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低碳农业发展

2011-08-15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村

易 政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湖南长沙 410003)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低碳农业发展

易 政*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湖南长沙 410003)

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促进节能减排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需要解决低碳农业技术在实践应用中的经济适用性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经济适用性的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两型社会;低碳农业;经济适用性

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促进节能减排,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理论界对低碳农业内涵及相关技术等做了大量研究,但立足我国农村现实,如何实现我国农业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主要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

低碳农业发展对于两型社会建设、节能减排和防治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紧迫需要。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绿色和平组织针对几个主要由农业引起的间接排放源,如粮食的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存储、加工和销售粮食所盖的房子,处理农业和食品行业所产生的废弃物等进行了估算,若折合成二氧化碳的话,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的17% ~32%。对我国而言,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全国水体污染有43%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每年产生的90多亿吨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2.8亿吨生活垃圾随意倾倒。近年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①。此外,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继续破坏生态建设的成果和生态环境。毫无疑问,控制农业污染和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农业领域的低碳化是势所必需的。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其特点一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二是在生产中尽可能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具有节约型特点,三是安全,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比如,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 ~5%。②这样,采用秸秆还田这一方式,不但减少了投入,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产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清华大学于2009年9月发布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中称,生态的农业系统农村沼气可以减少有机肥处理过程中的甲烷排放,在2010-2050年间,沼气替代生物质能和煤炭可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07.77万吨到4592.8万吨,二氧化硫年排放减少13.11万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另外,从农业本身发展趋势来看,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现代农业要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比重,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高效农业、清洁农业、安全农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是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仍然是“高碳型”的,而且,高碳的趋势没有减少的迹象,包括化肥、农药特别是化学的使用量在不断增加,化肥利用率下降,由此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面源污染日益加重”;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 ,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等等。

要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大规模普及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如垄作免耕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施肥技术、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沼气工程节能减排技术、秸秆资源化利用等。③要使这些低碳农业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变成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实践,需要突破一些关键障碍,笔者认为,特别要解决低碳农业技术的经济适用性问题。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人们对于适用技术的选择,经济上的适用性总是优先于技术上的适用性,为了满足经济体制和目标,技术让位于经济目的。由于主导技术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成了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技术和技术系统与各种社会组织和制度之间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由于替代技术的经济不适用问题,可能导致替代技术难以发展。谢来辉将这种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认定为锁定效应,认为经济条件会为低劣技术所“俘获”,从而使得低劣技术会一直存在。④技术锁定一旦达成,就会导致某种特定的技术居于支配地位,即成为主导技术,而这种技术一旦居于支配地位,便会走入一个特定的路线而难以再返回。但居于支配地位的主导技术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因此技术锁定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市场失效。⑤

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经济适用性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导致其难以得到大规模应用与推广。具体而言,有如下一些因素限制低碳农业技术的经济适用性。

1.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制约。在当前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下,一家一户经营土地规模较小,近年虽然有少数地方的土地流转,但由于土地在农村的保障功能,这种流转很难大规模普遍发生。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使用,许多低碳农业技术由于不能达到相应规模而使使用成本太高只能放弃。比如节水灌溉技术,如果没有大规模的使用,其投入成本就会太高,单独一家农户的作用变得没有意义。其他低碳技术,如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村沼气开发等,单一农户由于相应原材料太少,难以具备生产条件,这也是许多地方农村沼气池空置的重要原因。另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由于规模小,即使其采用低碳农业生产模式,其产品由于数量少,品种单一,也就难以建立合理的市场渠道获得相应收益。

如果众多小规模的农户家庭统一生产经营,同样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的效果,但在目前自主经营前提下,农业生产经营不统一,许多低碳技术就会失去相应效果。如通过生物多样性实现新型病虫害防治,但只有在大面积实施时才可能有用。很明显,如果一个农户实行低碳农业的模式,而周围的耕地仍是化学农业,这个生态模式的土壤、空气和水源仍旧受到影响和污染,其产品的品质照样难以提高,难以达到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要求,农产品优质优价的目标也难以实现,采用替代技术的农户难以取得经济效益。

2.农业比较收益低的影响。近年来,农民绝对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这主要是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获益的结果。尽管近年政府发放了农业补贴,农业投入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但从事农业生产相对收益仍然较低。一个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两月的收入就能够和从事农业一年的收入相当。

农业比较收益低带来的后果:一是农民大量减少从事农业投入。过去提倡的精耕细作早已放弃,许多农户虽然也耕种不少农田,但投入农业生产时间大幅减少,许多省事的农业技术获得农民青睐。农业产出数量与质量并没有成为农民追求的首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低碳农业技术由于投入大,虽然从长期看效果好,但农民没有兴趣。如更多施用粪肥和秸秆还田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投入,费时费力且劳动强度大。间作套种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利用作物间的一些互补作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但却使得农业生产采用机械化耕作的难度加大等等。二是农村人才大量流出。目前,许多青壮年农民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都愿意在城市打工,一些兼业农民也没有认真去耕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弱妇孺。这样,没有一定的人才,就算有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加以实施,实现低碳农业自然就会变为一句空话。

有许多原因导致农业比较收益低,比如:生产经营规模小,不能大面积种植,农业机械发挥作用小,规模经济不能体现;政府对农业补贴较少,政府对农业投入较低,特别是改革以来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太少,状况太差;农产品市场不稳定,加上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业抵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太低等等。如果不能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现代农业、低碳农业是很难发展的。

3.人多地少的客观限制。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保证粮食安全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耕地不断被占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压力非常大。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在上升。根据预测,未来40年,除了大米和小麦需求在今后10年出现缓慢增长后将出现下降的趋势外,奶制品需求将增长6倍以上,水产品需求将增长近3倍,畜产品、饲料粮、水果、食油和纤维总量需求将增长1.5-1.6倍,蔬菜和食糖需求将分别增长75%和1倍。这样,保证一定的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单产是必须的,荒地开垦、复垦等措施不可避免,林地被占用、砍伐的情况也会不断出现。农地休耕等低碳农业生产方式就很难采用。退耕还林还草、减免耕、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的生态农业方式,尽管能极大地增加我国的碳储量,改善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但难免服从于粮食安全的目标。

4.其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此外,其他一些因素对低碳农业推广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农村工业污染的影响。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基础薄弱,面源污染日益加重,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⑥这些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特别是部分地区的重金属污染甚至使一些农田变得不适于耕种。发展低碳农业,必然面对农村生态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

另外,处于瘫痪半瘫痪的农村农技推广体系、混乱的家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产品生态认证体系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低碳农业发展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当前我国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存在的弊端,让农民难以应用先进低碳技术,需要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建议:一是鼓励成立大型农业企业从农民手中返租农田,通过大企业的组织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二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土地银行,农民把土地存到土地银行,存期从五年到二十年不等,土地银行将土地休耕或再出租给农业企业进行集中连片生产;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技术协会,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集中生产和多样化经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协会一方面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变小生产为大生产,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克服家庭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大规模生产有利于加快低碳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低碳农业技术采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使低碳农业技术得到广泛采用。同时,通过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直销,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农业生产者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增收,提高农业比较收益,提高低碳农业技术的经济适用性。

2.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一是扩大政府财政“三农”投入。尽管近年来政府财政“三农”投入在不断加大,但历史欠帐巨大,投入远远不足,如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就存在较大问题。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农村土地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环境,避免土壤污染,提高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为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用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增加政府投入,扩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规模;对沼气、秸秆气入户工程进行奖励补贴;对农民发放的农业补贴,不能依据其拥有土地的情况发放,而应该通过其出售生产粮食的情况来提供补贴;加大整合力度,通过增加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蔬菜)功能区等项目,推广低碳农业技术,为加快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指导等。二是税收政策。要形成鼓励农民加大农业投入的税收政策,对农村有机食品实行减免税制;对大规模应用低碳技术进行生产的农业企业实行优惠税率;降低低碳项目的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以提高相关项目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和农户利用低碳技术生产投入进行相应补贴,大力提高经济主体采用低碳技术的积极性。三是金融政策。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相关联的信贷规模指导政策;引导银行加大对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信贷支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鼓励地方政府成立碳基金或担保公司,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可能产生的损失进行分担;引导地方政府发挥政府项目引导作用,将一些政府刺激经济项目的贷款向“绿色信贷”开展较好的商业银行倾斜。

3.加大低碳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力度。低碳技术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财政要增加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的经费投入和支持。一是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这是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要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和生产条件,积极采用适用技术。研发并推广各种节碳固碳技术,改变农业传统耕作、经营模式,包括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应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良固碳型农业品种、推广农业固碳技术、重建农业湿地系统,要加大对测土施肥、配方施肥技术的研发和支持,减少农业的投入的浪费,避免土壤的破坏和水体的富营养化等等。二是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这是联结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桥梁,是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应立足于整合、巩固、提升现有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资源,加大投入,形成以公益性为取向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基础网络,如以现有农技推广体系为基础,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和防控技术研究推广网络。同时,建立和加强农技人员队伍,通过培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水平,改善他们的待遇,加强对农民及其他农业生产者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低碳农业技术能力。要调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产学研结合,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技术扩散载体中介机构,建立以经营性为取向、多元灵活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低碳农业的成功与否经济收益,良好的经济收益需要市场来实现。为此,必须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是在消费环节上倡导低碳消费。低碳消费以节约自然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为基本特征,意味着人们更多地消费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产品;对消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消费环节对环境的污染;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引导人们树立崇尚健康、安全消费观念,引导消费潮流,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风尚,引导农业生产的低碳化。二是加强市场监测。在农产品市场上,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完善和严格实施有机农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帮助广大消费者正确快速识别有机农产品,对使用有毒有害材料加工生产食品的企业,工商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三是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大型低碳农业企业,创建区域低碳农业品牌。加强低碳农业资源开发、低碳农产品基地建设、低碳农业科技研发、低碳营销网络拓展等,形成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产、供、销、研一条龙的低碳农业产业链,创建符合国际绿色标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低碳农业品牌。

①②杨悦象等:《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7期。

③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18期。

④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开放导报》2009第5期。

⑤康志勇:《禀赋结构、适宜技术与中国制造业技术的“低端锁定”》,《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⑥国家环保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参考文献:

[1]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R].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63 -67.

[2]李长生,肖向明,FROLKING S等.中国农田的温室气体排放[J].第四纪研究,2003,(23):493-503.

[3]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J].开放导报,2009,(5):8 -14.

[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梅东海,祝雅辉.低碳经济时代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第6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综述[N].中国改革报,2009-11-09.

[6]林而达.清洁农作和林作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M].科学出版社,2009.

[7]蔡林海.低碳经济 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Abstract:It's necessary to develop low - carbon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adapt the demand of two - oriented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boost energy-saving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requi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serviceability in the application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conomic serviceability and then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wo-oriented society,low-carbon agriculture,economic serviceability

On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wo-oriented Society Construction

YI Zheng

F327

A

1009-5152(2011)01-0036-04

2011-03-02

易政(1959- ),男,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农业生产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