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孜藏区新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2011-08-15陈玉霞

关键词:甘孜藏区双语

陈 颖 陈玉霞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甘孜藏区新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陈 颖 陈玉霞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藏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藏区宣传思想工作的特殊使命,因而对藏区新闻工作者素质也提出了独特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是做好藏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关键。但是,目前甘孜藏区专业新闻人才少、双语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很突出,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工作生活条件差、人事制度改革缓慢、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变。

甘孜藏区;藏区新闻传播;新闻人才队伍建设

新闻媒体作为执政党建设的大计,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舆论工具,新闻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甘孜藏区,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藏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藏区宣传思想工作的特殊使命,因而对藏区新闻工作者素质也提出了独特的要求。但现实情况是,甘孜藏区地属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人才缺乏、信息闭塞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新闻类专业性人才和复合性人才十分紧缺。

一 甘孜藏区新闻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

(一)专业新闻人才少

从总体上来看,甘孜藏区新闻系统的从业人员呈现量少质弱的特点。甘孜日报社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是唯一覆盖全州的媒体,内设行政、后勤、业务等部门15个,本来有90人的人员编制,现在却只有在职职工75人(还包括离岗待退2人,单位自聘7人),实际在编职工只有66人,空编24人。编采人员主要来源于教师、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等,目前为止新闻专业毕业的仅有2名同志。由于人才缺乏,刚刚到报社的年轻记者也没有老记者带,全靠自己摸索,而且实行编采合一,编采、组版都要做。

甘孜广电系统包括甘孜州广电局、甘孜广播电视台(2006年,甘孜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合并成为甘孜广播电视台),甘孜广电系统共有从业人员462名。甘孜广电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从其他行业调入的,而真正从广电学院毕业的专门人才仅有3人。甘孜广播电视台下设12个部门,现有编制为83人(这是20年前制定的编制),实有在编职工61人,空编22人。原因是康巴卫视成立后,由于缺乏人才,从甘孜广播电视台调走一部分,另外还有17人调走或病退。这些人员减少后,由于人事冻结等原因没有能够及时补充,这无疑让原本就人才缺乏的广播电视台雪上加霜。正如甘孜电视台总编室的一位主任讲到,在1999年她刚进电视台的时候,一周做2期新闻节目,现在每天都有新闻节目,工作量逐年增加,但人员并没有增加。一个人要当成几个人用,既要当记者,又要当编辑。总编室只有2个人,要负责每天甘孜新闻的文字稿、节目图像、节目单的审定以及报道的策划等等,任务非常繁重。

(二)双语人才缺乏

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线,与汉族地区接壤,在历史上是藏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过渡地带,也是藏汉交通的枢纽地带,与汉族联系密切。所以,藏汉双语现象较之其他藏区,出现的时间要早一些,发育程度也相对高一些,但新闻媒体双语人才缺乏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多大的缓解,多数新闻工作者懂汉文却不懂藏文,而懂藏文的又不懂汉文。双语人才的缺乏,一方面影响了记者的采访,也造成了新闻资源的浪费。在甘孜藏区,藏语言文字被广泛使用。如果记者懂得藏民族的语言,就能深入群众,掌握更多第一手资料。通过翻译,采访对象感到拘束和紧张,一问一答,干干巴巴,而翻译也未必都非常到位地翻译出群众生动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与此相反,如果新闻工作者开口就说藏语,往往使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了共同的语言,彼此之间能够很快消除隔阂,采访对象更愿意向记者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提供的情况,反映的思想、心理活动,都非常丰富。这样,就可以加深对藏族同胞的了解,也会为采访和写作积累生动丰富的材料。因此,使用民族语言采访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也是接触群众的桥梁。

另一方面,双语人才的缺乏也影响了媒体的内容设置和传播效果。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藏汉双语节目和栏目越来越多。新闻媒体使用双语播出,有利于藏区人民通过新闻媒体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文化交流,推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由于双语人才的缺乏,目前甘孜藏区的双语节目和栏目还比较少,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甘孜日报》开设有藏、汉文版,汉文版是日刊,发行量一万多份,有八个版面,藏文版是周三刊,只有四版,发行量五千多份。甘孜电视台的主打新闻栏目《甘孜新闻》每天用藏汉双语播出,甘孜广播电台的自办节目也是藏汉双语播出3次。而西藏的广播电视已经基本实现了以藏语为主的目标,2010年9月27日,投资1亿多元的西藏广播电影电视藏语译制中心大楼建成启用,这意味着西藏广播影视节目译制量每年将超过12000小时。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

作为唯一能覆盖全州的大众媒体,甘孜日报社的在职职工75人,退休职工38人,退休职工占在职职工的51%。从年龄结构上看,人员老化严重,在职职工平均年龄达到41岁,有的记者甚至超过了50岁,这在内地媒体部门是不可想象的。从学历结构看,本科27人,占总数的36%,大专25人,占总数的33%,中专及以下23人,占总数的31%。而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非常少,只有17%。其中,正高2人,仅占2%,副高11人,占15%,中级27人,占36%,其他都是中级以下职称。甘孜日报社的一位编辑室主任讲到,由于报社人才结构不合理,记者素质偏低,很多记者甚至没有任何文字工作经历,工作难度很大。在11名记者当中,女记者占一半,能够独立承担采访任务的只有几人,很多记者根本没有办法胜任工作,每个月基本能完成任务的只有一半。

广电系统的新闻工作者人才结构也很不理想。从学历结构来看,广电系统的462名工作人员中,本科及大专学历仅占52%,高中及以下学历占48%,其中,初中及以下达到了12%。从职称结构看,副高级职称只有8人,占总数的3%,而初级职称占绝大多数,达到总数的51%。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人员214人,仅占总数的46%,不及一半,36岁至50岁占49%,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5%。

由于人才素质偏低,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拍摄、制片的素质较低,新闻“产品”良莠不齐。媒体报道的新闻以会议和城市为主,对广大的农牧区关注不够,导致新闻传媒的影响力不大。这些“症状”也恰好说明了甘孜藏区发展的必要,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和待挖掘的巨大空间。其实,民族地区的文化底蕴丰厚,新闻素材很多,只要在写作手法上多花点功夫就能出好作品,甘孜日报社的一位主任编辑在14年中就有170多项作品获奖,包括中国新闻奖。这充分说明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但这样的人才太少,以致民族地区丰富的新闻素材和资源没有人去挖掘和利用,被白白浪费掉了。

(四)工作积极性不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甘孜藏区的多数新闻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不太高。影响因素首先是工资薪酬和福利待遇低,挫伤了工作积极性。由于甘孜藏区的媒体都是事业单位,主要靠行政拨款,地方宣传部门对他们的广告经营管得很死,整个新闻媒体几乎没有其他经营收入。所以,新闻工作者的收入普遍偏低。比如,甘孜报社的一位来自新闻专业的年轻记者,算是报社少有的来自新闻专业的中坚力量,就是这样稀缺的人才,刚到报社时只有900多元,现在到报社已经七八年了,收入也就2000元不到。甘孜电视台的一位总编室主任,也是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1999年进入电视台工作,本来工资应发2千多,拿到手的只有1千多元,而且从2000年拿到现在,没有任何变化,和公务员比较,由于体制不同,同级别差别1千元。而地处偏远的甘孜藏区,生活成本又比较高,所以,他们对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满意度普遍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其次是人才的晋升、激励机制缺乏。就是上面提到的报社记者和电视台主任,他们都是少有的新闻专业毕业的专门人才,工作了七八年甚至十多年,也还是中级职称。他们培训、学习、外出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少,经费紧张是一个原因,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学习也是一个原因。他们认为,由于吸收不到新的东西,工作的挑战和压力比较大,而新闻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感觉自己老本都吃完了。

第三是人才流动少,缺乏竞争和新鲜血液。新闻工作者多数是事业编制或者公务员,因此,从业状况相对稳定,竞争和流动非常少,除了调到其他单位,几乎没有出口。也正因为缺乏人才的合理流动,使“新鲜血液”不易得到补充,从业者易产生故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心态。而且,在长期封闭环境中形成的封闭保守、盲目排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以及等、靠、要的消极精神状态也影响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 甘孜藏区新闻人才缺乏的原因

(一)经济落后,工作生活条件差

工作生活条件差是甘孜新闻人才缺乏的首要原因。甘孜藏区自然环境恶劣,夏季酷热干燥多风,冬季漫长寒冷,自然灾害频繁,交通线长,生活环境差、收入低、生活成本高。由于气候恶劣,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低,高血压、包虫病等地方病发病率、死亡率高,一些人得重病后需到康定县城甚至内地治疗,造成医疗成本高。由于运输线长,工业品、生活用品价格普遍偏高,有的甚至比成都还高;教育基础差,高考升学率低,许多人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往内地就读,加重了经济负担,造成生活成本高。甘孜新闻媒体是事业单位,靠财政拨款,经费紧张,而地与县、县与乡普遍相距较远,近则几十公里,远的长达600多公里,新闻采访工作难度大。报社、广播电视台都没有专门的采访车,有时发生突发事件,记者只有挤政府官员的车到出事地点,也影响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加之自然灾害频繁,扶贫帮困任务重,经常是入不敷出,造成工作成本高。表面看,由于地区津贴不同,甘孜地区专业人才工资比内地要高一些,但这些早已不及内地的高额奖金、补贴以及隐性收入,专业人才除了工资外,没有什么福利和补贴。加上观念和政策的限制,很多新闻工作者职级低、职称评定难,实际收入很低。在这样的环境下,新闻工作者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使有意流入的人才望而生畏,很难引进人才。另外,由于是财政拨款,在增加编制方面限制得很严格,一些需要的、能引进的人才,由于地方财政无法负担,很难获得政府批准。加之西部边远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惠条件差距较大,优惠还赶不上东部地区的“不优惠”,筑巢也难以引凤。对长年工作在甘孜藏区这样高寒、交通不便的地区的人来说,没有一种“以苦为荣”的思想和高度责任感,很难坚持下去。

(二)人事制度改革缓慢

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迟缓是甘孜藏区新闻人才缺乏的另一个原因。首先,在甘孜藏区,市场配置人才机制尚未建立,还没有形成区域性人才市场,人才有序、合理流动的渠道不畅,人才“统调统配”和“单位所有”的旧的管理模式没有改变,缺乏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管理机制。其次,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各级党委、政府往往把地方有限财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用于提高人才待遇、解决各种困难的资金更少,缺乏留住本地人才的保障机制。第三,本地少数民族人才由于受教育程度、语言文字等影响,综合素质相对比较低,思想观念转变慢,竞争意识不强,即使有空缺的岗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第四,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在强调公平竞争的同时,又必须考虑平衡照顾和社会稳定,缺乏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所以,很多人根本不是新闻专业毕业的,甚至跟新闻行业一点也沾不上边,为了照顾关系,也不得不留下。比如,甘孜日报社里有不少职工难以胜任工作,但考虑到社会稳定因素,只有挤占编制,而急需的人才却又因编制、经费短缺招不进来。

(三)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

新闻媒体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是新闻人才缺乏的又一个原因。一是晋升缓慢,由于受观念和政策因素制约,甘孜新闻工作者的晋升非常缓慢,有的干了一二十年还是原来的职位,很多人由于升职无望,加上工资待遇又低,对前途很不乐观,工作根本没有积极性。二是人才流动不畅,由于出口少,甘孜藏区新闻工作者队伍老化严重,骨干人才青黄不接,很多人是一辈子呆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没有挪动。缺乏人才的流动,新闻单位很难引进需要的人才。三是学习机会少。由于经费制约,把专家请进来很难,采编人员和通讯员队伍几乎无法开展整体系统的培训。加上甘孜藏区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去基层第一线采访不容易,更难深入实际作体验式采访,难以学到书本以外的东西。四是激励机制缺乏。在采访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新闻单位的激励机制非常少,干得好的没有破格提升的机会,也缺乏资金奖励;干得不好的照样拿工资,也不担心被炒鱿鱼。反正干多干少差不多,久而久之,大家就失去了上进的动力。

G206

A

1004-342(2011)04-81-03

2011-03-20

项目简介:四川师范大学校级青年基金项目“民族地区新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策略——以甘孜州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陈颖(1977-),女,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省委党建杂志社编辑;陈玉霞(1974-),女,四川省社科院新闻传播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甘孜藏区双语
丁真的甘孜,到底有多极致?
川藏高原甘孜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