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之研究

2011-08-15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社区融合体育

王 祥

(常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02)

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之研究

王 祥

(常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02)

在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的基础上,阐述了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社区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社区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

0 前言

社区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社区体育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途径,是进一步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关键。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教育缺乏,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教育脱节,严重影响并制约社区体育教育发展,不利于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教育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和社区体育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因此,针对我国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研究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全民健身水平有着积极的、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1 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1 社区体育教育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1.1.1 弥补学校体育教育不足,促进其健康发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了科学定位:学生健康不仅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追求的目标,而且是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存在的根本理由[1]。然而,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仍然是围着考试转,导致学校体育教育偏离健康目标,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不关心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不关心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忽视了和谐教育;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影响了终身体育目标教育。

社区体育活动是在一定运动负荷下,从涵养道德、运动意识、调整呼吸等方面来阐述运动本质,是对人类体育本质精神——游戏的最大限度的回归。社区体育教育的精神理念是以人为本,突出表现了内外合一的身心健康思想,更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2],弥补了健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以及和谐教育的不足,有利于终身体育目标的建立。

由此可见,社区体育教育可以弥补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并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1.1.2 为学校体育教育转型提供重要依据

学校了解社会更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将学校体育教育融入社区体育教育,有利于学校认清自身发展不足,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成功转型提供依据[3]。社区体育教育是学生未来体育生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它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无疑给学校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使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社会化进程中适时地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通过社区体育教育这座桥梁,充分了解受社会群体喜爱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并且能将这些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融入课堂,及时更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为学校体育教育的转型提供重要依据。

1.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保证学校体育教育的延续性

社区体育教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灵活性强等特点。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教育进行资源整合,一方面,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学校体育教育活动,活动建立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愿的基础上,学生将会在社区体育教育模式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及良好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时间非常有限,走入社会是必然结果,尽早接触社区体育教育必将对运动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保证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性。

1.2 学校体育教育是解决社区体育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

从当前我国客观情况来看,社区体育教育政策应是处于导向阶段,社区体育教育应作为一项权利进行普及,但是由于政府客观政策不够完善,社区体育教育不能作为福利无条件提供服务,导致了社区体育教育资源不足,成为社区体育教育难以有效发展的主要障碍[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目前我国社区内人均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仅为0.005 m2,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6 m2/人的标准,更低于日本和欧美国家的19 m2/人的标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导致健身活动场所配置与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存在极大的反差[4]。

1.2.2 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社区体育教育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指导机制,专业的指导人才十分缺乏,专业素质、学历结构、年龄、综合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截止2000年,平均7 632人才有1名体育指导员。体育指导员中,体育专业占9.24%,高中和高中以下文凭占62.1%;50岁以上占45.5%,30岁以下占15.27%[5]。常州拥有一定数量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他们只为社区体育代表队服务,各社区居民同样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2 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2.1 社区体育教育的特征与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属性的高度一致性

社区体育教育具有自由性、娱乐性、趣味性、运动性等特点,其实质是能在自由时间自愿进行身体活动,所表现的舒适逍遥的人生境界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其特征是促进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其教育属性是健康教育。

社区体育教育特征是促进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属性是健康教育。社区体育教育特征和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属性出现了高度一致。因此,两者的融合具有可行性。

2.2 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原本就是一个整体

人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不同类型的体育教育活动,婴幼儿时期,父母对其爬、坐、翻滚、站、跳、行走和跑等各种能力进行诱导锻炼。少年儿童时期,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掷沙包、跳绳、踢毽子、跳房子、跳皮筋、跳脚会、弹弹子、滚铁环、打陀螺等身体活动,其实质都属于社区体育教育范畴。这种社区体育活动不仅给他们带来快乐,提高其健康水平以及基本生活能力,而且为学校体育教育打下基础。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各个不同时期,学生增加了知识和能力,拓宽了视野,为走出校门再次走入社会进行社区体育活动提升了能力。简单地说,社区体育活动贯穿人的一生,为学校体育教育打下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是社区体育教育的一个阶段,为社区体育教育提升了能力。因此,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原本就是一个整体。

3 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3.1 目标对立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仍是以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为评价标准,目标是提高运动技能。社区体育教育是通过运动来愉悦身心[2],目标是身心健康。现行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与社区体育教育目的对立,两者间目的没有交集,难以相容与互助。

3.2 管理体制缺陷

目前我国社区与各地高校归属不同的管理体系,无法统一管理与协助。从管理体制上看,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没有任何交集,也无法实现沟通与协助,难以使得两者的资源得到高效的共享与利用。现有管理体制使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困难重重。

3.3 缺乏立法和政策文件,学校无权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育

社区体育教育突出的是为居民服务,以居民快乐和健康为目的。学校体育教育突出的是提高运动技能,以学生体育技能水平提高为目的。对学校来说,在国家没有立法和政策文件的前提下,学校体育教育难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育。而这一点与社区体育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欧洲多数国家体育政策偏向社区体育教育,取消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改为俱乐部活动形式,实施了社区体育教育。我国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缺乏立法和政策支持。

3.4 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对社区体育教育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

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大多接受过正规的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是强调技术动作正确性、准确性、实用性以及可视性,运动成绩是评定体育水平的唯一标准。而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不同,它不强调运动技术和成绩,强调的是运动时的情感体验,目的是全身心的放松,以健康为目标。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认为社区体育教育是体育走向衰退的产物,更不要说要接受、传授甚至参与社区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对社区体育教育的认识态度直接阻碍了两者融合的建设与发展。

3.5 缺乏社区体育教育组织机构

社区大学在社区仅仅是虚拟的组织机构,无法与学校体育教育组织沟通联系,也得不到学校体育教育组织的认可,优势资源无法组合,难以实现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发展。

4 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的途径

4.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成立相关的社区体育教育职能部门,为两者融合消除管理体制障碍。负责两者之间共同的立法、管理、指导及监督工作,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络,优化整合资源,开辟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的通道,达到融合、双赢、互利、共同推进,真正推动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教育健康、稳固、协调地发展。

4.2 建立相关的政策文件,激发学校体育教育向社区体育教育转变的动力

基于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本质目标的一致,应制订相关政策,建立社区体育教育导向机制,使学校体育教育向社区体育教育过渡,社区体育教育向学校体育教育渗透,使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接受社区体育教育工作,激发其为社区体育教育服务的动力。

4.3 加大宣传力度

构建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的根本宗旨是“学校体育教育休闲化,社区体育教育学校化”,这是惠及全民、利及长远、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有赖于民众、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及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有意参与接受社区体育教育的学生以及需要到学校接受学习的居民毫不知情,极大浪费了宝贵时间和精力。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全体成员了解其意义、管理模式、组织形式、参与方法等,以达到“学校体育教育休闲化,社区体育教育学校化”的目的。

5 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的方法

5.1 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的有机融合

社区体育教育是全身心的放松方式,是提高生活乐趣和品质的途径。社区体育教育需要相关体育知识和能力来支持,以避免社区体育活动给人们带来身心上的伤害。因此,通过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向社区体育教育理念转变,接纳并采用提高生活乐趣和品质的方法,实现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

5.2 内容和项目的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载体,教学内容与社区体育教育项目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向社区体育教育过渡,社区体育教育向学校体育教育渗透。社区体育项目演变为学校教学内容,一方面推进了教学内容的优化,另一方面推进了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进程,实现了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

5.3 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

“俱乐部”授课模式是目前许多国家积极推广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是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有机融合的极佳方法和手段。它可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增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达到最大限度愉悦身心的目的,满足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活动需求。它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优化和利用体育资源,而且打破班级、年级、时间、地点、学校和学籍等界限,从而实现学生与居民共同参加同一俱乐部教学的事实。居民进入学校重新接受学校体育教育,再次感受教育大环境,有目的地提高健身知识和能力,促进健身活动的开展。学生接触社区体育,了解社区体育现状,亲身体验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这种组织形式,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社区体育设施进行健身活动,提高健身活动实践能力,促进健身活动的开展。根据个体情况和需求分为基础级、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不同组别,各自制订目标并分别进行教学活动,从而真正实现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5.4 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社区体育教育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者对社区体育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产生了误解,说明他们缺乏社区体育教育相关知识和能力。如果对他们进行定向定期培训,提高对社区体育教育的认识,增长社区体育教育知识和能力,调动为社区体育教育服务的积极性,无疑他们将成为社区体育教育优秀的指导人才。形成学校体育教育人才直接参与社区体育教育的指导、管理、决策以及社区体育教育活动的良好局面,推进了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进程。

6 结语

社区体育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途径,是进一步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关键。学校体育是培养和提高健身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体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目的。因此,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利及长远、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它能够推动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更能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85.

[2]黎明华,欧阳江.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价值[J].体育与科学,2010(4):65-67.

[3]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的构建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4):94-96.

[4]李刚.关于社区体育运动场地现状的说明及建设的提案[EB/OL].[2010 -11 -11].http://www.sdpc.gov.cn.

[5]倪同云.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研究工作[J].中国体育科技,2002(1):58-61.

A Study of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and College Sports Education

WANG Xiang

(Physical Education Section,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2)

Through literature study,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feasibility and problems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and college sports education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as well,which aims at providing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education integration.

community sports education;college sports education

G811.119

B

1671-0436(2011)03/04-0085-04

2011-04-26

常州市社区大学社区教育专项科研课题(11SJY019)

王祥(1964— ),男,副教授。

责任编辑:唐海燕

猜你喜欢

社区融合体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社区大作战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融合》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