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呼唤回归本位
——《祭十二郎文》的朗读教学

2011-08-15钱俊义

中学语文 2011年24期
关键词:字字语调语气

钱俊义

长期以来,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常常是采取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对有着丰富情感和思想的文章缺少品鉴,只是简单地“知道”和“了解”,上课恹恹欲睡,长此以往,对学习文言文及其厌恶、反感。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就《祭十二郎文》的教学,与大家一起探讨。

读、背历来是学习文言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只是简单地读几遍就完事,没有把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是一种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哀怨、伤痛之气,是作者向侄儿倾诉的口吻写成,更需诵读才能感悟作者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命运之坎坷,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与神明,疑生死之有数的心酸悲恸。

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导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才学习了悲恸动人的《陈情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祭文中的千古绝唱”——《祭十二郎文》。(快捷地给课文定下一个感情基调)

2.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初读——了解文章内容)

①学生自由读(一读文本,把握内容)

以同桌为单位,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翻译;教师巡视,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字词问题,师生共同答疑。通过互动,明确:本文写作者闻丧致哀,追忆往事,叙写与十二郎的深厚感情,抒写了失去亲人的无限哀痛之情。

②学生默读(二读文本,理清思路)

作者按时间先后写了哪些事?找出抒情语句,在书上勾画。

1.(第1段)祭文格式:交代时间、使仆告灵。

2.(第2、3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3.(第4-9段)十二郎之死。

4.(第10-12段)抒写失十二郎之悲。

二、精读文本,整体把握作者情感(三读文本,把握情感)

学生选读,师生共同讨论:

①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悲伤感喟。

②作者的情感有无变化,如何变化的?

闻丧致哀——极度悲伤之情;追叙身世——凄苦悲伤、追悔自责;死讯到来——晴天霹雳、惊愕怀疑;问天理、神明、寿年——悲愤不平;叙己衰像——颓丧、痛不欲生;思双方幼子——悲忧之情;追想死因、死期——忏悔之情;吊慰——内疚自责、万念俱灰;结语——无尽哀思、伤痛之情。

三、品读文本,走进作者情感世界(四读文本,走进作者)

师生共同品鉴:(学生自由挑选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段落品读)学生发言后并朗读演绎。

1.祭文是写给死者的,是生者对死者的真情告白,面对亲人去世作者心情怎样?如何读出悲恸来?

语速缓慢;语气哽咽。学生揣摩,教师示范。

2.追叙叔侄身世,感情笃厚,家世凄凉,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能读出情悲意惨?

重读 “惟……是……”、“既又”、“一日”、“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子的话要读出悲伤、期待、焦急之情。(学生自读揣摩,请一同学范读,点评。)

3.叔侄“三会三别”,不得会而成永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讨论:既有对宦海沉浮的感喟,又有无穷的自责,抱痛追悔;语调应该多为降调、沉重、沧桑,段末悔恨而愤激。(学生互读、评点)

4.你认为如何朗读才能表达出作者对侄儿之死的惊愕怀疑、悲愤以致于痛不欲生?

学生讨论:哭人即哭己,欲哭人,先哭己。写自己病体连用三个“而”,读时要加重语气;末尾的反问倾注了凄苦和失痛之情,对比强烈的反差宜用上扬的语调;问十二郎死因、死讯,语调低缓,但含锥心的痛楚,宜用“抑”的语调。(学生自行揣读,教师个别指导,然后齐读)

5.遽闻死讯,你认为怎样才能演绎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学生讨论、交流。

有如晴天霹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要读出不信死讯,悲痛至极,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痛不欲生之感。从“呜呼!”至“何为而在吾侧也?”宜用怀疑、揣测、不信的语气;第二个“呜呼!”至“而不克蒙其泽矣”宜用痛苦、无奈的语气;然后稍作“顿挫”。向天地、神明发出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问,语气急促:三个“邪”、五个“也”,要用上扬的语调;三个“乎”、五个“矣”要读出不相信而事实俱在不得不信的无奈,宜用低沉语调。(学生揣摩自读后,抽一名朗读较好的同学范读,师生点评。)

6.抽一名同学朗读第11节至篇末。师生共同点评。

当你走投无路时,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时,你最亲近的唯一的亲人离你而去,你竟不能亲近他,不知他何时生的病,何时离你而去的。在生时不能与你同处,死后你不能亲临致哀,你有何言,你能何言?

明确:哀莫大于心死,话到绝处,作者的心几近于死啊!此时,作者最终未能与死者见面的深深痛憾、因大恸而导致的深深自责等一齐爆发出来,字字是泪,字字是血。

教师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蓄势,成啜泣不能言之状;然后镇定一会儿,心开始颤抖,心抖则声抖,一出声便有点哽咽,边读边泣,吞吐呜咽,把握好节奏;“呜呼! ”之后,作一“顿挫”,“汝病吾不知时”至“窆不临其穴”三组骈句,每组骈句之间的停顿稍短,语调逐渐上扬;接下来长句短读,语气急促;短句长读,语气缓慢、凝重,故意留下情感空白。(教师范读后,学生揣摩,试读)

四、小结

这篇文章的句式、语调随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而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笔至情随。

猜你喜欢

字字语调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读扶贫日志
《说文解字注》古今字字际关系例释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吟诗品母爱,字字见真情
谈谈诗歌的语调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现代哈萨克语命令语气单句语调对比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