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联合培养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

2011-08-15乐长高谢宗波

关键词:产学研导师研究生

乐长高, 谢宗波

(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产学研联合培养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

乐长高, 谢宗波

(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文章探讨了当前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以项目为依托、基地为平台,实行“双导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讨论了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教学和社会效益。研究发现: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能够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共同受益;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推动了学生的就业,加快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化学工程与技术;产学研;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如何走出传统的“象牙塔”人才培养方式,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服务社会的主战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是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时代特点的有效人才培养途径,将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1]。高校具有知识和人才优势,可以为企业和研究院所提供和补充人才,满足其发展需要。高校可以向企业源源不断提供高新技术,促进其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产业以资金和条件方面的优势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是作为一种把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2]。

产学研结合是工科专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工程性非常强的专业,没有足够的实践性环节的保证,学生仅局限于基本理论知识,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将满足不了社会对综合创新人才的需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建立,不但能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学院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化学工艺和应用化学两个硕士专业,走紧密型产学研结合之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学研联合办学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1 传统培养方式的不足

传统培养研究生主要由学校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论文主要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由于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和现有工程实践性教学资源不足,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任务中面临三个问题[3]。

1.1 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部分研究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和考试成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应用性研究工作很少,工程实践能力不足。本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培养,项目从生产实践中来,到生产实际中应用,既解决了研究生的实践问题,又锻炼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2 多数教师研究课题脱离了工程实践

由于大学指导教师理论研究项目多,工程项目少,而且在研究经费紧张和实验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承担的研究生培养任务,不得不为研究生制定研究课题。虽然这些研究课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但研究生在三年中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很少,工程实践能力弱,偏离社会,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课题组通过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或由企业直接支持项目的形式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也培养了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3 生源多样性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近几年,招生数量增加较快,生源来自不同层次高校和专业,呈现出多样性,其基础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生源多样性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特别是没有中试车间和工程方面的实践条件不足制约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本项目研究和实践发现,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加快了培养合格研究生的速度。

2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从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出发,以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中心,有机整合和充分利用了产学研各自具有的教育资源、工程资源,较好地协调了产业、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培养高素质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研究生培养实行1+2和2+1培养模式。专业基础课主要在学校完成,实践课程主要在企业完成。培养过程上主要体现为:校企“两个培养主体”、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实行“双导师”制度。培养模式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主体学校单一化格局,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在课程安排、培养计划、论文设计、学生就业等各个方面,企业与高校作为两个人才培养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有效整合资源,发挥产学研多方优势,真正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和模式是关键。根据学院和专业的实际,结合企业的性质和特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做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聘请企业人才兼任研究生导师,实行“双导师”制

聘请一些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关心教育工作,愿意为高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企业科技人员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弥补自身师资的不足,而且能够加强高校和企业界的联系,也能够极大开拓学生视野。每位研究生都安排两位导师指导,一个来自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一个来自企业。研究生从事的课题和论文是经过导师组选择认定、企业急需解决、企业导师能够指导的关键技术问题。近三年,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正式聘请10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他们把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直接交给研究生完成或带进学校,使研究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企业自主创新工程,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近三年,学院已经联合培养了研究生22名,目前还有12名硕士生在企业的研究生基地进行联合培养。

2.2 以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人才

以项目为载体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去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大多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合作项目较小,难以发挥群体优势和产生重大成果,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十分有限。当前,我们注重将高校学科集群和企业产业集群对接。通过这种对接,将能有效承担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或者联合申请科研任务,并以此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和载体,创造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例如,我们打破院系行政壁垒,组织精兵强将,整合师资和研究生资源,集中对接产业,已经分别和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江西广虹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思派思香料化工有限公司、中核新疆天山铀业有限公司和连云港宏业化工有限公司等共同申请承担了科技部、江西省重大高新技术、教育厅产学研等项目。

2.3 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从2007年开始,以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高新企业等有关单位,建设了一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基地”以高校名义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在高校进行,而学位论文主要是企业的科研攻关任务,研究生论文主要由企业导师指导并在“基地”完成。高校在企业高级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中遴选导师,企业导师享受高校导师同等学术待遇。研究生不仅增强了对企业的了解,而且提升了自身创新能力,研究生每人都参加校企合作项目,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人均发表论文2篇以上,被SCI或EI收录论文1篇以上,就业率100%。

2.4 评价方式

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评价的重心也由学校转移到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评价,课程设置、人才素质、论文质量、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适应企业技术应用和科研开发的需要,是否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开发。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将有所调整,对人才的考评方式将出现多样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除笔试之外,还可以有面试、实验、项目开发、模型(程序)设计、案例操作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企业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实行书面鉴定的方式,参与研究生的评价体系。

3 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效益

3.1 与企业合作共建,吸纳了社会资源,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截止目前,学院已与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江西广虹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思派思香料化工有限公司、中核新疆天山铀业有限公司和连云港宏业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就业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大量仪器设备、车间、实验场所等开展教学实训、科技开发和研究工作,大大改善了教学和科研的资源不足的状况。同时企业又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例如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免费提供吃住,还给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减轻了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压力,促进研究生安心学业和研究工作。

3.2 根据产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开发,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

科研工作以产业或企业需求为导向,指导教师面向化学、化工、制药产业发展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促进了面向企业积极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教师业务能力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提高。例如课题组与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江西广虹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申请到科技部科技人员科技入园项目2项,申请到江西省教育厅产学研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5项等,先后有5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工业产值6 000多万元。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基础研究能力,目前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基础研究项目10多项,省级项目10多项。

3.3 针对企业生产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改革

通过产学研结合,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单一教学的局面,更新了教学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实习实验内容,学院和企业实验室全部为研究生开放。例如为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利用学校和企业实验条件,新开了《合成设计与实验》、《高等有机实验》等选修课。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院实习课指导老师,具体指导研究生在企业的课程实习。

3.4 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不仅培养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加快学习与生产的结合,巩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较快地转换角色,适应工作,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生产,而且研究生通过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激发学习积极性,思维受到系统训练,知识面得到扩大,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为从事科研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基础。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大量课题和训练计划,让研究生参与解决生产实践、产品研发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5 产学研联动,推动学生就业工作

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巩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快适应工作,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生产。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服务企业,获得了企业的认同与支持,拓展了研究生就业基地建设,连续3年每年平均有5名以上的研究生到相关企业工作,而且很快就成为企业的骨干,如2009年毕业的刘某现在已担任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技术科副科长。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即达100%。

3.6 企业得到了智力支持,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企业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和技术,并且还可以获得与其它企业交流的平台,挑选优秀毕业生等。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内部员工也获得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企业利用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增加了自身的价值,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越发展,技术开发机会越多,产学研合作实体就会吸引更多的研究项目和投资,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大学、企业、当地经济共同发展。

4 结论

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是迅速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有效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4]。但是如何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作用?一定要根据企业需求和研究生培养自身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各自的优势,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才能保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

[1]吴小芬,杜朝辉.创建产学研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增刊):74-76.

[2]王东旭.研究生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44-46.

[3]吕建平,崔鹏,魏凤玉,等.产学研合作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260-261.

[4]杨铁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典型模式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55-56.

Research of Cultivat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LE Zhang-gao,XIE Zong-bo
(Faculty of Chemistry Biology and Material Science,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 in the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student cultivation.The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is developed to cultivate graduate student.The mode is designed with research projects as the backing,the experimental station as platform and the double tutors for students.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innovation of the mode is discussed.The result shows that mutual benefi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mes true.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is promoted.The general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academic level of teaches are improved.Hi-tech innovation capacity of industry is enhanced.The employment rate is raised and the training of creative talents of application type is quickened.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graduate students

G643

A

1674-3512(2011)01-0063-04

2010-12-16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赣教研字[2009]16号)。

乐长高(1967—),男,江西临川人,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产学研导师研究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导师榜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