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语境研究

2011-08-15顾海芳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言语话语语境

顾海芳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连云港 222006)

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语境研究

顾海芳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连云港 222006)

语言交际的成功离不开语境。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本文分析了言语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的构成及作用机制,揭示了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能动地控制并利用语境因素为自己创造有利的交际环境。言语交际过程是交际者对认知语境假设不断调整、顺应,并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动态演绎推理过程。

语境;动态研究;言语交际

一、语境和言语交际

语境(context)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意义不可能脱离语境而抽象存在,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语境研究的重要性,语境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决定话语意义的语境作为交际的前提而存在,它对信息传递、逻辑推理、话语解释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语境就无所谓言语。对于语境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上对语境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静态的分析方法,认为语境存在于言语交际前并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固定不变。认为语境是从具体的情景中抽取出来对语言的交际主体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语言交际活动过程中发生于其中的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传统语境观的一个特征便是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交际者根据这个语境确定意义,其推理的基础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这实际上是把语境当成一个事先确定的静态事物。

然而,对语境的静态研究不适于动态的言语交际。近年来,随着认知语用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人类的交际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认知过程,进而认识到在交际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语境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随着言语交际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和扩大。交际者能动地控制并利用语境因素为自己创造有利的交际环境达到其交际目的。言语交际过程是交际者对认知语境假设不断调整、顺应,并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动态演绎推理过程,动态的交际过程决定了语境的动态性,不同的个体根据各自的认知环境对语境进行不同的推演认知。

二、言语交际中的认知语境

20世纪 8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影响下,语用学家除了研究“说话人意义”之外,更转向“话语的理解”的问题,从认知的角度看待自然语言交际,出现了认知语用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 Fodor(福多)等的模块理论、Lakoff(莱考夫)等的表征理论和 Sperber和 W ilson(斯佩珀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Fodor(1983)的《人脑的单元结构》和 Jackendoff(杰肯道夫) (1997)的《人类思维的建构》中提出的命题、心理表征、表征模块建立了认知模块理论 (Modular Theory)。根据模块理论,人的大脑是一个能形成转换心理表征 (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的原则运算系统,语言是该系统的操作对象之一,而语言使用涉及到语言系统和其他心理表征以及运算系列的相互作用。Lakoff(1987)、Langacker(兰盖克 )(1991)、Nuyts (1992)等提出了经验化、概念化、范畴化、典型化、意象化、语法化、认知语法理论、语言表征与概念化表征理论。他们认为,人们的认知行为 (包括语言行为)与环境 (包括语言环境即语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语境与人们的概念系统有关。强调认知在概念化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义产生的过程就是概念结构的产生和表征的过程,语境是一种认知表征。斯佩珀和威尔逊 (Sperber&W ilson,1986)提出了“关联——交际与认知”理论,引入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关联理论集中体现了现代认知科学与语用学的结合,成为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

斯佩珀和威尔逊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语言交际双方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交际双方能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因为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因此斯佩珀和威尔逊指出,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互相明白的认知语境。[1]

认知语境是人们通过经验或思维将逻辑知识、百科知识、词汇知识等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关联理论认为对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认知语境。斯佩珀和威尔逊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 (psychological construct),认为认知环境中交际双方互知、互明的部分才能成为表达和理解话语的语境。

三、认知语境的构成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境进行重新审视,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对世界认识的抽象化和结构化知识。斯佩珀和威尔逊认为语境由一系列命题或假设前提 (premises)组成,是语言交际双方共同的前提。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用者运用感知、语言解码、假设、心理图式的激活和推理来处理信息,而不一定依赖具体的语境因素,这是因为语用者依赖人的直接经验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斯佩珀和威尔逊提出了“互为显映”(mutualmanifestness)的概念,所谓显映指的是交际双方当时能够在大脑中显现一事实,并产生该事实的“表征”,同时接受事实的真实或大致真实。根据斯佩珀和威尔逊,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语境是认知环境中互为显映的那一部分,当两个人的认知环境中显现的事实或假设相同时,就产生了认知环境的重叠,这重叠的部分就构成了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成功的交际不是建立在所谓的“共有知识”之上的,而是以互为显映的假设为基础的。[1]

认知语境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命题 (proposition)、知识草案 (knowledge script)、心理图式 (psychological schema)、社会心理表征 (socio-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等四个方面。

认知心理学将一个命题看作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位,相当于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概念。在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中,语境由一系列命题组成。这些命题往往是不完整的,一般需要推理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语境。草案或称脚本,是经常出现的行为、状态或事件序列的知识结构,它依赖概念,对推理有协助作用,形成对话语理解的语境。图式是知识在大脑中储存单位,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图式的总和便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这个知识结构对于交际者认识新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际者所具备的背景知识是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之中的,在认知过程中,交际者只有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话语,这就是认知语境制约话语理解的结果。社会心理表征其实是心理图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团体共有的集体意识或集体认知,这种集体意识以“社会心理表征”的方式储存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使个人的语言行为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2]

认知语境以“知识草案”(knowledge script)和“心理图式”(psychological schema)为基本操作单位。例如:

A:Do you like rugby?

B:I am a New Zealander.

上面的对话有话轮缺失现象,从字面上看,话轮并非发生在同一语境中,B似乎并没有回答A的问题,只是给A提供了一个推理认知环境,使 A获得 B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但是交际相关是以认知相关为依据的,认知相关是一个已知的语境常量,人们希望被处理的是关联的,并试图寻找一种会证明这一期待的语境。AB双方的大脑中均有关于新西兰的知识草案,所以B在听到A的问话时就会自动激活大脑中关于新西兰的知识草案,从而按照新西兰这一社会心理表征形成心理图式,作出回答。听到 B的回答,在 A的大脑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新西兰的知识草案被激活,但并不是所有的假设会被同时激活,只有与该话语相关的假设才会以图式的形式转换到演绎机制记忆之中,即新西兰人爱打橄榄球这个相关语境假设,A便会得出如下结论“B likes rugby”。因此,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使“Do you like rugby?”和“I am aNew Zealander.”这两个话轮之间的认知空位得到推理和弥补,形成了完整的交际整体。

总之,在认知语境框架下,言语交际的构建就是对交际双方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的选择、激活、推理和表征过程。

四、认知语境的作用机制

斯佩珀和威尔逊(1986)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交际双方将新信息(字面意义)放置于语境 (人的知识)中组合处理,从而得出结论。交际模式是一种明示——推理模式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model),在这一模式中,说话人将意图进行编码,按照他们对听话人认知状态的假设,通过交际场合的示意,使一系列假设在听话人那里得到显现,以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听话人要对这些假设进行处理,经过推理,形成新的语境,在认知语境中获得话语效果。

言语交际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当受话者把反馈信息传递给发话者时,发话者的状态已与起始状态有所不同,因为发话者已接收了新的信息,即受话者接收到发话者的信息后发出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他们再进行下一回合的交际。言语交际并不仅仅是一个循环状的过程而是呈螺旋状上升的。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将不断面临新的情况,其中的语言及非语言语境作为变量,相关的任何一个因素产生变化,都可能会导致语境信息的变化,从而影响话语,在这样情况下,交际者被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权。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对于说话人来说,交际是一种选择,要根据自己的意图,根据自己对当下的情景因素的了解和对听话人认知语境的假设,以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发话;对于听话人来说,交际则是一种推理,要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从说话人的话语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例如:

A1:这些书太重了,我搬不动。

B1:我可以帮你,搬到哪儿去?

A2:储藏室。这段路还挺远的,是吧?

B2:噢,我忘了刚才小张找我有事。

A3:没关系,我可以自己搬过去,你去找小张吧。

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说话人的明示包括:通过说话人给听话人传递一种信息意图,引起听话人的注意,诱发听话人去思考;通过说话向听话人表达更深层的交际意图。听话人的推理是理解话语的核心,因为说话人的话语的意义的确定,必须依赖听话人的判断和推理,很多时候,推理是必不可少的。以上对话中,A1没有明确提出帮忙的请求,如果B不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习惯、经验或者心理表征,并结合A提供的信息作出准确判断、推理,这轮交际会就此中止,但是B1让我们明白,B推断出了A的真正意图,提出帮助A,交际得以继续进行,B问A搬到哪儿去,A2提供了新的信息——“储藏室”,并且“路挺远”的。在A的大脑里储存了关于储藏室的许多旧信息,诸如储藏室的位置,形状,所储存的物品,还有储藏室里的光线,气味,以及和储藏室有关的一些事件、人物等等,这些信息不会同时被激活,被激活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和目前交际相关联的部分,因为是要搬一些很重的书过去,路途的远近直接影响着任务完成的困难程度,A需要判断在目前的交际语境中,有哪些信息是需要提供的,所以在提供储藏室这个信息的同时,还强调了路挺远的这一信息,目的是进一步确定 B是否能提供帮助。接收 A发出的信息后,B决定不提供帮助,当然采用的是委婉表达的方式,B根据自己对 A的了解,推断“我忘了刚才小张找我有事”可以让A明白自己的真实意图,当然B说“我忘了刚才小张找我有事”这句话时,可以有意的强化自己犹豫的表情,迟疑的声调,目的是为了使A能够明确理解自己话语的涵义,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也说明,在交际中,交际者并非一味适应语境,更多的时候是打破固有语境的束缚,构建有利于达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这一案例也说明交际本身是一种动态的演绎推理过程,动态的交际过程决定了语境的动态性,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建构过程。

这是一个成功的交际案例,交际双方都选择了恰当的表达方式,实现了交际目的。在认知语境理论的指导下,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活动的成功。交际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因素,如交际者、交际对象以及二者在各个方面的差异;语境不同使得交际双方对话语做出不同的选择;交际主题、交际时间的不同也会导致交际过程的不同,也可能会影响交际的结果。交际过程中含有大量的认知成分,认知过程十分复杂,所以要想交际成功,必须通过交际双方的探索。由此,关联理论认为由于认知环境不尽相同的特性,交际的结果不可能总是尽善尽美。例如:

妈妈:儿子,帮我递一下剪刀行吗?

儿子:一句话。

妈妈:到底行不行?

显然,妈妈没有理解儿子的话语,原因在于妈妈不了解“一句话”就是“没问题”的意思,也许是妈妈的大脑中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也许是相应的知识草案没有被及时激活,另一方面,儿子在回答问题时,没能对妈妈的认知语境作出准确的监测和评估,没有意识到二者的认知语境存在的差异。

根据斯佩珀和威尔逊的理论,如果一个客观事实或假设能够被感知或推知,那么它对于交际者来说就是显明的。当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中显明的事实或假设相同时,就产生了认知环境的重叠,这种重叠的部分便构成了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语境。共处的认知环境越大,互明的可能性就越大。事实上,在日常交际中,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不可能完全一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社会角色,乃至不同的年龄层次都会造成这种差异,即使是生活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相近的社会角色,也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以及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推理能力,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完全相同,每一个交际主体的认知结构都存在差异,对同一语言信号的刺激,不同交际者会构建不同的认知模式。因此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要考虑交际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尽可能向交际对象提供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言信息,示意其交际意图。在表达交际意图时应考虑对方的话语处理能力,以及年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等,提供与其认知语境相关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最大程度地增加话语的语境效果,使对方能够有效、快捷地理解和推断出自己的交际意图。总之,成功的交际需要交际双方的不断探索,以尽可能地扩大双方共处的认知语境。

结语

语境研究已经进入多元化时期,认知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语境的视角,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境进行重新审视,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对世界认识的抽象化和结构化知识,言语交际是一种依据思维原则或规律来进行的认知推理活动,交际双方不是被动的适应语境,而是能够能动地控制并利用语境因素为自己创造有利的交际环境,言语交际过程是交际者对认知语境假设不断调整、顺应,并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动态的演绎推理过程。动态语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解语境,更好地发展完善语境的研究理论,揭示语境现象的本质,合理地解释并有效地指导我们日常的言语交际活动。

[1]Sperber,D&D.W 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1986.

[2]曹京渊.言语交际中的语境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3]唐燕玲.动态语境与明示推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96-98.

[4]吕海涛.认知语境下的动态语言交际[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46-147.

[5]李桔元.语境的多维研究——国内语境研究十年发展综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8-182.

(责任编辑:刘学伟)

2011-02-28

顾海芳 (1973-),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

H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1)04-0046-03

猜你喜欢

言语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