笔下的中学生形象的共同特点。《三重门》主人公林雨翔的日常行为远不如春树的北京少女“另类”,但其内心对现有教育制度压抑的抵抗却相当顽强。

在“焦虑”的同时,全球化、现代化、后现代、网络化、消费化、大众化共同构成的一种真正的“无主题变奏”恰恰释放了青年们自由的狂欢。在他们日常生活中亲密接触的是网络、武侠、动漫、手机、咖啡厅、party、摇滚乐、网恋、明星、文身、任天堂、俄罗斯方块以及 DVD、MP3、掌中宝、数码相机……那些只有他们才听得懂的网络语言,那些令他们自我欣赏和陶醉的短信和图片传送。手机短信,博客语文,比如“MSN语文”。手机短信已随着手机的普及如水漫金山弥漫到全社会。人们可以迅速地、低成本地、随意即兴地通过手机发表“出格”的言论。“博客语文”是只说私事,不言公事,是“公开的情书”,“大白于天下的私人日记”,“惊世骇俗的性爱写真”。“木子美事件”为博客网站做了一回面向大众的广告,其效应足令任何广告客户妒忌。“MSN语文”是网上即时聊天的一种文体,在“相见恨晚”与“百感交集”的心绪中,尽情倾吐的急迫与“打字速度”之间的反差,居然衍生出一种时髦,即在“MSN语文”中,海量错别字不但没有成为一种交流障碍,反成网民们热衷的网络时尚,美女被写成“霉女”,帅哥被读出“衰锅”,驳杂的口音泛滥,汉语的规范被颠覆,圈子外的人如看天书:“偶稀饭滴淫8系酱紫滴”——意为“我喜欢的人不是这样的”,还有“偶稀饭”(我喜欢)之“口音”居然已成为“MSN”上的“语法”和“行规”。

这真是一次网络语言的狂欢,在中国这样一个古老传统的国度里,这一“自由空间”的出现是历史空前的,其意义之非凡很难用几句话论定。明乎此,“80后”文学的另类表现——无论是情绪表达,还是文字风格的特点,都可以找出一些注解。他们借文学倾诉表达向往自由、渴望理解、寻求慰藉的强烈欲望。他们也有幸找到了最适合方式——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和新渠道。

自由的狂欢也导致了文学中的游戏心态,导致核心价值的消解与玩世不恭的游戏人生,从而放弃文学对于苦难、怜悯、爱心、善良、坚强、坚守、坚持等人生状态的关注。文学中的自恋心态,导致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膨胀,博客等小圈子可能形成的自我封闭,使得社会视野随之狭窄。万花筒式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状态,导致文学体式的变幻不定,即时快捷的发挥替代处心积虑的精致刻画,图像型、马赛克式、非连续性的艺术思维替代通过文学的再想象,重构现实人生图景的艺术追求。宣泄式、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消解了作为语言艺术细致入微、曲折委婉的无穷魅力。

[1] 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J].文艺评论,2005,1.

[2] 江冰.“80后文学”的文学史意义[J].文艺争鸣,2009,12.

[3] 管勇.命名与对话——关于文学“80后”的反思[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6.

I206

A

1008-7427(2011)10-0082-01

2011-08-26

周口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80后文学研究”项目编号【zknuqn20093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猜你喜欢

作家群韩寒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是赛车手”:韩寒的飞驰人生
韩寒 笑一笑,已苍老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困扰
四川“康巴作家群”的康巴风情书写研究
The Fall of Han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