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超载状态下的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与角色转换

2011-08-15田丽华

关键词:学报学术信息

田丽华

(佳木斯大学学报管理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信息超载状态下的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与角色转换

田丽华

(佳木斯大学学报管理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信息焦虑是由信息超载引发的现代心理疾病。学报编辑的信息焦虑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对学报编辑的信息焦虑成因和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后认为,对角色认同的转变是治疗学报编辑信息焦虑症的有效手段。

信息超载;信息焦虑;学报编辑;职业角色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和信息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是一个“被淹没于信息中,却渴望知识”[1]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驱动下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急遽变革的时代。像以往的每一次科技进步一样,信息技术在推动人类迈向自由王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每一个社会人,都要不同程度上转变自己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角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一、网络时代学报编辑的信息超载

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著作《未来的震撼》中第一次提出“信息超载”[2]概念,并以心理学实验验证了信息超载的客观存在。

与运输工具的超载相似,“信息超载”指个体接受信息超过了其承受的极限。从而很难继续接受和处理外来的信息。伦敦大学的学者海伦·布切尔认为,信息超载意味着在人们所接收的海量信息中,虽然其中只有部分需求相关,但相关信息和干扰信息之多,超出人们所能吸收的范围。英国拉夫堡大学的约翰·费得尔认为,信息超载是指由于信息过多而造成的不能有效地使用信息的结果。[3]社会学家奥林·克拉普认为,大量且不断变化的信息达到超载状态时就像噪音一样,使得信息接收者分心、感到压力、错误增加,不能有效地处理信息,反而成为信息贫乏者。[4]

很显然,以上学者所讨论的信息超载是指信息接收者所接收的信息量超过了其信息处理能力的状态。从职业角度观察,编辑、记者、广告从业人员、情报人员、编程人员、网络从业人员等长时间处于海量信息包围中的人,是“信息超载”的高发人群。编辑是指为各种媒体在出版发行前进行的后期制作,包括文字、图像、录音、录像、多媒体生成处理和制作审核、校对的人员。性质出于职业特性的要求,编辑特别是以专业性强、信息量大、范式严谨、内容繁杂、节奏单调,特别是那些以内容单调枯燥的文字、符号和图像作为信息处理对象的高校学报编辑更容易出现信息超载。

学报编辑的信息超载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构成。

1.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报编辑,他们不仅要打下语言文字、修辞逻辑的坚实功底,还要有广泛的常识和专深的业务知识,同时对国家规范标准也要了如指掌,如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其中除《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外,还有数字、文字,量和单位,图书、期刊、论文的编排格式,辞书编纂,语种学科及其他有关代码,书刊编号及其他6大类62个文件。仅这些对于常人来说已经构成了信息超载。

2.学报编辑终日处于信息淹没的状态中,随着各高校学报投稿、发稿量的逐年增加和出版周期的逐年缩短,以及发稿内容陌生知识的快速增长,编辑的原有知识贮备已经不足以应付,从而造成信息超载。

3.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信息技术在带给编辑更便捷的工作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信息量,而电子邮件的投稿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作者一稿多投现象增加,这就加大了编辑的信息处理量,使编辑疲于应付,从而造成信息超载。

4.学报编辑人员配置少,事务性工作多也是造成信息超载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高等学校的总数已达到1,683所,共创办1494种科技期刊,编辑3087人,平均每个学报编辑部不到2.1人,编辑最少的只有1人,如《华北电力大学学报》。[5]

5.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是造成学报编辑信息超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近年来的抄袭、剽窃事件的屡屡发生,迫使学报编辑不得不对每篇稿件都进行认真审核、比较,加强与审稿人和作者的联系,加大对相关刊物的浏览,以降低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这更使学报编辑的信息超载状态雪上加霜。

二、信息超载引致的学报编辑信息焦虑

尽管人们对信息超载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这些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人们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过大超出人的有效处理能力,使得信息使用者无法理解特定信息,不知道自身所需信息是否存在,不知道从何处以何种方式获取信息,从而产生的焦虑感和被压迫感。

当前,由于数字时代的信息超载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一些长时间看书或上网的人还会突发性地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理查德·沃尔曼在《信息焦虑》一书中将这种症状称为“信息焦虑症”[6]。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量接触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符号的脑力信息超载者,是信息焦虑症的高发人群。

学报编辑的信息焦虑主要表现为在以下四点。

1.对稿件先进性、真实性的怀疑。近年来,伴随着学术腐败的学术不端现象愈演愈烈,抄袭剽窃屡禁不止,尽管有一系列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但狡猾的学术窃贼总有漏洞可钻,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必须有大量的阅读,至少对本学报所涉及的领域和学科的各类学术文章,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在一个载体形式不断变化、文字语种不断增加、文献产出爆炸性增长的时代,想要成为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够判断文章的真伪优劣,有双火眼金睛的超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2.对稿件客观性、科学性的怀疑。当前,部分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数据进行随意的篡改甚至编造,文献引用失范、伪引现象增加。这样稿件刊发出去必然会影响到编辑与编辑部的声誉。

3.对知识产权属性的怀疑。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报编辑作为学术的守门人,又必须担当知识产权的捍卫者,学报稿件中必然涉及大量的与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相冲突的事件,这使学报编辑不得不小心从事。

4.对自身信息素质的怀疑。编辑的信息素质包括编辑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观念。在网络时代,学报编辑的信息意识决定了学报的品位,学报编辑的信息能力决定了学报的质量,学报编辑的信息伦理观念则决定了学报的兴衰。编辑的信息素质是一个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合成体。更高的信息素质要求是学报编辑产生信息焦虑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学报编辑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严重的信息焦虑,最根本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是对自身角色在网络时代的误读。

三、信息超载状态下学报编辑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职业理念中,学报编辑被赋予了学术知识的传播人、学术思想的守门人、学术新星的发现人的角色。这与其说是对学报编辑的神圣化,不如说是妖魔化。每一个编辑的知识、阅历都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面面俱精的全才;也不可能成为不谙世故、不通情理、不关心利益得失、不受各种关系干扰的审稿机器。网络时代、知识经济、生存状态都要求学报编辑重新认识自我、转变角色、减压降耗,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学报编辑的角色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传道者”向“中介者”的转变。伴随着高校的转轨,高校学报也被推向了市场,收取版面费以解决高校学报的生存困境早已不是欲语还休的话题。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顾及经济效益,才能保证学报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在一部分教授专家因其精神产品而成为富豪的时代,作为铺路石的学报编辑再“君子固穷”,已经是不合时宜了。当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任何时候,学报编辑都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任何“离经叛道”的不义之财都是不能取的。在笔者看来,“去高尚化”是解决学报编辑信息焦虑的一剂良药。

2.由“守门人”向“中介人”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报编辑要放下“学术守门人”的架子 (放下架子的过程也就是信息制裁的过程),转型为人类精神产品的辅助创造者和直接经营者,编辑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要求自己能够鉴别每一篇来稿的真伪和学术价值,他们只需要知道在某一个领域谁更具权威性和公正性即可。编辑要主动成为作者写作与发表间的桥梁,培养自己的作者群,建立读者对作者的评价体系,完善匿名审稿制度,才可以将自己从信息超载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从而解除信息焦虑。

3.由“服务者”向“创造者”的转变。长期以来,学报编辑被演绎成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怨妇形象。他们多的是服务的苦涩,少的是创造的快乐,这也使他们比别的职业工作者更容易滋生职业倦怠和信息焦虑。当然,编辑的创造不能是对作者文稿的任意修改,也不是大量发表自己的作品,而是主动策划每一期的选题,准确、敏锐、超前地把握学术动向,合理编排名家与新秀的作品,发挥编辑的过滤与纠错功能,生产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而有创造的工作才是实现自我最高层次需求的活动,是解脱人们倦怠与焦虑的最好途径。

4.由“接受者”向“挖掘者”的转变。长久以来,编辑充当了一个等米下锅的接受者,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而不是主动的数据挖掘机。被动接受只能造成因信息的不断累积而超载,只有走出书斋,主动去发现,才能沙里淘金,尽得精华。

众所周知,科技文献是科学技术成果的直接表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学报作为科技文献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从它一出现开始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建构,这其中,编辑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传媒的发展,编辑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只有承认并正视这一点,才能在新时期寻找到一条编辑和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道路。

[1]Naisbitt,J..Megatrends - 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M].New York:Warner Books Inc.,1982.

[2]Toffler,A..Future Shock[M].New York:Bantam Books Inc.,1971.

[3]Feather,J..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A study of continuity and change[M].London:Library Association,1998.11.

[4]Klapp,O..Overload and Boredom:Essays on Quality of Life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M].Westport,Conn.:Greewood Press,1986.106.

[5]姚远,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报告 [EB/OL]. www. chjjh. com/UploadFile/200726204318838.pdf.

[6]Wurman,R.Information anxiety[M].New York:Doubleday,1989.

Study on Role of Journal Editors under Information Overload

TIAN Li-hua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Information anxiety caused by information overload has been a modern mental illness.The phenomenon of information anxiety of journal editors is widespread.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not only has analyzed and summed up the causes and performance of information anxiety of journal editors,but also regarded i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hat recognition of the role of changes in the treatment journal editorial information anxiety.

information overload;information anxiety;journal editors;occupational role

G213

A

2095-0292(2011)05-0117-03

2011-05-30

田丽华,佳木斯大学学报管理部副编审。

[责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信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订阅信息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展会信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