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太和莲神庙会的起源与祭祀——江西广昌莲神庙会调研之三

2011-08-15姚澄清

关键词:广昌太和神庙

姚澄清

(广昌县文化体育电视广播局,江西广昌344900)

论太和莲神庙会的起源与祭祀
——江西广昌莲神庙会调研之三

姚澄清

(广昌县文化体育电视广播局,江西广昌344900)

广昌莲农对莲神崇拜的起源,主要有三说:一是天神救莲说,二是社公演化说,三是江南荷花生日古俗说。太和莲神的祭祀形式也可分为闰年祭、年节祭和夏祭三大类,其中夏祭又包括神殿客祭、娱神文祭、游神轮祭、庙市公祭等方面。太和莲神祭祀的特色与功能主要体现在:具有农事季节性与原始宗教的遗风;既有排他性,也有包容性;其庙会文化融娱神、娱人和莲贸活动为一体;莲神太子庙会扮演了组织角色。

广昌;太和莲神庙会;起源;祭祀

“莲花世界处处有,唯独广昌有莲神!”这是香港皇家摄影学会的学者马元浩先生,在参观江西广昌县赤水镇太和(禾)莲神太子庙会盛况时发出的肺腑之言。马先生的感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探索的新思路。

广昌为何有莲神?追根溯源,它与中国的古老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有关。而莲神崇拜是客家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中的太和莲神太子庙会活动,不仅仅是宗教现象,又和民间的神灵信仰一起,构成近现代客家文化、风俗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鉴于所受的广昌赤水镇太和莲神庙会活动精采纷呈的感染,也曾进行过一些探索,写过几篇调研材料[1]。本文即是在原来调研材料的基础上,对江西广昌莲神太子庙会文化起源、祭祀等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1 广昌莲农对莲神崇拜的起源

关于广昌莲农对莲神崇拜始于何时的问题,至今尚未发现明确的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笔者依据民间口碑资料、方志、宗谱的零星记录,以及有关学者研究文章,归纳为三说。

1.1 天神救莲说

相传,广昌赤水镇太和(禾)莲神太子庙会的创立和莲神太子庙会的形成,以及莲花生日与莲贸活动融为一体的莲神崇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它起源于白莲栽培的生产实践——救人救莲的神话传说。简而言之,即“天神救莲说”。

人类创造了社会,同时也创造出许多千奇百怪、娓娓动听的神话世界。太和莲神七太子为济危解困而救人救莲的神话传说,就是其中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力图征服社会邪恶、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荣的强烈愿望,以及客家人饱受战乱之苦,祈求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2010年6月,太和莲农在莲神太子庙右侧立了一块碑记,题为《太和莲神太子庙碑记》,对此作了简略的介绍,兹择其要如下:

太和莲神七太子之神话传说,它源于白莲生产实践活动,扎根于莲农心田之中。太和原名西溪,村民世代种莲,村与莲相依,民与莲相荣。历史相沿,成为中国白莲之乡——广昌非物质民间口头文化遗产——客家莲俗文化之奇葩。

相传,隋末唐初,有一年,正值白莲栽培季节,由于强梁为害,莲农被迫逃入山林,危在旦夕。七莲童,从天而降,除暴安良、救危护莲,赐仙药,赠莲羹、莲饼;莲农饮后顿感回肠荡气,精神振奋。七莲童龙腾虎跃,手起莲生,绿荷依依,清香溢远。当莲蓬成熟之际,七莲童却飘然而去。此时,正是农历六月廿四日,于是,西溪村民将此定为“莲花生日”,又名“莲花节”,七莲童被尊奉为“莲神七太子”;西溪村更名为太(泰)和(禾)村;六月廿六日建“莲神太子庙”。从此,太和村莲农每逢六月廿四至廿六日,即举行酬莲神、庆丰收之庙会活动,肩抬“莲神七太子”神像巡游,穿村入市,沿途游庆,鼓乐齐鸣,礼炮震天,商贾云集,观者如潮。

入夜,庙台戏楼,灯火通明,婆娑翩翩,弦歌阵阵。婆娑乐神,歌舞迎神,自古有之。然,莲果有神?莲神爱琴瑟?谁则闻之?谁则见之?质言之,太和莲农是以娱神之名,借“演古劝今”之实,使村民在娱悦中受教化,尊圣慕贤,学有榜样,以增强战胜邪恶之信心与力量,净化社会,以德治农,以莲会友,促进白莲生产可持续发展、莲贸市场之兴旺繁荣。

新编《广昌县志·文化》“民俗文化遗址”云:莲神太子庙位于赤水镇太和村,隋末唐初以来,广昌莲农举行庙会祭祀莲神之场所。据传,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廿六日为莲花生日之时,赣、闽、粤边境居民云集此处,从事莲贸活动,为莲文化的重要形式,现存太子庙,重修于明末清初[2]。

又,新编《广昌县志·生产习俗》云:“莲花生日,农历六月廿五日(笔者按:应为农历廿四至廿六日),追肥,以期丰收,吃莲羹为庆。”[2]对此,曾恒义、姚仁杰等《莲神太子庙的传说》[3]、《广昌莲神七太子的传说》[4]还有比较详尽、系统的介绍,兹不赘述。

1.2 社公演化说

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坛庙志》之《社约》云:“广昌里社坛24所,各乡每百户立坛一所,祀谷、土之神。岁一户轮次为会首,春秋二社预办祭场。至日祀毕行会,饮礼。先令一人读法(社约):凡我社同里之人,各遵礼法,勿恃力凌虐,违者先共罚之,然后经官;或贫无可瞻,周济其家;经年不能自给自立者,不使预会;婚姻丧葬,随力相助;如不从众及奸盗诈伪,一切为非之人,并不许入会。读毕,长幼依次就座,尽饮而退[5]。

上述所谓《社约》,当属里社迎神祭祀之乡规民约,充满民主、正义、除恶扬善、互助和谐之氛围,具有朴素的精神文明内容,符合社会进步之原则。

里社,即古代州县的基层组织,亦是古代居民聚居地——供奉土地神之坛场。凡民间私立之社,皆称里社,五户为邻,五邻为里,方六里为社,也有50户,100户之说。以县统乡,以乡统里。太和人在口语中提到自己居住的村落时,经常不说村名,只讲“社下”,亦即莲神守护之村落所在的社稷(即轮祭坛场),亦即古代祭祀社神之里社。此说源于古时封土立社,示有土尊也。人非土地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祀。稷,五谷之长,故立社祭之。因之,“社下”,乃“社稷”之俗称。

据此,有学者认为:太和莲神祭祀,源于“社稷”之祀,换言之,即“社公神”之演化。此说不无道理,莲乃水生植物,生于淤泥,属土生、土长花木之神,是农神祭祀的一部分。莲神当属农业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人格化而形成之里社神灵。但太和莲神社祭是夏季,不在春秋。“社公”如何演化为夏季祭祀的莲神?此说尚缺乏确切的依据。但其由土地神衍生的推论,当属合理的想像,符合逻辑的思维归宿。

1.3 江南荷花生日古俗说

持此说者认为,太和莲神太子庙会文化现象,实质上是江南古俗的遗风流俗,是丰富发展了的荷花生日。江南古俗以夏历六月廿四日为“荷花生日”,同属江南的江西广昌称“莲花生日”,祭祀开始也是夏历六月廿四日。时间相同,都属夏祭,但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故事更加娓娓动听。论者引用顾禄《清嘉庆录〈荷花荡〉》的词作,与广昌莲乡民谣加以对比,认为“荷花生日”与“莲花生日”有异曲同工之妙,孪生兄妹之美。沈朝初《忆江南》词云:

苏州好,廿四赏荷花。黄石彩桥停画鹢,水精冰窨劈西瓜,痛饮对流霞[6]。

广昌莲乡民谣云:广昌好,盛夏莲丛开。六月廿四日莲花节,莲神七子下凡来;济困赐福驱邪恶,道清民乐舒心怀。舒心怀,白莲香飘海内外。

综此,笔者以为,“社公演化说”虽然不够完整,但它提供了荷、莲人格化,社会力量化形成的总根基。“土生万物、地纳千祥”的科学箴言,激励着中华民族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的千古信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都是地球——人类的伟大母亲的伟大创造、无私滋养的杰作。“人非土地不立,非五谷不食”。“江南荷花生日说”,为“天神救莲说”增添了莲俗文化演化的经典文献参考依据。这说明:广昌赤水镇太和莲农酬莲神,庆丰收纪念莲花生日的庙会活动,不是空穴来风,其娓娓动听的七个莲神除暴安良、救人救莲的神话故事也不是某人“心血来潮”的“舌尖生莲”,而是江南“荷花生日”的丰富与发展的结晶。荷、莲一家,莲即荷,荷即莲。同时,也说明:中国民间文化是兼容并蓄,既保持传统的,也不排斥外来的新内容,只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外来的,都需要因时、因地加以适当的改造,使之适合当地民众的口味及其生存的社会、政治环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民俗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影响,而且会在较长的时期发生反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神话学派认为,一切民间文化源于神话,由于其演化、繁衍之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等才相继产生。神话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以神话为主体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部分)的集体创造,反映了他们集体心理,倘要对某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观进行阐释,就非从神话入手不可。因之,倘要对太和莲神庙会文化进行阐释,也得从神话入手,微观剖析,宏观着眼。

2 太和莲神祭祀形式及其主旋律

江西广昌县赤水镇太和莲神太子庙会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主旋律则是感恩谢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莲茂粮丰;其祭祀的最高形式俗称“庙市”,源于“社祭”。大致说来,祭祀的主要形式有三大类。

2.1 年节祭

每逢农历春节、花朝、清明、端阳、七月十五、中秋、重阳等节日,莲农便自发地前往神庙拜祭,敬祀“三牲”(鸡鸭、鱼、肉),焚香鸣爆,祈求莲神保佑。春节祭祀还有踩高翘、耀莲灯等活动。周必泰诗云:“说是元霄佳节近,华灯万点看莲孩。”(莲灯亦名莲孩)。

2.2 闰年祭

莲农认为,闰年水旱灾害多,疾病多,需要对莲神以外的诸神进行抚慰祭祀,使其在主神——莲神的协调下,共同保佑一方平安。

闰年祭,俗称“打醮”。莲神七太子属花神,也称“天神”。莲神太子庙属正一道道士从事宗教活动的坛场之一。故每逢闰年闰月,太和莲神太子庙会的首士(也称头首),都要请正一道仙位显赫的高功驻庙设坛台、“打太平醮”、通天请神赐福安民;警示急令除莲神以外其他诸神领受人间香火,享受“三牲”仙味,品尝新米、青莲的清香。道士通过诵经文,做法事,斋醮超度,敲锣打鼓,串村走户,出告示,贴玄符,显示法力,奖善惩恶,告诫孤魂鬼怪,各安其位,不得侵扰村民……如有邪恶行为,天神决不姑息。它不仅为太和村民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心灵环保”的神秘光环,而且展现了太和莲神祭祀兼容并蓄,多神信仰的风俗画图。

2.3 夏祭

太和莲神太子庙会文化活动,最热闹、最隆重的祭祀当首推六月廿四日至廿六日期间的夏季祭祀。其祭祀形式又分为神殿客祭、演戏文祭、游神轮祭、庙市公祭。

(1)神殿客祭。每年六月廿四日至廿六日,太和莲农家里亲朋云集,笑语声喧,村村堡堡,到处都是匆忙的身影,家家户户洋溢着喜庆的氛围,他们忙着淘米、磨粉浆,蒸、炒、精制各种莲瓣图案的糍巴,称莲神太子糍。据说,吃了莲神太子糍,少年添精神,老人增福寿。因此,莲农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将莲神太子糍馈赠亲友,并引领亲朋好友,三五成群,前往神庙祭祀,称神殿客祭。此时,神殿内外,烛光通明,香烟缭绕,香客们依次向莲神顶礼膜拜。男性点烛、敬香;女性跪拜叩头,手捧签筒,念念有词,或求财、求福、求缘,或求学、求禄,或“许愿”、“还愿”,然后把手中的“签筒”轻轻地向上抖动,使筒中的“竹签”不断蹦跳,选一支跳跃最突出的“竹签”取出,如是“红签”(亦称百签)则大吉大利,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许愿”者虔诚严肃,求神赐福;“还愿”者,感恩谢神,一片欢腾!

1.3 排除标准 凝血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等不能接受穿刺者。所有患者先US-FNAC,得到满意的细胞学检查结果后手术切除,均有手术病理诊断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2)娱神文祭。每年农历六月廿五日下午,庙会首士们,在神殿内点烛燃香,在神殿外燃放鞭炮,在吹吹打打的民乐声中,恭恭敬敬地从神座上把七位莲神捧下来,请到戏台前临时搭建的观礼台神座上,与莲农同乐看戏文,称娱神文祭。民乐奏《八仙》,首士唱彩祝词:

恭请莲神出天堂,来到凡界品莲香。与民同乐看戏文,感恩谢神学榜样。

一谢莲神镇邪恶;二谢莲神斩强梁;三谢莲神大恩德;四谢莲神降祯祥。

听我弟子口祝赞,保佑莲农福泽长,社会和谐民安乐,村村堡堡大吉昌!

唱彩结束后,演出开始。演出的剧目,有天官赐福、目莲救母、宝莲灯、桃园结义、刘谌哭庙,以及广昌独具特色的孟戏、赣南采茶戏等等。

(3)游神轮祭(俗称“祝神”)。农历六月廿六日清晨,各个里社的莲农们,男男女女都穿着节日盛装,高举彩旗、华盖,列队来到莲神庙附近的江家寨集合,井然有序地抬着七座莲神出行游村逛街。莲神七太子分坐七部彩轿,彩轿前面是手持华盖的仪仗队开路,两男童持香炉并排伴行,象征着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紧跟其后的是吹吹打打的民乐队伍。彩轿后面是人流旗海,浩浩荡荡,前呼后拥,鼓乐声喧,八面威风,进入里社轮祭。因每年游神祭祀只有一天,点多线长,又时值“三伏”暑期,高温炎热,人神疲惫,无法满足七个社区同时祭祀的要求。因之,首士会决定实行分年依次轮祭的机制,使每个社区均享有平等轮祭的资格。

当七莲神进入轮祭社区时,村民欢腾雀跃,喜气洋洋,鞭炮声、礼炮声震耳欲聋。当莲神由该轮祭社区七位年高德望的长者,分别依次从彩轿中捧出,迎入多姓杂居的厅堂大门口、厅堂神座时,乐队奏《八仙》,首士唱彩祝词:

莲神来到大门前,两旁石狮笑连连;石狮开口迎莲神,荣华富贵万万年。

莲神来到大厅堂,红烛高照放豪光。弟子吉言祝颂赞,丁财两旺大吉昌。

这时,供桌上摆有七个酒杯,洒满糯米酒;还有鱼、肉、鸡,所谓“三牲”献祭。而最为引人注意的是:新摘的莲花、莲蓬、瓷质模具拍印的各式莲瓣米糍点心,环绕七根用乳白米糍堆塑而成的粗壮莲藕,弯弯曲曲,盘根错节成为祭拜莲神的主题供品。是时,轮祭主持者宣布:祝神开始。于是奏乐,道士诵经文,主持者高声朗诵赞美诗。

主持者唱:莲即连,连则兴!众人和合:喜啊!

主持者唱:莲根莲叶,莲子莲孙!众人和合:喜啊!

主持者唱:少时莲子,老来藕!众人和合:喜啊!

主持者唱:下有连根藕,上有并头莲!众人和合:喜啊!

主持者唱:新接老来,老接新!众人和合:喜啊!

主持者唱:生生不息,代代兴隆!众人和合:喜啊!

主持者唱:国泰民安康,莲茂粮丰,更上一层楼!众人和合:喜啊!

随后,该社区的村民纷纷虔诚朝拜,不分姓氏,不论男女,一人一柱香,三跪九拜。此时人们超越了姓氏宗族,跨越了东西南北,共聚一个多姓厅堂,和谐共祭心灵深处的偶像——莲神七太子。

有关专家、学者,从水生植物学角度研究认为:太和莲农选用七根莲藕为主食祭祀莲神,具有象征意义,寓意深长。既象征着多姓村民和谐共济,又象征着七莲神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涤浊扬清,扶正压邪。莲藕潜入污泥深处,供应圣水,输送琼浆,为莲氏家族的继往开来,兴旺发达,奠“基石”,搭“云梯”。藕有主藕、子藕、孙藕之分,其祖孙三代,立体交叉分生莲鞭,上抽叶梗花梗,下生须根,为荷叶、莲花构建爱巢暖窝,顶诱惑,耐寂寞,甘苦同一粒,藕断丝相连。藕虽有丝,心不藏污泥,昭示着甘当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之美。笔者认为,此则当属莲神庙会“轮祭”主旋律的形象展示。

(4)庙市公祭。当游神队伍浩浩荡荡地步入白水寨(今名赤水镇)时,莲神庙会的游神祭祀活动,从轮祭高潮又推向庙市公祭高潮。

赤水不仅是古老的圩镇,而且是来自五湖四海客家人的聚居地,神灵信仰多元化,大街小巷宗祠林立,周边里社道场、佛寺随处可见,关帝庙、张王庙、滴水岩、定心寺,仙风佛影,若隐若现。既有融道佛鬼神于一炉的多神信仰体系,还有不分姓氏,不分地域全民信仰的主神——莲神七太子。当其他诸神祭祀走向衰落之际,莲神七太子的庙会文化却日益香火旺盛,深深地植根于民众的心田。

明正德建昌《知府秦夔谕民榜》(以下简称《榜》)云:“照得本府广昌,虽是偏方小邑,实为诗礼名邦。”“每岁七月二十二日称是唐忠臣张巡生日,至期本处居民装扮戏文名曰迎神赛会(俗称张王庙会),鸣锣击鼓,震动乡村。每岁赛会之前,近而抚、赣、饶、信,远而闽、浙等处军民商贾,不期会集,动至百、千人,如此半月方罢……”。《榜》文指出,由于地方官员失谨,张王庙会混乱无序,闹出乱子,为非之徒,乘机抢劫人财,杀伤人命,震动建昌知府,故出榜警示,严词晓谕为非之徒,只许原祠礼祭,不得出庙胡为。《榜》文警告:如前不悛,捉拿社首送府究治,如是县吏故违纵容,事发一并参提问罪。因之,张王庙会由盛而衰,继而绝迹。太和莲神太子庙会与张王庙会相比,规模更大,影响更广,大抵东南会社未有若此之盛,且久盛不衰,秩序井然,无非礼之举,处处文明祭,洋溢着欢乐、祥和、吉庆氛围。

当莲神七太子的游行队伍在赤水镇大街小巷穿行而过时,彩轿不离肩,莲神不出轿。虔诚的信众,则井然有序地站在供桌两旁迎候、祷告,求神赐福……在这一刻,人们心手相连,不分赵钱孙李,不拘五湖四海,来者都是莲神太子的善男信女,人们超越血缘属性,超越地域疆界,超越行业范围。你点烛,我烧香,共同期待着救民护莲的天神,走进他们的精神家园,让莲神成为他们效法尊圣慕贤的榜样。他们坚信:只要人人像莲神那样,无私奉献,见义勇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层面上,崇拜莲神的信众,似乎可以与莲神对话沟通,把酒当歌,与星空诉说,和日月商量,对准更远的坐标调整目光,使生命的境界得到提升,从而远离虚华与浮躁,让生命之旅更加顺畅通达……

新编广昌县志宗教风俗卷对其盛况有一段简洁、精采的描述:“白水镇(即今赤水镇)于六月二十六日(夏历)为莲神七太子庙会。至期,远近商旅毕至,交流物资。庙内香烟缭绕,‘三牲’酒果献祭,瞻拜者络绎不绝,神像出宫游行时,刀矛斧铖,旌旗招展,踩高翘,扮故事者和乐队列其后,沿途声乐悠扬,鞭炮声声,观者如潮,直至神像回宫为止。”[3]但神像入宫时还有个尾声:即举行简短的送神礼祭:道士诵经文,乐队奏《八仙》,首士唱诗文:广大信众喜洋洋啊,恭请莲神升庙堂。里社神游赐福泽,莲乡遍地降吉祥。弟子虔诚口祝赞,保佑莲乡永安康;他年夏季莲生日,再请莲神游凡乡!鸣爆、奏乐、礼毕。

3 太和莲神祭祀的特色与功能

广昌赤水镇太和(禾)莲神太子庙会活动,有诸多民俗文化的特色,确切地说,应是莲乡(今广昌境内)千年莲文化底蕴的特色,客家莲俗文化的特色。笔者以为下列几点值得关注。

3.1 具有农事季节性与原始宗教的遗风

有学者著文指出:“莲神太子庙会不在春,不在秋,可推知是夏季礼仪。夏祭在农村已很鲜见,这个庙会该是一块夏祭的‘活化石’”;它寄托着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的向往”[7]。笔者以为,莲神庙会文化应是农业民俗伴随中国田园农业经济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因此,它具有农业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显现出夏季隆重祭祀的特色和原始宗教的遗风。原始宗教观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祭天、祭祖。在广昌莲农心目中,莲神七太子是大难大爱,大恩大德的天神。其实,莲神乃花木之神的人格化,是古代先民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

夏季是白莲丰收、早稻收割的季节,采集新莲,精制以新米为主料的莲瓣糍粑敬奉莲神,正是庆丰收、求安康,盼富裕、作奉献、感恩谢神,人神沟通的极好时机。

此外,莲乃佛门圣花。莲即佛,佛即莲,佛与莲有难解之缘。莲神太子庙会确定于夏历六月廿四日至廿六日举行庙会活动,与佛教影响不无关系。

佛教认为,莲生于淤泥,绽开于炎热夏季的清凉水面,既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又象征着由世俗的烦恼解脱出来的佛陀款款漫步“极乐世界”的化身。佛陀的座位叫“莲花座”,其相应的座势叫“莲花座势。”[8]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莲花藏世界图赞》写道:“清凉不染花中莲,捧持世界百亿千。”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用119字的《爱莲说》,对莲花作了简洁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洁情操的追求,对正直品德的仰慕。他的赞莲诗写道:“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股清香意,不上美人头。”[8]不难看出,白居易、周敦颐等人的赞莲诗文,既有佛莲相依的难解之缘,又不乏道佛玄机哲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和莲农夏季祭祀莲神的宗教影响。莲神七太子除暴安良、救莲济民,正是莲农理想化的英雄人物。莲农冒着炎热酷暑,肩抬着莲神出游祭祀,既是宣扬莲神七太子的大恩大德,又是莲农自我创建“心灵环保”的过程,这与佛家倡导的自我净化、涤浊扬清、众缘和合、利乐众生等教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宗教利用民间俗信扩大自己的影响;民间俗众也常把世俗人情寄托于宗教信仰。太和莲农通过一年一度夏季莲神庙会活动,实现儒、释、道三家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圣俗共享的庆典交流。儒家“明理”,佛家“明心”,道家“明道”,相互吸纳,包容并蓄。可以预期,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神话所继承原始信仰中的消极的、怪诞的因素将逐步减弱,其合理、积极和人化的因素则会不断增强。

3.2 既有排他性,也有包容性

夏季文祭、轮祭,是按莲神守护的七个里社,一年一度依次进行,不属莲神守护的其他社区就没有文祭、轮祭的资格。如太和(禾)村自在岭与河对岸的杨坊港村,只有一桥之隔,鸡犬之声相闻,人际交往密切,但由于它不是莲神守护的范围,所以没有莲神进村轮祭和闰年神庙打醮安民的资格。而神殿客祭、庙市公祭就没有地域界限,七个社区以外的村民均可分享莲神太子的福泽,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家门口,自由地摆香案、设祭坛,顶礼膜拜,祈求莲神赐福。如果七个社区以外的某个村落的居民,要求莲神庙会游神进村轮祭,他们也可事先有条件地申请“加盟”。莲神守护范围的七个里社的村民,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他们“加盟”,并经首士会(管委会)注册认同,成为七莲神守护社区的集体会员、莲神庙会文化“共同体”的正式成员,这样他们和原有的社区享有同等的权利。这说明:排他性是相对的,条件成熟时是可变的;开放包容,和谐共荣,则是莲神庙会文化的主流导向。

3.3 庙会文化将娱神、娱人和莲贸活动融为一体

赤水镇既是娱神、娱人的流动祭坛兼文化广场,又是农贸交易的古老圩市。至期,商贩云集,人山人海,街巷路旁摆满了地摊,农副产品琳琅满目,小吃美食,处处飘香;吆喝声,叫卖声,鼓乐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求神求福,和气生财,吃喝游玩,各取所需。这里有善男信女朝圣敬神的庄重祭祀,也有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轻松话题。山丘旁,林荫下,荷塘里,花丛中,竹林间,神庙前,人流如织,笑语欢歌。民歌唱道:

莲神祥光当头照,感恩酬神踏歌来。

花从莲腮纷纷下,人由莲池双双归。

这里,记者、学者蜂拥而至,竞相采访。或问镇采风,或神庙访古,或莲海颉英,或抢拍最佳镜头,或即兴赋诗,文人际会,各显神通。

入夜,里社庙台戏楼,轻歌曼舞,九曲莲灯,星光闪烁。人在河畔耀莲灯,莲在水天舞翩翩……那是天,那是水,那是瑶池,那是凡界?好个莲神太子庙会,把古代社会的审美艺术功能与人类的生存功能融为一体,彰显出一幅天人合一的壮美画图。

3.4 莲神太子庙会扮演了组织角色

莲乡广昌,位于赣、闽、粤边境的三省要冲,赣东、赣南之结合部,古代山高皇帝远,自然资源丰富,宜室宜居,宜耕宜读,乃中原客家人避乱北入南进的中转基地。其中有唐宋间从中原南迁定居赣闽粤边区的“老客”,也有明清间从闽粤客家居地迁入的“新客”。无论“老客”、“新客”,他们都是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民系。客家人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带来了多元的姓氏族群与神灵信仰。为了淡化客家人与当地土著人、族群之间因争夺田园宅基、山林水利等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矛盾、纠纷,他们需要一个和谐统一的精神支柱。而太和莲神太子庙会的形成和有效运作,为客家人和土著人之间架起了一座人神沟通的通心之桥。它不以宗族血缘属性为纽带,而以莲神崇拜为偶像,以莲神庙会的轮祭、社祭为主轴,以发展壮大莲茂粮丰,促进繁荣为基础,以建立互助关系,广泛开展公益活动为导向,受到客籍和土著居民以及多姓族群的广泛支持。

太和莲神庙会的组织统领,是七个莲神守护的七个里社村民选举产生的首士会(又名庙会管委会)。它跨越地域疆界,淡化姓氏宗族的血统属性,逐渐成为客家人和土著居民居住的七个自然村落的“里社联盟”,成为多姓认可的“庙会文化的共同体”。由于“里社联盟”、“庙会文化共同体”的存在,由于其组织角色有效运作,从而减少了里社与里社之间,姓氏族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磨擦系数,淡化了矛盾,化解了纠纷,促进了和谐,维系着里社联盟的相对稳定,传递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并相应地形成了道德规范、乡规民约、习俗惯例。太和莲神庙会文化之所以久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它扮演了组织统领角色,发挥了心理调试、促进和谐等功能。

时至今日,太和莲神庙会的“里社联盟”、“文化共同体”,仍然引领广大莲农围绕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周围,成为共建和谐社区的中介角色,得到了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将其一年一度夏季酬莲神庆丰收、求安康、盼富裕的庙会活动,纳入官方主办的“中国广昌国际莲花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莲即连,连必兴,兴则盛,盛必强”的美好愿景。可谓:

荷花朵朵争艳,香飘五洲大地。

莲子粒粒通心,笑迎四海嘉宾。

[1]姚澄清.广昌县白水寨太子庙会的调查与思考[C]//孙建昌,吴尔泰.民俗民艺论集.香港: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1992:150-155.

[2]姚瑞琪.广昌县志·卷二十八[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852.

[3]曾恒义,姚仁杰,姚澄清.莲神太子庙的传说[M]//王其超.灿烂的荷文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95-96.

[4]曾恒义,姚仁杰,姚澄清.广昌莲神七太子的传说[N].临川晚报,2006-01-06(9).

[5]广昌县志·坛庙志[M].清同治六年.

[6]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87.

[7]符镇国.广昌莲文化[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6:707-708.

[8]符镇国.广昌白莲志[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3,169.

On the Origin and Worship of the Temple Fair of Taihe Lotus God——The Third Survey of The Temple Fair of Lotus God in Guangchang,Jiangxi

YAO Cheng-qing
(Culture,TV and Broadcast Bureau of Guangchang County,Fuzhou344900,China)

There are three arguments about the origin of Guangchang lotus peasants’worship to lotus God:the first is God’s saving of the lotus;the second is the evolution of Shegong;the third is the old custom of the South lotus birthday.The worship forms of Taihe lotus Go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the leap year worship,the new year worship and the summer worship.The last one includes the patrons’worship in the Temple,the worship of civilly amusing Gods,the worship of parading Gods in turn and the public worship in the Temple Fair.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worship are mainly embodied in seasonly farm work a4nd primitive religious customs,being exclusive and inclusive.The Temple Fair culture merges amusing Gods,amusing humans and lotus trade activities into an organic whole.The Temple Fair of lotus God’s crown prince plays the role of organizing..

Guangchang;the Temple Fair of Taihe Lotus God;origin;worship

C912.67

A

1674-3512(2011)01-0007-07

2010-10-28

姚澄清(1934—),男,江西广昌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广昌县考古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区域文化研究及陶瓷考古。

猜你喜欢

广昌太和神庙
神秘的神庙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书之帕特农神庙
杨广昌:带着小小核桃 走上“核”变之路
广昌的今昔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
牛河梁神庙漫议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