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地区大豆产业技术需求和对策*

2011-08-15沈维良赵开兵赵振邦付广辉林艺

大豆科技 2011年2期
关键词:淮北地区新品种高产

沈维良,赵开兵,赵振邦,付广辉,林艺

(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宿州综合试验站,安徽 宿州 234000)

1 服务区大豆生产的现状

宿州大豆综合试验站服务区域包括安徽省淮北地区东部的大豆主产区。五个示范县农业总人口510万,耕地878万亩,2010年大豆种植面积302万亩,平均亩产116公斤。

1.1 大豆生产基本情况

宿州综合试验站服务区域的土壤类型主要是砂礓黑土和淤土,还有一部分潮土和砂壤土,有机质含量1%~2%,土壤肥力中等;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常年≥10℃有效积温3700℃以上。以种植夏大豆为主,夏大豆生育期100天左右,一般于6月上中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主要与小麦轮作,一年两茬。大豆种植以清种为主,小部分与玉米、山芋、花生、芝麻等间作或套种。农户种植规模1~15亩不等,2010年亩产在100~150公斤。

1.2 大豆品种应用情况

服务区域生产上应用的品种较多,主要有中黄13、徐豆9号、皖豆15、中豆20、徐豆12号、皖豆24、濉科928等品种,在一些地方还少量种植早熟1号、诱变30、白茧壳等老品种。个别地方的农户习惯种植早熟品种,有的品种生育期仅80~90天。农民自留种或相互串换的种子,连续使用多年,品种严重退化、混杂,导致抗性弱、品质差、产量低。

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等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应用,农民也逐渐认识到优良品种的重要性,不少农户使用了新品种。由于本地大豆良种繁育体系不成熟、配套措施不齐全,淮北地区农户种植的种子多是经销商从河北、山东等外地购进的中黄13、鲁豆系列的大豆品种,近年来中黄13、皖豆24、濉科928等大豆新品种在本区域生产上应用面积逐渐扩大。这次对5个示范县67户农户调查有52户今年使用了中黄13,濉溪县、埇桥区等一些农户使用了中黄13、濉科928、皖豆24等大豆新品种。

1.3 大豆耕作及栽培情况

淮北地区大豆种植在麦收后进行,因重视程度不够,加之时节紧迫和天气原因,农民耕作、播种、管理等比较粗放。1.3.1 耕作 绝大部分农户采取免耕(板茬直播)种植,也有少数采用机械旋耕后种植,极少农户使用大中型机械或复式作业方式耕种。大豆种植方式均为平作,多采用“等行距”或“宽窄行”方式种植,个别采用撒播种植;多数农户使用小型播种机半精量播种,行距18~30厘米,一般留苗密度1.5~2.5万株/亩,有的农户田间密度超过3万株/亩。

1.3.2 施肥 淮北地区90%农户种植大豆不施用化肥作底肥,施用农家肥作基肥农户所占比例也很低;60%农户在大豆开花期追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料,并配合使用磷酸二氢钾、康普、氨基酸等营养叶面肥。尿素施用量4~10公斤/亩,复合肥施用量10~20公斤/亩。

1.4 大豆病虫草害防治情况

由于大多数农户采取免耕种植方式,大豆田草害较重,近年来淮北地区大豆田间的虫害和病害发生也偏重,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控。

1.4.1 大豆田杂草 淮北地区主要有狗尾草、牛筋草、铁苋菜、青葙、马唐、马齿苋、马泡秧、藜、苍耳、龙葵、酸浆、地锦、旋花、小蓟、稗草、泽漆和菟丝子等。所用除草剂商品名称很多,其主要成份多是氟磺胺草醚、乙草胺、精喹禾灵、禾草克等。多数农户采取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防治草害,也有部分农户采取苗后喷药防除杂草;除草效果受天气、药剂和施用方法等因素影响,多数农户不能按照要求施药,用药计量偏大,造成豆苗药害。

1.4.2 大豆虫害 大豆主要害虫有蚜虫、造桥虫、卷叶螟、斜纹夜蛾、豆天蛾、豆荚螟、食心虫、豆秆蝇、蛴螬等。主要靠化学药剂防治害虫,农药有菊酯类和有机磷类,如:吡虫啉、毒死蜱、氯氰菊酯配合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等。叶面害虫防治效果较好,对豆荚螟、潜叶蝇、豆秆蝇、蛴螬危害防治不到位。

1.4.3 大豆病害 大豆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立枯病、霜霉病、紫斑病、灰斑病、菌核病和根腐病等,近年来根腐病有上升的势头。防治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井冈霉素、代森锰锌等,但防治效果不理想。

1.5 大豆农机具应用情况

由于一家一户土地承包的经营方式,大豆种植多是以小四轮作为主要动力的小型播种机械半精量播种,少数种植大户和农场使用中型拖拉机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收获以人工收割为主,少数农户雇用中型联合收割机收获;喷药多使用手压喷雾机或汽油弥雾机。淮北地区播种机械化率90%以上,中耕机械化率为0,收获机械化率40%左右,喷药机械化率50%左右。

1.6 农民新技术引进和应用情况

农民新技术来源主要是通过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在农业技术培训班上讲课获得,也有不少农民通过电视、报纸、书刊、杂志和明白纸等途径获得技术信息。多数地方农技人员和专家到农村对大豆生产实地指导的次数和时间偏少,农民掌握的新技术不系统。

2 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服务区5个示范县大豆生产情况的调查发现,大豆生产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大豆耕作、播种、田间栽培以及病虫害防控都比较粗放,农机农艺、农田水利不配套,技术到位率不高,生产规模小,品种多乱杂,缺少高产稳产主导品种,种植效益低。

2.1 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农民种豆积极性不高

因为粮食安全问题,政府对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抓得较紧,优惠政策多;对于大豆生产抓得力度不够,优惠政策少。淮北地区大豆没有良种补贴和收购保护价。再之,受市场价格的影响,种植大豆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不高。

2.2 大豆品种多、乱、杂,高产稳产品种少

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很多,品种使用混乱,纯度低,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抗灾性差,产量不稳定,品种更新慢,缺乏真正的高产稳产品种。

2.3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技术到位率低

目前,育种家培育出的高产大豆新品种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不少,由于宣传渠道不够畅通或者培训、试验、示范等推广力度不够,农户不能够真正了解品种特征特性,其栽培技术也不够规范,种植比较粗放,一些新品种高产潜力显示不出来。

2.4 病虫害防控不及时,药剂施用不当

近年来,大豆病虫为害呈现高发势头。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不及时或不准确,农户盲目用药,不能在最佳时期施药防控,或者药剂施用不规范,导致病虫害防控效果不佳,有的甚至造成药害。

2.5 农户种植大豆粗放且投入少,大豆产量低

淮北地区农民种植大豆,没有种植小麦玉米等那样投入大,措施不得力,产量上不去,收入低,种豆积极性不高。

2.6 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收成靠天

近年来,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较高,大豆生长季节气温高,旱涝灾害频繁,很大一部分农户遇旱不能灌、遇涝无法排,旱涝年份不保收。

3 大豆产业技术需求

3.1 新品种

高产、优质、稳产、抗灾、抗病的大豆新品种仍是当前生产上的最大需求,也是加快大豆产业发展的关键。

3.2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轻简、实用、易于掌握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如土壤培肥、精量播种、平衡施肥、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肥水运筹等技术。

3.3 病虫害的防控

准确预测预报大豆病毒病、根腐病等病害以及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并及时、高效地开展防控。

3.4 品种布局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市场需求,合理布局高蛋白、高油脂或专用大豆品种的种植及销售。

3.5 土壤肥力

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大豆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6 生产规模

结合土地流转运行模式,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扩大生产规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降低种植成本,增加比较收益。

3.7 农业机械

研制大豆中耕松土、除草机械和灭茬、耕种、施肥复式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成本。

3.8 农田水利

建立设施配套、灌排通畅、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水利体系,保障大豆生长发育各时期的水分需求。

4 解决对策

以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和综合试验站为平台和技术支撑,争取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集聚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品种改良选育进度,有效开展技术培训和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完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

4.1 加大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发的力度

针对生产和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尽快选育出优质、高产、稳产、抗灾大豆新品种,研发和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品种和技术保障。

4.2 争取政策支持,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种豆积极性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主导作用,系统开展大豆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示范、推广和应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将大豆列入良种补贴范围,实行保护价收购,提高大豆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豆积极性。

4.3 节本增效,开展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高效防控大豆病虫害发生和危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预防为主,尽可能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4.4 完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农田水利体系

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设施配套、灌排通畅、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水利体系,保障大豆生长发育各时期的水分需求。

猜你喜欢

淮北地区新品种高产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淮北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研究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