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交通现状及管理对策

2011-08-15丁良平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校园内交通管理大学校园

丁良平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大学校园交通现状及管理对策

丁良平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针对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现状,阐述了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的重要意义,并对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提出大学校园的交通安全问题必须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要立足现状,制订科学、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确保大学校园的交通安全。

校内交通;静态管理;动态管理;管理对策

为保证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任务顺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针。优先发展、改革创新,同样适用于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管理部门要以“关注交通、珍爱生命”为主题,深入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师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因此,在校内如何自觉克服交通陋习,自觉遵守交通安全规定,不断提高交通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是一个亟待解决、刻不容缓的问题。

1 校内交通安全的重要意义

大学校园既传承着社会文明,也播种着美好希望。据在常某高校登记发放教职员工私家车出入证统计情况显示:1995—2005年共计发放117张,2006—2008年共计发放 229张,2009—2010年底共发放407张。统计显示,后5年的数量为前10年的5.4倍。如今,家长开车送学和学生开车上学已不是新闻,原本治学、研究的清净之地,交通事故频发,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10年10月16日,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园内的一死一伤惨烈车祸,随着一句“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在一些网站调查中,这一选项成为网民首选,攻讦与谩骂充斥网络,再次给不容乐观的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现状敲响了警钟。如何保证校园内道路交通安全,如何对校园内交通进行有效管理,已引起学校管理者的关注、担心和重视,要避免大学校园成为交通事故的高发区已刻不容缓。

2 校园交通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校园内车辆剧增

以常州某大学为例,2011年3月28日校园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调查数据如下:(1)进出校区2个大门的机动车为3 889车次。(2)进出行人为58 356人次。(3)非机动车进出为6 873人次。可见,校内交通压力之大。校园占地面积比一般企事业单位大,人员出行不得不依赖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城市私家车高增长速度和大学校园交通普遍资源不足的矛盾,给学校交通管理部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2 校园交通安全事故多发时段

由于大学校园生活、居住相对集中,开饭和下课时间相对一致,教职工和学生在校内周期性上下班、课间转教室等人流相对集中,因此在校园内会出现人流和车流高峰期,此时对那些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和机动车、非机动车驾驶技术欠佳的人员来说,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由于机动车在高校中出现时间不长,校园内道路一般没有划分社会车辆、行人分道线,上课高峰时段发生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抢道的情况十分普遍,交通秩序处于无序状态。

2.3 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是交通违法肇事主体

由于校园交通道路比较平坦、校园环境优美,不少社会车辆把校园道路作为穿越区域,抄近路走捷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大都抱有侥幸心理,因为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是交警部门在交通管理上的空白,学校保卫部门很难管理,只要不出交通事故,就我行我素;甚至有人会把机动车开进校园,作为练车、无证驾驶、出风头、飚车等场所,却得不到交通管理部门及时有效地纠正和处理,这些危险驾驶行为极易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这也是学校保卫部门对校园内交通管理的薄弱环节。“李刚门”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校园内交通违法案件,由此引起人们对校园内行车安全的思考。由于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职工甚至是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校园内私家车的剧增给校园内道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交通事故发人深思,校园内道路交通安全倍受关注。

2.4 校园交通违法行为是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盲区

我国现行交通法规对高校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管理职权、行驶速度、处罚细则均无明文规定,履行日常校园交通管理的只有高校《校内机动车辆管理规定》。若发生校园交通违法事故案件,仅适用《交通法》第119条第二款处理。但该条款涉及对高校内交通事故由谁处理,而对高校内行驶的路标、速度、违章、违法等没有作出硬性规定。校园道路是否属于法律意义上的“道路”,对此现仍存在争议。如果仅按照“非道路”进行管理,不免陷入管理盲区。作为高校校内道路交通,有其自身特点,不可能完全照搬交通法规所有条款,否则高校保卫部门难以依法约束进出校门车辆,对校内交通违法行为无法约束、无法进行任何惩罚性处理,对正在违法车辆驾驶人有无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都无权过问。

2.5 大学校园内现行交通管理动态和静态机制落后

校内道路和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在建校规划中普遍未预料到当前社会机动车辆激增,给校内交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停车场地严重的不足,狭窄道路上再停放着一排机动车,在3个高峰时段机动车辆混杂在人流中,显得拥挤不堪,学校有限的交通静态资源必须尽快改变。通常保卫部门用动态交通管理办法,要求聘请的保安维护好日常校内交通秩序,但对种种交通违法行为因无权管而干着急。另外,保卫部门为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因地制宜,采取了设置限速、慢行、危险、禁止、提示等交通标志,在主干道划定道路标志线、车位线,在人流集中的宿舍区设置路障以防机动车进入,在高峰时段利用小红帽——学生交通义务服务队,提醒过往车辆及行人,按右行原则、减速慢行等措施。但收效甚微。

3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

分析近年来大学校园内交通情况,其管理难的主要原因如下:

3.1 高校校园规模扩大,校内违章现象普遍

随着高校扩招、合并及新校区的建设,校园面积不断扩大,很多高校甚至拥有几个校区,校区之间相距较远,教学区与生活区分开,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学生分散住宿与上课学习地点相距甚远。校内人车混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交通方式直接影响道路安全。紧张的教学工作和校园学习,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尤其是车辆驾驶员行车时会产生精神不集中,甚至打瞌睡现象,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

3.2 师生员工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高校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许多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和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部分学生喜欢一边走一边嬉笑打闹,边走边听音乐、玩手机等,少数学生在校园里骑飞车、不打手势截头猛拐、极限轮滑等,雨雪天气尤其如此。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忽视校内交通安全标志,对设置交通安全标志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尤其是校园内道口无交通信号。有的学生过分自信,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道路,极易与正在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这些都是发生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3.3 校园管理被动,安全教育不够

不能经常广泛地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专题活动,没有真正把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校园内违反交通法规现象十分普遍,整体交通法规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不高,道路通行秩序差。大多数是违章通行、停靠、无证驾驶。校园内交通秩序混乱是影响通行效率,造成交通拥堵,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安全教育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地方各级部门大力号召的一项工作,但是事实上校园交通安全教育仍然是缺失的。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情况较好,因为青少年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思想上都属于成长期,学校比较重视防护,对他们进行多种多样的安全教育。而青少年的道德水平他律性强,比较容易接受教育,所以比较遵守安全规则,人为性的事故不常见。但是进入高校后,相关部门放松了警惕,太过于信任学生的安全意识,认为知识水平高其素质自然也高,淡化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因此校园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也是安全教育长期缺乏的必然结果。

上述大学校园交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极其容易诱发交通事故,给学校交通安全工作带来新的压力。

4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针对校园交通状况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从短期效果来看,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及推广来提高校园交通规划,促进交通技术的发展,缓解校内交通矛盾;从长远看,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符合高校交通特点的交通规划与管理体系,加强对大学校园交通安全整治工作的思路和难点的研究,保证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一致,创造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解决高校交通管理难的问题。

4.1 进一步健全学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制度

由于校内交通事故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学校安全无小事”,各院校对此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具体如下:

(1)以城市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为平台,号召广大师生积极配合交警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五进”活动,以争创“平安校园”为载体,文明行车、乘车、停车、行走,倡导低碳、文明出行。

(2)认真做好校内交通事故预防,查找薄弱环节,在源头上预防校内交通事故的发生,有效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维护校园稳定。

(3)针对校内交通安全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管理部门要善于分析、研究与总结,细化校内交通管理规定,适时完善交通事故应急预案,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4)制订对聘请保安进行管理指导与业务培训计划,督促值勤保安加强对路面的巡查,特别是重点区域的安全巡查,发现危险驾驶情况要及时劝阻。

(5)把师生的交通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设有1名主要领导亲自抓,切实加强领导,经常认真分析本地大学生的交通安全现状、隐患和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防患未然。

4.2 加强设施建设,实现本质安全

学校要加大投入,完善道路安全设施,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各类道路行车标线,提高校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布局水平。

(1)高校要在校门口和校区主要干道上设置减速和限速标志,在转弯道口和事故易发地点设置警示标志。如,安装太阳能警示闪灯,提醒机动车减速慢行标志牌,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增设夜间道路照明,增加水泥路坪防滑措施。

(2)利用减速带最大限度地降低车速,使校内车辆及外来车辆处处都能受到提醒减速慢行。

(3)针对校园内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划出专门的停车位、分道线、斑马线,使校园内车辆与行人更加和谐,道路更加畅通,使车辆停放秩序井然。

(4)做好对校内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

(5)挖掘潜力,增加校内机动车停车位。

(6)利用现代交通视频监控的智能设备,应用网络技术进行视频采集、影像处理,实现远程监控,条件成熟的可以与110联网,为大学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

4.3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对交通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积极发挥安全保卫部门、学生会、团委及学生社团的作用,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完善的交通安全信息通报制度。积极与交警部门联系,定期将辖区交通安全情况向师生进行通报,对涉及师生事故的要及时通报,落实防范措施,建立健全校内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学校师生的交通法规意识及安全意识。

(2)加强安全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学校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制度。围绕“关注交通、珍爱生命”主题,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栏,利用校园广播和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宣传交通法规、摒弃交通陋习的良好氛围。

(3)开展“手拉手”活动,与交通事故的经历者或受害者家属现身说法,进行“实话实说”式的宣传教育,用最直接、最真实的事例,感染、教育广大师生。同时,建议学校安排一定课时的交通安全讲座,聘请交巡警同志为校内辅导员,并会同交警同志一起宣讲交通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提高师生知法、守法的意识。

(4)要动员、教育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自觉性,以帮助、教育和提醒学生为已任,加强与交警部门的协调联动,完善对学生的教育、宣传等源头管理机制。有专家指出,一定要强化校内外交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70%-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4.4 通过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和立法机关对大学校园交通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与立法工作

要以人为本,以高校交通特定区域规律、特点进行立法论证,对高校的交通管理进行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并制订相应条款或法规,通过法律途径实现依法管理,实现大学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在建立校内交通管理法律规定时,应注重以下方面:

(1)进入校园的机动车限定的车速要有统一标准。因为交通事故的重大教训大多是违反规定超速引起,所以机动车在校内行驶必须在限速上提供法律依据。

(2)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要明确。对校内机动车对非机动车或行人出现的交通事故由机动车驾驶人负全责(除非驾驶人能证明受害人本人是故意造成的),这不仅符合社会交通管理的特点,而且也提醒了机动车在校内行驶时要主动避让行人,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对进入校内的机动车辆(除学校公车外),可参照住宅小区车辆管理模式,由政府部门核价公示后进行收费管理,规范机动车进入校园,防止外来车辆把校园当作横穿城区、避阴纳凉及免费停车的场所。为此在“李刚门”事件后,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传媒学院等高校分别出台政策,通过增加交通设施、严禁外来车辆进入、禁止危险驾车等措施,维护学校安全。但要解决好校内交通管理难的问题,还需要政府、法律界及各单位、部门和驾驶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探讨出校园交通管理的新模式。

4.5 正确处理好在校内发生的交通事故

校园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作为管理校内交通的保卫部门,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在交通管理机制没有理顺之前,接到报警电话时,应按照职能尽快赶赴事故现场,积极协助交警处理,帮助调解双方出现的矛盾纠纷,在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保证事故的快速、公正处理。

(2)保卫部门要和当事人一起及时抢救伤员,在正确有效地抢救伤员的同时,迅速拔打120急救电话。

(3)尽量保护好事故现场,因为事故现场是判定事故责任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如果事故现场被破坏,将会给事故处理和责任认定带来一定的困难,会造成有理说不清的尴尬局面。

(4)高校保卫部门在处理事故的交警未到来之前,协助当事人控制好交通肇事者,如果难于控制交通肇事者,可立即拔打110报警,并控制其车辆或记住车辆号牌,为交通事故的处理提供有力依据。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师生安全不可忽视。交通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在政府部门“限制私家车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的同时,广大师生要树立“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学会自己保护好自己,做到“严谨、自律、遵章、守纪”,铭记血的教训,让生命之树矗立挺拔。学校在校内交通设施建设中要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提高科技含量;另外作为一名大学的教职员工,也要依靠个人道德力量来推动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的和谐,真正实现现代大学安全、健康,快速发展,共同维护校园稳定和“平安校园”的推进工作。

[1]袁贵仁.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R].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

[2]孙玉.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5.

[3]李清德.建立“平安校园”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b):18-19.

[4]肖战.新世纪高校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再思考[J].咸阳师专学报,2002(5):126-127.

[5]皮祖训,刘何清,朱国梅.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评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7-29.

Current Traffic Situation and Its Management on University Campus

DING Liang-p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2)

Concer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traffic,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traffic safe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it proposes that administrative office should think highly of university traffic safety.They should establish scientific and practicable rules and regulations basing on current situation to make sure the school traffic safety.

parietal traffic;static management;dynamic management;administrative measures

G474

B

1671-0436(2011)03/04-0054-05

2011-06-08

丁良平(1972— ),男,保卫处干事。

责任编辑:张秀兰

猜你喜欢

校园内交通管理大学校园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主动交通管理在智慧高速中的应用探讨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某高中校园内颗粒物尘源调查实测与分析
对设区城市交通管理立法的思考
限行不限购应是小汽车交通管理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