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一语文课堂教学与课程安排

2011-08-15何向明

中学语文 2011年24期
关键词:人格语文教育

何向明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人生观奠定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教育教学应该具备它独立的价值——以人为本,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林砺儒教授在他的《我的中等教育见解》中说的好,“中等教育其自身就是目的,决非为将来某种之准备”,“中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到各个方面去。例如文学的陶冶,并非要把少年立刻造成一位名家,也不是准备将来卖文讨饭,乃是要引导他的人格的活力往文学方面去。科学的陶冶也不是要养成科学家或准备做农工,乃是要引导人格的活力往科学方面去。艺术的陶冶也是一样的理由……我认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决非何种职业之准备……若有人问我中学毕业生做什么,我就说也不为士,也不为农,也不为工,也不为商,是为人;也可为士,也可为农,也可为工,也可为商。”林砺儒教授的这种把人人看做目的的观点就是“以人为本”的育人观。语文学科是中学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工具,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引导学生的人格往文学方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一目标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当今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情感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对人才也有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知识(信息)的能力。而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正是为了培养人们具备这样的社会能力。读、悟、写、说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表现,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高考语文的测试中,它们也是主轴。因此,读、悟、写、说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实,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一个学校语文教学水平的高低,制约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文积淀。一个学校把学生放于教学的什么位置,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好学语文、善学语文,如何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愉快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学校的教学和语文老师的理念。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就必须以学生为本,读、悟、写、说并重,把学习的空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语文教师本身应有“以生为本”的新观念

“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原则”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师本教育”的全新的教育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生本教育把学生 “置于创新的环境之中,并给他们以时间、空间和氛围的激励,发挥学生的潜能,而不是置于一般意义的学习之中。”反观我们学校过去的课程课时安排、课堂教学、公开课,都说是在实践生本教育,但我认为,所有这些都不应只重视形式的变化,而应重视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具体的细节是否遵循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是否为学生创造了有利于听、说、读、写的创新性的时空,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积极性和学习方法。

二、课堂设计应还学生以探究的时空

高一、二年级是高中三年的开始,学生能否在高一、二年级,特别是高一年级就能养成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勤于写作、勇于辩论,使读、悟、写、说成为自己愉快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读写学会读写,是一位高中学生语文读写能力能否提高的关键,也是语文老师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体现之一。

阅读,不应只是开声朗读,或是默读,甚至全班同学一起齐声的朗读,我们过去进行得很多,现在也还在进行,但其效果如何,值得商榷。我认为,阅读的关键不在于开声与否,关键在于读书的那个人对所读内容是否有了思考,或是赞许,或是批判。因此,真正的阅读必须是嘴的动与脑的思的结合。记得课堂里,针对某一问题,有的同学思考了,却说不出来,即使说出来了,也是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可见说的与想的是不一样的;而一些同学说出来了,你让他把刚才说的写出来,他们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困难,这又是“写”与“说”的不同。阅读、思考、说话、写作四个层面,后一层面相对于前一层面需要更高的能力要求。所以,阅读过程中,单是朗读、思考,还远未达到目的,阅读的个体更应在此基础上及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来,或向别人倾吐自己的见解。这样看来,阅读、思考、说话、写作又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把这四个方面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写作训练不单是写作文、写日记,它还应包括读书笔记,或是旁批、眉批、或是读书随笔等。写作方面的内容新颖、视角独特、语句通畅等能力并非只是写几次大作文就能形成,它是积累无数次阅读、思考、小记、大写,慢慢炼就的。如果读写这两种能力能在高一年级抓得紧,抓得持久,那么学生的阅读量也就不用担心其小,学生的写作量也就不必担心其少。

对于阅读对象,我听、看了不少学校的做法,他们都很重视课外阅读,这并无不妥。但语文教科书是教学的最基本之本,同时,里面收录之文本又往往是经典之作。我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过程中,不应该舍近求远,舍本求它,而应该在重视、抓实课本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再强调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样会更为妥当。因此,阅读教学应以课本为主,随身读本、图片解读等为辅,重视读、思、说、写的落实到位。

三、教学内容应体现与学生知识经验、学习实际的联系

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参加高考又是今天的学生的主要目的。因此,高一语文的教学内容应以培养读写能力为主,高考考点知识技能传授为辅。

阅读文本以课本为主,外加每位学生一学期阅读2—3本课外书(随身读本),图片解读等。检查着重于文本旁边的所思所记(这点很为重要,抓得牢,就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抓得不紧,就会前功尽弃)。

课堂教学在体现科学、完整的教学过程的基础上,突出以生为本,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思、多写,培养他们善想、敢说、勤写的阅读习惯和批判思维能力,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事,考试也还是学生的事,老师是替代不了的。

写作训练包括大作文、日记(随笔)和读书笔记,大作文以记叙文为主 (议论文、议论性散文放在高二年级),训练次数8—10次。周记(随笔)每周一篇,以周次为单位进行检查。读书笔记以读本里的记录为主,摘录、抄录为辅,看谁写得多,摘录得多。

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同时,依据历年高考试卷的内容,语音、词语、错别字、标点符号、病句和默写这些考点是最需要花长时间、大力气进行熟记的,因此,可以把这些考点提前放在高一阶段进行辅导。在时间安排上,由于它不是高一语文教学的主轴,可以每两周安排一次,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拥有统一的一本复习资料,以期达到整体规划、统一安排的目的。

猜你喜欢

人格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漫画之页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