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 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1-08-15池哲萍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双师队伍学院

陈 澍,池哲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 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陈 澍,池哲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课程建设和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依赖于过硬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而加强课程建设管理,可以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文章在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着重阐述了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当前,高职教育已从规模发展转入到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上。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涵盖了办学思路与定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习实训体系、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教学队伍等方面,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主体和对象,是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其建设水平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对专业内涵建设起决定性的作用。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建设管理,有利于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一、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来源单一

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尤其是拥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大都直接从高校过渡到高职院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在教学中难以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岗位顶岗实践虽然已在各高职院校开展,但落实情况及实际成效也受到学校政策、当地行业企业、教师本人等多方面条件制约。

高职院校中外聘教师比例则偏低,且部分教师是来自普通高校退休教学人员,具有行业企业一线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数量和层次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教学工作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加强校企合作、加大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的力度。

2.教师观念有待提高

部分高职教师仍只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需求。他们认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院系和专业负责人的事,参加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更不愿积累企业工作经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忽略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

3.学校保障政策不到位

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科学的培养培训制度,对教师企业实践经历的要求不明确;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区域行业企业优势为专职教师提供更多的渠道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完善的职称评聘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上的不足使得其教学队伍水平与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存在不小差距,“双师”素质与数量、专兼比例还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成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两者相辅相成,要构建开发工作任务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一支过硬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而同时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也成了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效途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课程建设是核心,基地建设是基础,师资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的工作思路,将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推动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加强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学院的工作思路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特别是课程建设。因此,只有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才能把学院提出的核心工作做好。针对部分教师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课程建设与己无关可有可无的观念,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经常性的邀请国内知名的高职课程建设专家及来自课程建设一线的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讲座,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及提高自身素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是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集中探讨各系部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不足,给予专业负责人、普通教师交流心得的机会,促使教师更新课程建设理念。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为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教师走出学校,学习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开阔思路,有利于教学理念的转变。

2.制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文件

为保障课程建设实实在在地进行,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管理与指导。学院先后出台了系列指导文件,如《关于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关于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意见》、《精品课程建设暂行规定》等,并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小组和评价小组,修订课程考核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障了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

3.开展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的“达标课程”活动

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即高职应当彻底打破按照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设置课程,并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教师通过对某门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系统整体设计,提高对高职课程的认识,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而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因此,学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制定课程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的“达标课程”活动,该活动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在各系的专业负责人一级开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承担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并通过验收,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第二步再要求全院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与,并作为教师基本功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最后推广到全院所有教师,对每一位完成任务并通过验收的教师,可以给予每门课程相应的奖励,如果不达标,由系部组织进行指导和整改,并与教师教学业绩和系部学年考核挂钩,有效的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推进学院课程建设梯队式发展

为了避免课程建设处于教师自发状态,缺乏总体规划的问题,学院提出课程建设梯队式发展的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规定的2至3年时间里,以课程负责人的身份对自己任教的课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改革与建设。

这项举措也可以分步进行,第一步要求每位教师先申报立项上网课程,即将课程的设计理念、思路、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课件、参考资料、习题库等相关资料上传到学院专设的课程网站,供学生在线学习。建设完成后由教师提出申请,学院组织专家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对课程网站进行验收评审。只有通过验收的上网课程才可以申报立项院精品课程,并且每门课程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项工作大约需要一年时间;第二步学院可依据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标准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制订院级精品课程评选标准,由教师本人申请系(部)推荐申报院精品课程,对于获得立项的院精品建设课程在一到两年的建设期内给予一万元的建设经费。建设期满通过验收的每门课程的建设团队又可获得相应的奖励。而到期没有完成任务的教师,将予以警告,实行高职低聘,直至待聘。第三步是学院在做好课程建设整体规划的同时,在每年的市、省、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完成后就要启动下一年度的申报准备工作,不仅要从时间上争取主动,并且要严把申报课程的质量关。如可对有意申报的课程经教研室、系、学院等几轮层层筛选,并对经筛选后胜出准备申报的课程提出继续建设不断完善等要求以提高课程申报的成功率。对于申报成功并立项为市、省、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学院要给予相应的建设经费配套,同时课程建设团队又可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

(二)对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

1.教师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只有教师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课程建设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各项举措才能落到实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最终目标才能真正达成。因此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改革,没有教师自身的主动参与、不断学习和变化发展,课程改革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首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进步和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迫使教师要尽快摒弃传统的学科型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教学理念,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在投入到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理念、开拓新思路,逐步向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要求靠近,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提高“双师”素质由被动变主动

教师在负责设计、建设、实施一门“工学结合”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的新政策、新思路,使课程的设计理念能够符合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且教师在考虑如何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如何设计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如何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等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对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非常熟悉,了解行业企业的前言信息等。甚至要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性地主动下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及实际需求,深入了解企业的真实项目,实施项目教学。从而改变现在有的教师“为评职称而下企业”的状况,进一步明确下企业的目的,真正发挥下企业教师的作用。

3.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需要团队合作,这就要求课程负责人重视教学团队的优化组合。专业教学团队除了要有合理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外,还应特别重视人员的配置结构。在教学队伍中,不仅要有学术造诣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理论教师,还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技术专家或能手,担任课程组成员,参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进行实践指导,从而保证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学院提出的课程建设的要求使得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并参与其技术服务,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聘请企业专家加入自己的课程团队并尽可能地参与课程教学,从而达到了通过课程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教学团队的目的。

学院经过近两年的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目前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现有国家、省、市级精品课程分别为6门、16门、8门,通过验收的上网课程和达标课程各两百余门,在教师中掀起了课程建设的热潮。同时,两年来学院下企业半年的教师达九十多人,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的横向课题达三十多项,为合作企业提供二百多项技术服务,获科技服务经费一千多万元,申请国家专利十五项等,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

三、以课程建设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的思考

1.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都是长期的任务,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或行业人才需求为依据,立足于学校实际,制订学院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发展的规划。

2.课程建设要落到实处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其最终目的是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了杜绝教师为了申报、验收而进行课程开发,防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停留于形式,学院要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评价制度,将课程体系的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将教师这一自发性的需求提升到学校层面,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为教师贴近生产实际,提高专业技能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4.制定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保障体系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必须制定一套适合高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要明确兼职教师的资格、要求,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认证制度,完善在职教师培训保障制度,改革教师评价、职称评聘制度。实现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1] 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选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李怀湘.高职课程改革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9,3.

[4] 关于高职课程改革中教师若干问题的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G71

A

1008-7427(2011)06-0019-02

2011-04-11

作者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双师队伍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