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老师王金陵教授

2011-02-09常汝镇

大豆科技 2011年2期
关键词:植物学王老师大豆

文/常汝镇

我从事大豆研究近50年,同许多前辈、同辈及后辈都有交往,有的是良师益友,有的是知心朋友;有的传授给我许多知识,有的给我很多帮助。长辈中如马育华教授、张子金先生、卜慕华先生等已经故去,他们都曾给我不少的教导,受益良多;同辈人如我一样多已退休,不过还有人仍然活跃在大豆科技前沿,如刘忠堂研究员、孙寰研究员,尤其盖钧镒院士为发展中国大豆产业,仍在积极呼吁和推动,也为大豆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后辈人如邱丽娟研究员、韩天富研究员、年海教授、喻德跃教授等一批优秀的大豆科技人才,成为大豆科研战线的主力军,他们知识新,勇于创新和研究,又赶上了科研的黄金时代,正是大有作为、一展身手的大好年华。我很想把有关大豆专家、同行的点滴回忆记述下来,提供给从事大豆研究的年轻人参考。

在2010年9月份举办的北大荒大豆节期间,与《大豆科技》常务副主编杨秋萍谈话中说到此事,她鼓励我写下来,在《大豆科技》上做介绍。这事说起来比较容易,但要形成文字发表就难了,故迟迟不能动笔。最近秋萍又来电邮催促,正遇上我的老师王金陵教授九十五岁生日,赶忙写一篇短文,回忆王老师对我的教导,以兹祝寿。

1958年秋我考入东北农学院农学系,1961年大学三年级时专业课实习在学校实验农场,我在大豆育种试验田实习,在王老师、祝其昌老师指导下进行大豆育种田选种圃各世代材料的性状调查,培养了我研究大豆的兴趣。1962年毕业实习,我选择了大豆品种产量比较试验,在生产队落实试验地,品种怎么排列都不太合意,写信给王老师求教,王老师根据我信中提供的地块条件,给出了各品种的田间排列图,试验得以顺利进行。试验结果,品种东农16的产量最高,增产极显著。30年后我主持大豆种质资源研究攻关专题,进行大豆优异种质评价,黑龙江省试验点包括20世纪90年代初的品种在内,仍以东农16的产量最高,至今印象深刻。

王老师给农学专业本科生讲大豆育种,由于他有深厚的研究基础,结合大豆育种实践和专题研究结果,讲课内容丰富,课下还来给我们辅导。记得我曾提过问题请教王老师,他耐心解释后对我说,这个问题我回去查一下资料,再给你解答。他工作很忙,可他仍记得自己的承诺,查阅资料后又找到我,细心地给我讲解。我问的问题如今已经忘了,但王老师对学生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我仍记得。

本科毕业后,正值王老师招收研究生,我和杨庆凯教授被录取,记得是在新年之前得知录取的消息,1963年元旦过得特别高兴。研究生学习开始后,因为入学考试时我和杨老师都有一道遗传学方面的题没有答对,但涉及的是植物学方面的问题,加之1958年入学后赶上“大跃进”,植物学课时减少,因而基础知识不牢。王老师决定让我们在植物学教研室主任王馥兰教授指导下重修植物学,以南农李扬汉教授编撰的《植物学》(上、中、下三册)为教材,以自学为主。课程结束时王老师亲自参加课程考核,可见王老师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研究大豆英文资料多,而我们本科以前学的是俄语,为了能阅读英文文献,王老师请英语老师(当时学校外语教研室仅有两位英语教师)专为我们两名学生开设英语课,将近100学时的学习,学完基础语法,王老师亲自辅导我俩阅读专业文献,记得是有关美国大豆生产的小册子,封面上还有王绶先生的签名。我俩坐在王老师身边,一句句的读和分析语法,说不明白时王老师就给我们讲解。之后王老师开列一些英文文献让我们学习,虽然几乎全部专业词汇都要靠查字典,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查阅Crop Science等专业期刊了,为我们开展研究生论文打开了一扇窗口。

王老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实践,春耕时节让我们到巴彦县兴隆公社的生产队实习,参加播种前种子准备,协助生产队进行小麦温汤浸种,防止小麦黑穗病。1964年夏,原准备带我们两个学生到佳木斯、牡丹江地区考察大豆生产,因有接待贵宾参访任务而不能和我们一起去了,便让我和杨庆凯教授按计划到合江农科所、友谊农场、八五一一农场、八一农垦大学和牡丹江农科所考察学习,此后又让我们去了北安、克山、齐齐哈尔等地的科研单位,向赵鎧、李国桢等育种家学习,对我们了解生产尤其大豆生产和品种选育帮助很大。

文革前学校招收的研究生很少,研究生可以在教师阅览室查阅资料和学习,除了试验之外,我们基本上在阅览室学习,经常会看到王老师带着卡片到阅览室查阅资料,把《Crop Sci》、《Agron.J.》等刊物最新研究进展摘录下来。他有教学、科研工作,还担任系主任,在省里还有不少社会活动,工作繁忙,可他坚持学习,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从未间断,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他未出国学习过,但英语基础打得很牢,英文写作、英语对话交流十分流畅。中美关系解冻后王老师参加了最早派出的访问团赴美考察,所到之处他都能用英语直接交谈,考察回来写成了非常详细的考察报告,对了解当时美国大豆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此后还率团参加中美大豆学术讨论会及黑龙江大豆考察团赴美访问,还和张仁双研究员等去巴西考察,回来撰写的考察报告发表在《大豆科学》上,对了解巴西大豆生产和研究很有帮助。

研究生学习期间,试验研究从题目到试材,王老师都亲自确定和安排,开题报告和研究过程随时给予指导,完成试验进行数据统计时,当时尚无电脑可用,王老师亲自到学校财务处借来唯一的电动计算机,利用这台计算机加快了数据的整理和计算,毕业论文写作也就比较顺利。论文写成后,王老师做了非常仔细的修改,至今我还保存着王老师亲笔修改的论文初稿。王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指导,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受益。在王老师九十岁寿辰时我曾写了一段话,作为这篇短文的结束语。“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位导师指引了我的一生,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激励了我对学习的渴望;他做事认真,注重理论研究,又深入生产,促使我也把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同样视为事业;他为人诚恳,助人为乐,使我遵循老师的为人之道,做人要厚道。”

猜你喜欢

植物学王老师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奇妙的旅行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有趣的动物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