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芭芭拉少校》中的女性形象

2011-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少校萧伯纳女性主义

杨 雪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论《芭芭拉少校》中的女性形象

杨 雪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芭芭拉少校》这部作品中,萧伯纳塑造了一个富有独立人格、坚韧勇敢、脱离女性特征的女性。她摆脱男权社会的控制,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萧伯纳通过这个特立独行的女性唤起女性自强的意识,促进女性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女性主义观点。

萧伯纳;女性主义;女性形象;芭芭拉

萧伯纳是继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是闻明世界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文学评论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一生中写了51部剧本,5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及大量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文章。他的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批判甚多,得到了评论界的肯定。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他本人的女性主义思想同样备受关注,争论颇多。

萧作为女权主义的倡导者,坚持自己固有的创作思想体系。他认为,女性是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社会的依附者和被保护者作为“生命力”的载体。[3]75他坚持男女平等,认为女性与男性的思维没有不同,“女人不过是穿着裙子的男人”。[2]19萧的戏剧创作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易普生的影响,尤其是作品对女性的关注和探讨。一反维多利亚时期理想女性形象的创作套路,萧厌弃了为男性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的充满女性化特质的妻子或母亲的女性形象。女性需要跳出男权社会的牢笼,解放自我,参与社会活动。[1]57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她们能干聪明,思想敏锐,在于男性的较量中,她们总能胜出一筹。通过剥落女性柔弱,温柔的特质,萧创造出了与同时期作品中完全不同的,脱离了女性特质的萧式女性形象。《芭芭拉少校》该部作品正是萧式女性形象创作思路发展中的优秀代表。

《芭芭拉少校》写于1905年,处于萧伯纳的创作成熟期。该剧情节是以父女之间的理想和信仰的冲突为主线,讽刺了资产阶级来源的罪恶性。其女主角芭芭拉作为一个贵族家庭的大女儿,不顾身份约束,参加救世军,帮助穷人,在她的身上充分体现了萧式女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鲜明的自我认知

传统作品中所描述的女性自我概念都是通过男性社会为标准获得的。“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的女性特征,并非是自足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女性特征,而是以男人为取向的,令男人喜欢,为男人服务,补充男人的”。[6]51传统女性或是通过男性赋予她们的身份,地位,或是通过男性对她们的评价,从而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温柔娴静,惹人怜爱成为好女人的标准。这种男性为中心的审美取向,也就导致了主流作品中刻板的淑女形象的产生。

显然,萧对这一类淑女并不欣赏,也不愿吹捧完善男性笔下的完美女人形象。第一章节中,芭芭拉对母亲蔑视的态度表明了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摒弃。她不愿意像她的母亲那样穿戴得体的呆在家里作她的淑女。如薄丽托玛夫人所描述的:“(芭芭拉)参加了救世军;辞掉了女佣人;一个星期只肯花一镑钱;然后忽然一天晚上把一个希腊文教授带回家里来了,说是在大街上认识的,”[8]13芭芭拉根本不屑于女性外表的修饰装扮,甚至认为女性化的装扮是对自我的否定,也不愿意享受空洞无力的贵族生活。她拒绝了母亲精心安排的文邹邹的上流社会舞会,而是选择了一个肯追随她理想的男人。她的人生追求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芭芭拉这位追求独立人格,看重内在精神世界的女性,同剧中她的姐妹莎拉——一个整天涂脂抹粉,装出一副温柔可爱模样,追逐附庸男性的女孩,形成了强烈对比。而她懦弱无知的弟弟斯蒂文在芭芭拉强烈个性的映衬下更是失去了男性的尊严。这也是萧式女性形象很难得到男性读者和评论家青睐的主要原因。她对自我的认知已经脱离了社会对女性世俗外化的影响,更多的来源于内化的,内心的需求;她对自我的肯定更多的是来源于她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萧笔下的淑女肤浅,无力,相比之下,芭芭拉这样特立独行的女性散发出了令人无法抵抗的光彩,令人难以忘怀。

二、对男性的抗争与控制

萧对芭芭拉的形象塑造不仅限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上。她对男性主导地位的反抗的欲望也是这个独特女性身上的闪光点之一。在芭芭拉家庭氛围的营造上也借鉴了自己家庭的模式。和萧的家庭相似的是,芭芭拉从小就没有获得父亲的照顾和影响。父亲的缺席以及母亲有意无意表达出对丈夫的蔑视,让她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体会普通家庭中能够获得的男性权威。她的兄弟斯蒂文懦弱的个性也让芭芭拉在家庭中获得了本应该男性获得的支配地位。就像萧的两个姐姐一样,芭芭拉毫无顾忌的选择自己认定的信仰,选择自己钟爱的男性。当然,她所选择的伴侣也必然是处处忍让,任她摆布的对象。在处理和未婚夫库森斯关系当中,芭芭拉处处占据上风。在他们决定结婚的时候,芭芭拉丝毫没有流露出女性的羞涩和喜悦,反而表现出了出奇的冷静和理智:

Barbara:“你知道要是你拒绝了我父亲的提议,结果会怎么样吗?”

Cusins:“不知道。”

Barbara:“我就会甩掉你,嫁给那个接受邀请的人…这个地方一定要属我所有——我绝不,绝不,绝不撒手!”[8]375

通过婚姻,这个冷静无情的女性就紧紧地把她的丈夫握在了自己的手上。不管是从金钱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库森斯完全的成为了芭芭拉的傀儡。表面上仍是男性接管了安德谢夫的军火生意,而事实上芭芭拉已经主宰了一切。通过对未婚夫的要挟和控制,她接手了父亲的生意,找到了保证自己生活和信仰的有效办法,也让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获得了认可,确保了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三、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芭芭拉这个女性形象是剧本的中心,也是萧女性主义思想的载体,家庭的保护神,甚至可以称为社会文明进步推动力的代表。如萧所宣称的,“女性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该干家务活。妇女有能力承担推动人类进步的重任,她们完全应当参加到社会变革的实践中去”。[5]29《芭芭拉少校》正是宣传这一思想的窗口。“芭芭拉是英国戏剧史上第一个有自己理想并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的女性”。[4]78作为一个贵族女性,她甘愿于街头流浪汉为伍,整日为穷人解决温饱而四处奔走。她虔诚的信奉上帝,以自己的方式拯救穷人的灵魂。当她的信仰遭遇父亲金钱至上的现实时,她很快的从幻灭的痛苦中跳了出来,找寻到了一条更加现实的道路来拯救自己的信仰。有评论家认为“(芭芭拉)改变了自己的信仰,成为金钱的崇拜者”。[9]89而从萧的女性主义思想角度来看,芭芭拉的这一转变正是萧一直崇尚的女性独有的“生命力”赋予了她更高的使命而做出的妥协,她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女性有能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切。在救世军成员和投奔救世军的那些穷人眼中,芭芭拉无疑就是救世主的化身。梦想的通过宗教来净化人类的心灵,进而改造社会。在这次痛苦的蜕变之后,芭芭拉就不仅仅是“女基督”的化身,更重要的是,她赋予自己社会的责任,令女性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她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了女性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宣传了萧的“生命力”思想。萧在描述这个独特女性的过程中,也渐渐地让她脱离了女性的特征,成为了理性和智慧的化身。

《芭芭拉少校》是萧伯纳女性主义思想发展中意义重大的作品之一。该剧的女主角充分体现了萧的社会改革思想,为了强调女性强大的“生命力”的作用,不惜削弱女性化的气息,让芭芭拉成为典型的“脱离女性特征的女性”(unwomanly woman)。她自立自强,坚韧勇敢,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附,成为婚恋生活的主宰。她已经摆脱了传统家庭模式对女性的禁锢,走入了社会活动的圈子,以社会的责任为己任,成为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份子。这样内心强大的女性形象推翻了维多利亚时期舞台上完美女人的模式,唤醒了女性自己自强的意识,强调了女性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女性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这部处于萧伯纳创作中期的作品很好的诠释了萧伯纳不断发展成熟的女性主义思想。萧所创作的女性性格从《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恶毒,冷酷,反叛开始走向《芭芭拉少校》的理性,独立,精明,富于社会责任感。这种性格上的完善体现了女性全新的审美趋势,这种巨大的变化虽不能得到同时期评论家的认可,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20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拓宽了道路。

[1] Berst, Charles A. New Theaters for Old[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2] Peters, Sally. Shaw’s Life: A Feminist in Spite of Himself[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3] 弗兰克•赫斯理. 萧伯纳传[M]. 黄嘉德,译.外国文学出版社,2006.

[4] 何成洲. 萧伯纳:西方女权运动的倡导者[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2.

[5] 秦文. 理性与情感的失衡—萧伯纳女性形象创作得失谈[J].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4年,3.

[6] 沈奕斐. 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被理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 魏金梅. 萧伯纳与英国现实主义——《芭芭拉少校》的现实特点[J]. 电影文学,2011,8.

[8] 萧伯纳. 芭芭拉少校[M]. 英若成,译.中国出版集团,2007.

[9] 张爱明. 从《芭芭拉少校》与《华伦夫人的职业》看萧伯纳的社会观[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10.

A Research into Female Image from Major Barbara

YANG Xue

Female image in Major Barbara clearly illustrates George Bernard Shaw’s feminism ideas. Shaw endows the heroine, Barbara, with strong independence, distinctive bravery and unwomanly quality. She struggles to free herself from the control of male-dominated society and ventures into social activities. By creating this unpleasant female image, Shaw tries to arouse women’s independent awareness and push them into social development.

Bernard Shaw; feminism; female image; Barbara

I106

A

1008-7427(2011)11-0067-02

2011-09-24

猜你喜欢

少校萧伯纳女性主义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萧伯纳与小女孩
萧伯纳戏猜年龄
萧伯纳戏猜年龄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第六堂写作课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
被麻醉的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