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思政课逆反心理的疏导

2011-08-15镇鑫羽施丽红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论据思政课教育者

镇鑫羽,施丽红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浅谈大学生思政课逆反心理的疏导

镇鑫羽,施丽红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思政课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重复、忽视大学生个性发展等因素是诱发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运用单双面论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疏导,进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政课;逆反心理;疏导

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对思政课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如何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是众多学者和高校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逆反心理的内涵

《英汉辞海》从两个方面对逆反心理进行了解释,一方面从态度的角度,认为逆反心理是主体持否定的态度、怀疑主义,特点是主体对几乎所有他人所肯定的事物都持否定、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从行为的角度,认为它是违拗症、抗拒症,一种拒绝他人所要求的事,按所要求的反面去做,或任意做某件与所要求的事不同的事的倾向。[1]不过,有的学者则把逆反心理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固有反对态度,这种固有反对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思想等社会现实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2]但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逆反心理仅限于心理状态,并不是既包括心理又包括行为的现象,尽管包含了一定的行为倾向,但并不包含着行为本身。只有逆反的行为倾向堆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倾向才会转化为逆反行为。[3]然而,笔者认为,逆反心理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态度的一种反应,这个反应又是在行为转化中的一种表现。

最常见的逆反心理反应有三种:禁果逆反、超限逆反和自我价值保护逆反。禁果逆反心理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也被称作为“潘多拉效应”。超限逆反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做出的逃避反应,是机体的自然的保护反应。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心理是指人们由于自我价值保护的推动,对外界劝导或影响所作的反向反应。[4]

二、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产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排斥

高校思政理论课有其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使得高校思政课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加之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致使思政课出现了形式化、空洞化的现象,极易使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冷漠、应付、抵制和排斥的态度。

(二)大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认可

我国高校思政课大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重视达成认知目标的传统模式。在这种传统模式下,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享有绝对的权威性,好处在于有力地宣扬了主流的文化和价值观,但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单向的“灌输”,大多处于失语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张力失衡,进而容易产生消极的排斥心理。

(三)大学生对非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认知基本形成,有较强的反从众意识和个性意识,喜欢逆向思维、追求个性,尤其是在中西方各种思潮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今天,他们容易受其中某个错误思潮的影响,看待事物偏激片面,使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对社会上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十分赞同,认为学校正面宣传是“别有用心的”、是在“做秀”、是虚假的。因而他们情感上是不认可的,反而热衷于从互联网及其他非正式渠道获得的小道消息,习惯地、不自觉地对媒体和社会关于先进人物及事迹的宣传持否定和曲解态度,对社会和学校宣扬的精神和理念持否定态度。

三、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思政课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重复、忽视大学生个性发展等因素都是诱发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一)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诱发禁果逆反

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中心,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传授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控制。这种单向灌输方式是教学者告诉受教者必须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这个过程中信息由施教者向受教者单向流动,很少依据大学生心理需求施教,也不重视受教者的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方式,必然造成“我说你听”,“我说你接受”的效果,容易诱发禁果逆反。

(二)教学内容的重复诱发超限逆反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理论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详实。在教学中教育者为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教学任务,保全其理论体系,在授课过程中不得不缩减部分内容,选其重难点授课。然而这些所谓的重难点在中学时代或多或少已涉及,更重要的是在高校思政课的几门课程中,教学内容也有交叉。这些“似曾相识”的重难点高频率地出现在高校思政课上,教师机械地、重复地对其讲解,极易使大学生感到厌烦,进而诱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超限逆反。

(三)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诱发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20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体能和智力迅速提高,思维和分析的能力也随之增强。大脑发育逐步成熟,思维方式逐步由一味地接受向批判、追溯、怀疑等转化,这为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提供了生理基础。大学生独立意识、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并且自尊心强、个性鲜明,但是经验的缺乏、认知能力的不足,容易使他们接受负面影响。当认知的偏差和学校的宣传教育出现冲突时,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由于多种思潮的冲突,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影响很大。他们的社会自我意识和心理自我意识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他们往往以成人自居,认为自己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强烈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认可。但是思政课教育者容易站在权威的立场上,对大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否定他们的价值观,甚至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过分地加以控制。当他们受到的外在劝导威胁到他们的自我价值、行动自由时,就可能使大学生抵制原本愿意去做的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与教育者唱反调,并且会有意无意地形成自我价值保护的保护膜,进而诱发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心理。

四、疏导策略

教育者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巧妙运用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对逆反心理进行疏导,进而有效地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一)禁果逆反心理的疏导

禁果逆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因此,对禁果逆反心理的疏导,就要给学生说清禁止的理由,理由阐述越清楚,就越能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如何阐述“禁止”的理由呢?著名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有关态度转变的实验对禁果逆反的疏导有很大的启示。他发现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提供双面论据,比较有利于说服,学生会认为教师很公正;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提供单面论据,比较容易使得他们改变态度。实验表明如果任务紧急,可以采用单面论据,但是要培养良好的认知和观念,适宜用双面论据。

传统的单面论据的灌输通常是教师仅仅就道德行为的某一个方面向学生展开说明,提供的都是正面的论据。这是以老师为主体,在传授知识理论过程中老师只单方面的讲述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很少充分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双面论据是既分析了某一种道德行为的有利之处,又分析了其弊端所在,也就是全面地看待问题。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对相反的论据进行客观分析,而且还会对说服者产生公正感,从感情上倾向于说服者,因此较易改变态度。

(二)超限逆反心理的疏导

内容过量、反复过多是产生超限逆反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诱因。因此,首先要确定适合高校大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的设置应在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不频繁变动的前提下,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和交叉性。同时适当添加迎合大学生兴趣和需求的知识点,这样他们才能在思政课上被新知识、新理论所吸引,从而提高思政课的课堂接受性。其次,在传统的单一的思政课堂上增加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把已经接受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活跃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最后,教育者应该灵活运用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避免大学生超限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心理的疏导

一切被否认、被控制、被利用、“丢面子”等意识,都可能引发学生产生自我保护价值逆反。所以,一方面,思政课的教育者依据大学生共性特征施教,同时又要特别注意他们特有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在施教过程中,应该重视受教者态度的改变过程和反应,以便随时地变换相应的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对于已形成一定价值观的大学生而言,更应该注意加强态度改变的认同和内化过程。针对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看问题容易带片面性和偏激情绪,教育者要用正确的理论、正统的观点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者的观念和态度,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对于喜欢逆向思维,有意无意地要跟教育者过不去的大学生,就应该尊重他们的自尊和价值,逐渐地说服他们态度的转变。总之,不仅要明确以价值认同为主导的心理认同过程,而且必须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心理,才能不断地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1]英汉辞海 (下)[K].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3489.

[2]陈新.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7,(3).

[3]古晓峰,王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3).

[4]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邵刚.克服逆反心理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

[6]严素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江苏高教,2009,(6).

(责任编辑:张连军)

2011-01-20

2009年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模式与实践——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09-1-009)阶段性成果

镇鑫羽(1985-),女,湖北咸宁人,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1)04-0019-02

猜你喜欢

论据思政课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