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11-08-15张秀春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

张秀春

(大连外国语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116044)

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张秀春

(大连外国语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116044)

本文借鉴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成果,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人格特质、自尊、归因方式、自我价值、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三个策略:加强和完善社会资助体系;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个性品质;教育和引导贫困生关爱他人,回馈社会。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策略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了主体的整体社会功能和适应状态[1]。

目前,对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和成果多是从心理学学科的角度,利用心理测量手段了解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相关因素。但是,系统地对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旨在借助于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成果,来探讨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寻求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和措施,促进高校的校园和谐。

一、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实施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社会、学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之大,资助体系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社会的经济支持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各种压力。这使很多人感觉到“贫困生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但是,随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设,在贫困生身上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研究表明,受助后高校贫困生表现出几种典型的心态:即自尊与自卑并存,焦虑与抑郁并存,依赖心理与自强、自立并存,自我封闭与软性自卫并存。[2]这说明部分贫困生受助后,始终生活在期望和压力之中,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另有很多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远远低于非贫困生,而负性情感得分却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这种差异表现得更明显。[3]也就是说,目前的贫困次助体系虽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生活拮据状况,但是对于他们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也许与人们对于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种种相关因素的了解有失偏颇或不够全面有关。这一现象确实应该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高校贫困生的现象与问题,并进行深入地研究。

二、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经济状况。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一些研究者认为,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另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但是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经济状况确实是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被资助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大多数还是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上,基本的需要尚不能完全满足,因此,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偏低。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作为个体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可以帮助个体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对维持个体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越多,相应的积极情绪也越多,其总体幸福感水平也较高。[4]其中,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的支持关系是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和室友关系(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等人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无论是正性还是负性生活事件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较大的影响。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但有研究发现,有些无关紧要的事件也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5]尤其对贫困生而言。其实,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生活事件不在于其重不重要,而在于其能否被个体所认同和接受,有些事情即使看起来不起眼,但如不能被个体接受,也会导致心理失衡,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二)主观因素

1.人格特质。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相对稳定。因此,它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目前,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较常用的是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大五”人格问卷。研究表明,同是贫困生,但是不同的人格特质,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不一致。个性外向的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而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的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较低。[6]

2.自尊。有研究表明,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自尊的个体一般能更多地自我接纳、自我相信、自我满意,积极的情绪体验要多一些,因而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较高。[7]自尊又分为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个体自尊强调的是自我的个性方面,而集体自尊强调的则是集体的价值感、尊重感和良好感。集体自尊更能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3.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后果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是外因(如环境、任务难易);二是内因(如个体能力、努力)。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影响。内控者、介于两者之间者幸福感指数均较高;外控者幸福感水平较低。

4.自我价值。自我价值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高自我价值感的贫困大学生往往对生活充满信心,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自己的情绪,因而会增强他们的幸福感。而低自我价值感的贫困大学生往往在遇到失败或挫折时便开始怀疑自己,贬低自己,甚至放弃努力,因而产生很强的负性情绪体验,其幸福感水平较低。

5.人际交往能力。有研究表明,贫困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智慧与人格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很多贫困生来说,由于长期经济生活拮据造成的心理影响,常常在性格上表现为固执、偏执、消沉、不善言辞、回避、情绪波动等特点。这使他们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信息很难被他人有效领会与反馈,或错误地领会别人的意图,造成与他人沟通的障碍,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幸福体验。

三、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

(一)加强和完善社会资助体系是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的起点

对于贫困生群体来说,加强和完善社会资助体系,改善生活条件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近年来,国家和社会投入到改善贫困大学生生活条件方面的资金确实量大面广,带给了他们经济、心理上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提高贫困生的生活质量仅从物质支持角度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会引起贫困生负性情感体验的问题。这就对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有研究表明,在给予物质支持的同时赋予以人性化关爱、精神上的指导将会大大提高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

1.强化精神支持,营造关爱氛围。一要引导贫困生群体强化自主、自强意识。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引导贫困生群体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面对挫折,正确客观地处理当前困难和一生发展的关系,塑造他们的坚强性格,激活他们的自信心和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克服自卑、妥协和依赖心理。

二要激励贫困生群体的成才意识。要着力营造一种“贫困不是大学生过错”、“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舆论环境。学校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在逆境、困境中成才的典型,特别是宣传他们身边的典型,使他们感到榜样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从而自觉地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

三要让贫困学生感受到被关爱、关心和关注。通过各级党团组织、工会、学生会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爱心活动、帮困助学活动,使贫困生切身体会到社会的关怀、老师和同学无私的爱,从而以乐观、热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2.柔化资助措施,关注特困群体。一是在提供物质经济帮助的同时,要给予思想、心理上的关怀和指导。随时关注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与心理状况,了解是否存在困难或压力。如果能及时跟进解决问题,将是做好他们思想工作的最佳契机,也能赋予资助政策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是要特别关注特困生的生活与精神状况。对于很多特困生来说,家庭所能给予的资助几乎是零。这部分学生中有孤儿、有来自单亲多子女家庭的、有来自边远农村多子女家庭的,生活的压力已经实实在在地对他们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哪还有幸福体验可言。一些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的特困生,是最容易出现突发问题的群体。因此,他们需要额外的经济支持和心理关注。

(二)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个性品质是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的重要内涵

主观幸福感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这意味着,每个人的幸福体验都是独特的。因此,要想提升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一定要以他们自身个性的完善为最根本。

1.培养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情绪是人们看待和处理事务的一个放大镜。好的情绪总是作为一面积极的暖色镜来加工所面对的事物,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耐性和持久性,而更倾向于使事物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相比较而言,消极的情绪给我们的眼睛带上了一副灰色的令人沮丧的镜片,使我们的心态变得更为急躁、挑剔、不耐烦,往往使事物潦草结束,不能取得较好的成功体验,从而形成一种不良的循环圈。高校贫困生由于长期处于经济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之下,比普通学生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要指导他们经常去听、看、经历一些能够激起积极情绪体验的美好事物,具体的做法如,经常感受一下大自然;经常锻炼身体;经常去听、看一些笑话与趣事;多微笑;多和有趣的、快乐的人接触;多看自己的成就与优点;感激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等等。

2.形成贫困生积极的思维方式。一是要教会贫困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花一些时间想象会令自己快乐的事件,或者每天提醒自己要积极地看待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学会对自己说:“如果我换个角度思考会如何?”只要长期坚持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成为思维的第一方式。

二是要引导他们正确、合理地归因。使他们认识到决定一件事情成败的原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面对失败少自责,多去分析一下实际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并看是否有其他的改进方法;面对成功要多看到自己在其中的贡献。

三是要让他们保持现实感与乐观性之间的平衡。高校贫困生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出来的,曾经是他们生活环境中的佼佼者,这样的经历使他们的个性特征比同年龄的学生复杂得多,也更容易产生“乐观偏差”[8],容易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因此,入学后会有很多的不适应问题。或者正相反,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囿于困难重重的现实,看不到前途的光明而悲观失望。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我们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9]所以,要使贫困生的现实与乐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3.提高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研究发现,只有拥有良好人际支持系统的个体才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与较低的消极情感。而人际支持系统的基础是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但是,很多贫困生由于多种原因人际交往能力并不强,因此,要通过各种团体活动、个体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解决他们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教授他们与人相处的经验与技巧等,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他们的人际支持系统,建立与家人、朋友、同学等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缓解生活压力、心理压力,提升主观幸福感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育和引导他们关爱他人、回馈社会是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的终点

自我价值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和预测因素,自我价值感越高其幸福指数越高。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呢?那就是让他们成为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特别是要让贫困生明白,自己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要尽自己的能力主动去理解别人、帮助别人,这样在互助的过程中去体会自身的价值。要照顾与关心别人,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爱,感激和赞美别人,使别人快乐,参与助人活动等等,这不仅使他们生活有色、身上有情,更是提升他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13.

[2]秦高亭.高校贫困生受助后的负性情感分析及对策[D].河南: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2-13.

[3]浦玲.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及实践思考[D].广东: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2-25.

[4]陆晓莉.高职高专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3):126-129.

[5]周娇.医学院贫困生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2):160-162.

[6]邓太萍.独立学院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9,(8):93-96.

[7]谭雪睛,贾莹莹.高师贫困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2):64-67.

[8]Sandra s.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imism:Meaning,knowledge,and warm fuzzin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50-263.

[9]Garber J.Optimism:Definitionsand origins.In:The science of optimism and hope:Research essays in honor of Martin E.P Seligman.Philadelphia:Templeson Foundation Press,2000,(5):299-314.

[责任编辑:贺春健]

G444

B

1671-6531(2011)11-0009-03

张秀春,女,辽宁岫岩人,大连外国语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贫困生主观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幸福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