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2011-08-15王庆红

中学语文 2011年28期
关键词:衬托表现手法事物

王庆红

诗歌作为一门唯美的艺术形式,要讲求艺术技巧。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反衬和对比尤其受到诗人的青睐。众多的名篇经典中,由反衬或对比形成的佳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新歌赏析中,许多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表现手法。笔者试着对新教材诗词单元的相关篇目作了一些简要的分析,以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要明晰概念。在诗歌教学中,这是两种经常被分析到的修辞格。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却并不能清晰分辨这两个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以为这只是一种修辞格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为此,我们必须帮学生了解并分清这两个概念,从而提高辨别能力。

(一)对比又叫“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盈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

杜甫用他的如椽大笔,将装点得像仙界一样的骊山宫与宫门之外的倒路尸体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咫尺之间,荣枯差别如此,令人震撼。而白居易则是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

(二)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用描绘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事物的修辞格。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好的衬托必须主次分明,通过对他事物的描叙,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如: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裴粼《裴给事宅白牡丹》)

辛弃疾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于上面烘托充分有力,故对“那人”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了。裴粼这首诗,通过前两句渲染紫牡丹的富贵与人们争赏的热闹场面,从反面烘托了白牡丹在空园中承着明月和冷露盛开而无人观看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同情,寄托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欣赏的人生感叹。

从上述两种修辞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中对比双方并没有主次之分,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而衬托双方则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其主题表现则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其次,要分清特征。下面将对新教材诗词单元的相关篇目作一个分类,并作简要的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一)对比

(1)古今对比。这在怀古诗里比较常见。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2)对立阶级对比。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中共有四组对比:一是陶者烧尽门前土制造砖瓦而自己却居住在无片瓦的陋屋(一、二句);二是富豪手指不沾泥却住着瓦片细密的高楼大厦(三、四句);三是陶者长年累月劳动而富豪却手指不沾泥(一、三句);四是陶者屋上无片瓦而富豪却居鳞鳞大厦(二、四句)。前两组对比都是同一事物(陶者或富豪)的两个不同方面(劳动与生活)的对比,后两组对比都是两个对立阶级(陶者与富豪)的同一方面(劳动或生活)的对比。这四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劳而获而劳动者备受剥削的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

(3)色彩对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红”两种颜色的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伤春情绪。

(4)哀乐对比。如黄庭坚《寄黄几复》的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哀。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

此外,还有大小、明暗、远近、动静、虚实对比。如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大与小的对比,形象更为鲜明,用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怅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其万一呢。真有“欲报之行,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淳厚真挚。

(二)反衬

(1)冷暖相衬。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3)乐哀相衬。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4)大小相衬。如杜甫的《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5)收放相衬。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此意;后两句说,哪里还要饮什么送别的酒啊,酒没饮,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心却如死灰,由前面的暂时宽慰又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可以看出,前两句是后两句的蓄势,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收得越紧,放得就越开,如此,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肝肠欲断。

(6)正反相衬。如杜甫的《旅夜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说: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果真如此吗?细想:尽管诗人名满天下,但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就是不能以官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本志。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上句的“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的“官”,才是正意所在:休官原因不是老病,而是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胸中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只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最后,要认清区别。以上可以看出,对比与反衬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对比的两个事物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突出两者;反衬的两个事物是主次分明的偏正关系,只突出一者。(2)对比常用于议论,而反衬常用于描写。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悟。应该注意的是一首诗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单一、孤立的,而往往是多方面手法的综合运用,在鉴赏时要全盘考虑。鉴赏诗歌时要弄清诸种表现手法的细微异同,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解读诗人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衬托表现手法事物
早春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美好的事物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厚重感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奇妙事物用心看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