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究*

2011-08-15杨映春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借词音译汉语

杨映春

(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究*

杨映春

(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词汇互借是语言中的共有现象,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众多的汉语借词,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对丰富英语词汇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通过探讨汉语借词的历史渊源、借用方式及其语言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不仅可以加深认识许多语文现象,而且可以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汉语借词;语言特征;社会文化

正如语言学家萨呸尔(Spair)所说“语言象文化一样,是很少能自给自足的。”[1]一个国家和其它国家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地从这些国家的语言中吸收有用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词汇,语言之间的这种相互借用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在英语中也是这样。英语经过1500年的变迁,从几个日耳曼部族的语言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称为“不是世界语的世界语”,这与其词汇的开放性是分不开的。英语可以自由接纳外来成分,借词已经达到50多万个。英语的外来词不仅来源于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欧洲语言,也包括来自汉语的亚洲语言。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英语中大量涌现汉语借词的现象始于一百多年前,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英语中来源于汉语的词汇与日俱增,大量富有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语借词进入英语。欧洲人做过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汉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它来源。据最新统计,汉语借词共有1488个,包括音借词和意借词[2]。研究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不仅可以加深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也可以加深认识许多语言现象。本文拟从词汇学的角度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的历史渊源、类别、借用方式、语言特征进行一个较全面的探讨。

一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渊源及借入来源

在英语中有1400多个汉语借词,在英语的各类借词来源中,其数量排第11位。这些借词涉及到传统文化、饮食、政治、经济、风俗、医药等19个方面。这些汉语词汇进入英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拟从三个时期对借词的发展进行考察。

(一)早期:17世纪前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

17世纪前,我国与英国的经贸往来、人际交往很少,因此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极为有限,主要是与中国国名有关的China、Chinese、Sino及 silk、tea等词。有趣的是,这些首批汉语借词并非从汉语借入,而是经过第三国甚至多国进入英语。silk是最早进入英语的汉语词,根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记载,silk是经丝绸之路通过拉丁语(sericus)和希腊语 (seres)于公元888年进入英语的[3]。它进入英语后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关于China的来源,OED认为出自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chin),在16世纪转化为China,于1555年进入英语。另外,多数学者也认为“秦”进入阿拉伯语时为Sin,再到希腊语成了Sina,拉丁语成了Sinae,最后进入英语才成为今天的Sino。

茶叶也是较早进入英语的借词。根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记载,葡萄牙人在16世纪从澳门将茶带入欧洲,同时也带去cha这个词,并于1598年进入英语。而tea源自闽南语的发音de,后de为te或 tay,经印尼爪哇进入荷兰语,于1601年进入英语成了tea。

另外,本阶段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还有 galingle(良姜)、bonze(和尚)、litchi(荔枝)、typhoon(台风)、mandarin(官话)等。其中,bonze经由日语,galingle经由阿拉伯语、法语进入英语。而 mandarin(官话)的“移民”路线更为复杂:汉语→印地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英语。

(二)中期:17世纪初期至20世纪初期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出于海外扩张的需要,与当时中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1637年中英两国开始直接接触后,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也随之增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4]:

1.有关饮食的有:ketchup(蕃茄酱)、chao mein(炒面)、chaofan(炒饭)、pakchoi(白菜)、lomei(拉面)、tufu(豆腐)等。

2.有关植物、水果的有:gingko(银杏)、gingseng(人参)、longan(龙眼)、loquat(枇杷)、tung(桐油树)等。

3.有关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词有:chopstick(筷子)、pipa(琵琶)、kowtow(叩头)、Hakka(客家)、kylin(麒麟)、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

(三)近期:20世纪至现在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几次重大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英语中很多借词应运而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量反映新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反映文娱、体育方面的和少数医药、科技的借词涌入英语。这些借词包括:

1.有关政治、经济的有:paper tiger(纸老虎)、four modernization(四个现代化)、open-door policy(对外开放)、one counrty,two systems(一国两制)、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等。

2.有关语言、文化、风俗的有:makjong(麻将)、kwoyu(国语)、cheongsam(旗袍)、spring rolls(春卷)、yangko(秧歌)、fengshui(风水)、qigong(气功)等。

3.有关饮食的有:wonton(馄饨)、jiaozi(饺子)、dimsum(点心)、bird’s nest(燕窝)、Pekin duck(北京烤鸭)等。

4.有关医药、科技的有: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药)、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taikonaut(太空宇航员)等。

5.有关社会生活的有:guanxi(关系)、iron-boat bowl(铁饭碗)、official profiteering(官倒)、laid-off workers(下岗工人)、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蓝子工程)等。

综观各个时期英语的汉语借词情况,就借词的来源看,官话(普通话)为英语提供的借词最多,如tofu(豆腐)、maotai(茅台)、yinyang(阴阳)、hutong(胡同)、yuan(元)、li(里)等。其次是粤方言(主要与吃有关),如 dimsum(点心)、wonton(云吞)、litchi(荔枝)、longan(龙眼)、choysum(菜心)等。再次是闽方言(主要与茶有关),如tea(茶)、hohea(武夷茶)、oo long(乌龙茶)、congou(功夫茶)等。最后是吴方言,如 sam pan(舢板)、mahjong(麻将)等。

二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法、语义特征

(一)汉语借词的语法特征

汉语借词渗入英语后,一方面逐渐为英语同化,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其特有的语法特征。

1.拼写形式:最初,在词典的编撰过程中,往往标有[汉]字字样以示其源,而且单词的拼写多用斜体。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少用或不用斜体,两个音节的词一般采用合写,而不用分写式,如 kongfu,cheongsum等。

2.数的形式:借词中的名词多反映出现代英语名词的曲折变化,即多数可数名词通过加-s可变成复数,如litchilitchis,tea-teas,typhoon-typhoos等。但也有许多词是零复数形式,表示度量衡和货币单位的名词借词均为零复数形式,词尾不加-s,如 two yuan,five jin,eight li等。

3.首字母大小写形式:通常采用首字母小写形式,但专有名词或专有名词派生的词一般应大写首字母,如Confusian,Mandarin,Taoist等。

(二)汉语借词的词汇特征

英语之所以成为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种,除了对外来词的兼容并蓄外,还因为它对外来词的改造能力特别强,一旦吸收后,可以经派生、复合,转化出许多新词。

1.派生法

派生变化是英语的词法特征,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也不例外。Taoism(道教)、Taoist(道家)和 Taoistic(道教的)都是由单词Tao(道)派生出来的。kaolin是一个源于汉语的借词,意思是“高岭土”,由 kaolin派生出来的词有kaolinic(高岭土的)、kaolize(高岭土化)、kaolization(高岭土作用)等。

2.复合法

一些汉语借词引入英语后,用复合构词法又形成了很多新词。以tea(茶)为例,由tea和其它词构成的合成词数量众多。在语料库中tea的前位合成词多达81个,如tea bag(袋茶)、tea house(茶馆)等;后位合成词有49个,如gunpowder tea(珍珠茶)、Arabian tea(阿拉伯茶);中位合成词有3个,如ceylon tea tree(锡南茶树)等。mandarin通过复合法也为英语增加了几个汉语借词,如mandarin duck(鸳鸯)、mandarin orange( 中国橘)、mandarine oil(橘皮油)、mandarin porcelain(东方瓷器)等。

3.转化法

转化法也叫零派生法,不加任何词缀,直接将该词词性转化成另一种词性的构词法。名词tea可以转化为动词“饮茶”,也可转化为形容词,如tea tree。名词Mao也可以转化为形容词,表示“毛式服装的”,作定语修饰名词,如 Mao jacket。另外,mahjong原也仅是名词,表示“麻将”,但它也可以转化为动词,表示“赢麻将”。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除了通过各类构词法形成不少新词外,一些汉语借词也通过词义的变化获得了更多的新义,丰富了汉语借词。

(1)狭义变得广义化。tea一词是根据闽南音译而来的汉语借词,现在它作为名词,意义有所扩大,表示“茶树、茶叶、茶点”等。ginseng(人参)不但指“人参”这种植物,而且表示有人参制成的药品。katsup(茄汁)一词是闽南语“茄汁”的谐音,如今英语中katsup不仅指“茄汁”,还表示“浅红色”。

(2)词的用法引申化。在英语中一些表示城市名的词进入英语后词义引申化了。nankeen原指城市“南京”,后来指南京产的本色布裤子。pekin原指城市“北京”,后亦指北京特产——北京鸭或北京宽条子绸。shanghai是中国的一个城市名,首字母小写可作“埔东鸡”,用作动词时指“拐骗”、“协迫”[5]。另外,chin-chin一词由官话“请请”音译入英语,该词的意义在汉语“请”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表示客气的招呼,并且具有引申义“聊天、闲谈”。

三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借用方式

英语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词语,但是,借用方式却不尽相同,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式:

(一)音译

音译指通过汉语词汇的发音转变成英语词汇的方式,它适用范围广,由此引入的汉语外来词数量也最多。如 China是汉字“秦”的音译,maotai(茅台)、yingyang(阴阳)、fengshui(风水)、pingying(拼音)、guanxi(关系)等都是根据汉语拼音拼写而成。另外,不少音译词也是由粤、闽方言的发音转化而成的。如 litchi(荔枝)、cheongsam(旗袍)、dimsum(点心)来自于粤语的音借词,而 Amoy(厦门)、fukien(福建)、cum shaw(赏金)则来自与闽方言。

(二)意译

意译指将汉语词汇翻译成为英语表达形式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成为英语的汉语借词也不少,这些词一般是两个单词以上的短语,如dragon-boat festival(龙舟节)、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spring roll(春卷)、running dog(走狗)等。由 lose一词构成的短语,如 lose face(丢脸)、save face(保全面子)、give face(给面子)都是由中国人创造的意译借词。

(三)音译混合法

确切地说,音译混合法就是半音半译法,即将原词一分为二,一半音译,一半意译,构成音译混合词(loan blend)。如:Beijing opera(京剧)、China town中的 China是“秦”的音译,而 town则表“城市”,Shandong University(山东大学)、lungching tea(龙井茶)、silk road(丝绸之路)等也属于这类音译混合借词。

(四)音译加英语词缀

以该方式借入英语的汉语借词由两部分组成,即音译的汉语词加英语构词成分(一般为后缀)。如 Maoist(毛泽东思想的追随者)=Mao(毛)+ -ist,Pekingology(北京学)=Peking(北京)+ -ology。

英语中汉语借词除了上述方式外,还有些特殊的情形。有的词语通过洋泾浜英语(pidgon English)进入英语词汇。如 joss stick(香火)、chopsticks(筷子)、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另外,还有些词通过其它语言间接进入英语,如soy(酱油)通过日语进入英语,而typhoon通过阿拉伯语进入英语。

四 英语中汉语借词存在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中国发达的物质文化是英语吸收汉语借词的诱因

在17世纪之前,丝绸、茶叶、瓷器等都是中国当时最先进的物质文化,英国从中国输入的多是代表这种最先进文化的借词。早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词汇虽少,但准确反映了我国丝绸文化、茶叶文化对西方的影响。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虽然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对中国文化不再以仰视的目光对待,但是西方人对中国美味的饮食还是赞不绝口,崇尚中国的饮食文化。这段时期出现较多的是反映中国饮食类的汉语借词。这些词基本上源自粤语,像chop suey(杂碎)、wonton(馄饨)、pa- choi(白菜)、hoisin(海鲜)、dimsum(点心)等。

(二)中国国力的增强,频繁的国际往来是英语中汉语借词得以快速增长的社会原因

建国后的汉语借词体现了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政策方针和经济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同英美等西方国家处于两个完全对立的阵营。西方大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因而这段时间贸易借词出现了萧条,但大量的汉语政治词汇还是频频出现于英美媒体并进入英语。改革开放后,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汉语借词越来越多地涌入英语。据《英语外来词典》统计,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居英语中的第11位,这说明了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同时这也是全球化的结果。2003年中国神州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国人向世界展示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综合国力,汉语的科技词汇taikonaut(中国宇航员)输入西方主要民族语言中,为西方人所接受。taikonaut一时之间席卷世界主要语言,无疑是中国同西方平等交流的里程碑。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将来定会有越来越多表现高科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汉语词汇进入英语。

乔姆斯基说“语言问题基本是权利问题”[6]。通过英语中汉语借词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影响中国同英语国家交流的种种社会文化因素。英语社会在不同时期输入的汉语借词就是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反映了双方权利关系对比,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但从语言学研究这个角度考虑,借词能促进民族语言的创新和发展,能丰富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还能填补借入语言的语义空白,丰富构词方式。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研究借词可以使他们加深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感悟更多的语言现象。借词被誉为“异文化的使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当今人类正向“地球村”迈进,借词无疑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和探讨“借词”这一语言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Sapir 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Brack and Co,1921.

[2]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课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黄焰结.从silk(888)到taikonaut(2003)——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4]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006,(2).

[5]陶岳炼,顾明华.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渊源及其语法、语用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6] Nome Chomskey.Understnding power[M].New York:The New Press,2002.

H313

A

1008-4681(2011)03-0093-03

2011-03-04

杨映春(1971-),女,广东梅县人,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词汇学与英语语言教学。

(责任编校:陈婷)

猜你喜欢

借词音译汉语
学汉语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