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合力的协调发展

2011-08-15赵文春叶安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家长大学生学校

赵文春,刘 薇,叶安发

(大连交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论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合力的协调发展

赵文春,刘 薇,叶安发

(大连交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各种教育之间相互配合、取其合力的结果。在各种教育中,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与大学生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二者的配合程度、合力大小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间主要问题的剖析,澄清二者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二者合力协调发展的对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大学生;家校教育;协调发展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家校教育是一体。有人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比作一只鸟,学校教育是身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对翅膀,显然身体和翅膀缺了谁,鸟儿都飞不起来,故“一体”就意味着二者既分工又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一)家庭教育是基础

个体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家庭教育是这个教育体系的源头,因而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家庭教育不仅是个体最早接触的教育,同时又是接触时间最长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也曾说到:“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深刻指出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家庭教育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学校教育是核心

学校教育是以集体为单位的普众教育,具有职能的专门性、形态的稳定性、组织的严密性、职员的专业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以及作用的全面性等特点,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集体观念和是非观念及社交能力,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一生所受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主导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处于核心地位。

(三)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和引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1.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特别是孩子成长的环境规律,学校教育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起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主导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要想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就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协同作战,因此,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取得家庭教育的鼎力相助,有责任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从而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时说:“学校教育应当领导家庭教育,但决不能少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这是学校教育的最有益的补充。”家庭教育是贯彻子女一生的教育,因此尽管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仍然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教育,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就能增强学校教育效果;反之,则会起阻碍、干扰、削弱或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亦即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制约有正负之分。我们还应注意到,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后面我们将结合问题具体分析。

二、当代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合力发展中的问题及剖析

(一)高校教育被家庭赋予“完全”教育使命

家长是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者、组织者、实施者,如果他们对其都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而对于高校教育就更谈不上什么补充与延伸了。很多人把家庭教育仅仅理解为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所需施加的教育,与学校的沟通和配合也以此为界,因此,就出现了一部分家长在孩子进人大学之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似乎自己一下子从巨大的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不愿意再背上沉重的教育包袱,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算成人了,把进入大学看成了完全的“质变”,以为孩子上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自己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从此便可高枕无忧,放心地将孩子完全交给学校,于是乎高校就被赋予了“完全”教育使命。

(二)家庭教育没有得到高校“充分”重视

在高校,家庭教育被置之度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与家庭、社会联系较少,实行封闭式办学、封闭式管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伴随着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改革,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才有所加强。然而,就目前而言,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保守、狭隘的思维模式,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有些高校虽然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在思想意识上有所重视,但在实践上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如没有建立相应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导致具体操作落实上的不利。

另外,目前我国大学生家长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一部分大学生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仍然采用简单粗暴等陈旧落后的方式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不懂得更不可能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同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引导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高校教育往往忽视了对这部分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职责。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沟通不够及时、顺畅

教育的合力只有在二者接触的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只有在二者及时、顺畅的沟通中才能产生最大值。

首先,高校与家长间的沟通不够顺畅。地域上的空间之隔使得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地域上的空间之隔使得家长到学校看望子女的机会减少,时间也相对较短,即便去学校,有些家长因为不知道孩子所在院(系)领导、老师的通讯方式,无法联系,有些即使知道,觉得没什么可谈的也很少主动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全国各地招生,学校所在地的本地生源不多,致使直接沿用中小学阶段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在高校行不通,与家长联系的有效机构又尚未建立,还不能提供方便家长来访进行交流的平台。因此,家庭与高校间的新型联系途径、有效方式方法亟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其次,高校与家长间的沟通不够及时。目前,大多数情况下,高校都是在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之后,如多科考试不及格、严重违反校规校纪、拿不到学位证甚至不能如期毕业,或出现身心疾病、恶性突发事件等,才由辅导员被迫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寻求协助解决的办法或是无奈的告知。尤为严重的是学生因上述原因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甚至失去生命的情况,家长在事发后才得知除了感到突然和意外之外,面对学校对学生做出的学籍处理或纪律处分决定,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学校的怨恨不言而喻,从而导致纠纷的出现,有时甚至“对簿公堂”,给高校、学生本人乃至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

三、促进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合力协调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打破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封闭、相互割裂的局面,搭建起高校与家庭间及时、顺畅的沟通桥梁势在必行。

(一)转变思想,更新家校教育观念

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高校教育无法独自支撑起教育的大厦,应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优势。家长们更熟悉自己子女的个性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便于通过日常生活及情感纽带对学生施加正面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他们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坚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充高校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精神人格培养等方面的缺陷。

其次,要纠正当前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间一些错位的观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二者在具体内容、职能上,却有着不同的侧重: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主,家庭教育以德育为主,二者不能舍本逐末,甚至相互取代对方的职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各自的主要职能。

(二)加强联系,构建家校间新型沟通桥梁

高校教育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自身的优势,应承担起搭建沟通平台的责任,分层次、定计划主动开展沟通;如前所述,家庭教育也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应主动、定期与学校相关老师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做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以下主要谈谈沟通的内容与沟通的方式。

1.沟通内容。首先通过高校领导、老师向学生家庭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便于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的现实表现。专业教学计划包括向家长介绍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师资队伍状况、课程安排、教学进度、考核办法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方向等情况。大学生现实表现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凡涉及到学生奖惩,都应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让学校与家庭共同感受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带来的喜悦,共同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共同帮助他们成长进步。其次,高校要利用收集信息和资料方便的优势,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引导大学生家长尽快放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法,使其配合高校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把大学生培养成才的共同教育目的。

2.沟通方式。首先,信息化时代联系方式呈现多样化,给我们的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近几年手机、网络迅速普及,电话、短信、e-mail、QQ、MSN等具有应用广泛、操作方便、传输快捷、安全可靠、不受时空限制等诸多优点,可以帮助家校相互间及时传递信息,效果相当明显。其次,书信作为一种传统的沟通方式,由于它交流的目的比较明确、有针对性,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委婉含蓄、有很强的感染力,易于打动人心,而且方便留存反馈,依然是一种较好的联系方式,值得继续保留。最后,这里特别要提到一种方式——家访,这种在中小学常见的家校沟通方式,以往在高校与家庭之间不常用,甚至于近几年我们辽宁省高校广泛开展家访时,经常看到受访家长或路人惊讶的目光——大学还家访啊?是的,在继承中创新,家访作为一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具有针对性强、沟通直接深入、效果显著等特点,值得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加以利用。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余亚萍.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王晓花.高校班主任家访工作探讨[J].南宁: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8,(5).

[责任编辑:何 岩]

G459

B

1671-6531(2011)11-0016-02

赵文春,男,黑龙江宾县人,大连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硕士。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利用家访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L09BDJ026)

猜你喜欢

家长大学生学校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