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油:九年援藏 爱洒尼玛

2011-08-15由然

中国石油企业 2011年4期
关键词:尼玛海油农牧民

■ 文/本刊记者 由然

中国海油:九年援藏 爱洒尼玛

■ 文/本刊记者 由然

如今,在西藏尼玛县城,宽阔的水泥路,整洁的街道,林立的商铺,显示出“藏北明珠”的神韵;整洁宽敞的农牧民定居房,明亮的太阳能电灯,功能齐全的综合教学楼,绿意盎然的蔬菜大棚,电视塔高高耸立的广播电视中心……处处彰显着与众不同的崭新变化。

“你知道西藏有多远,白云的尽头才闻到悠扬的牧歌;你知道西藏有多高,日月星辰披在她的双肩上……”,当一首悠美、动听的歌声在藏北高原的天地苍穹中回荡之时,中国海油人更加充满了对西藏尼玛县的深情与向往;当中国海油人看到这里不断发生的巨大变化时,从心里到脸上都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尼玛县平均海拔4800米,被称为“真正的生命禁区”。有人说,在尼玛,人即使躺着也是了不起的英雄。“最远是阿里,最苦是那曲”,而尼玛又是那曲地区最偏远的县。

屈指算来,中国海油对口援助尼玛已经走过九载春秋的难忘历程。

九年,中国海油人和尼玛人“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九年,中国海油一批批援藏干部相继来到这偏远、荒凉的高原地带,奔走、访贫、救助……好事实事办了一件又一件。

九年,这里的变化无处不在,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凝结着中国海油人的情意与眷恋。

“整个尼玛县城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没有一所初中,没有自来水,县城400户居民有1/3用不上电,做饭、取暖主要靠烧牛羊粪……”,中国海油人记得当年的苦、当年的难。

九年来,每当听说要结对援助尼玛,中国海油都有数百人踊跃报名,有学成归国、在海油成长的管理精英,有从基层干起的技术骨干……为何都对援藏情有独钟?因为几十年“勇担社会责任”的积淀已溶在中国海油人的血液里。

向尼玛“输血”,为尼玛“造血”。他们将海洋石油大工业中淬炼的现代企业管理精华投向这里,不但要改变尼玛的外貌,更要催生尼玛持续发展的内力。

为了给尼玛县打下一个发展的基础,中国海油第一期援藏工作的目标是用3-5年时间基本改变尼玛县的落后面貌。从2002年到2004年,中国海油投入6000万元,建起了尼玛县城第一条主干道、第一个宾馆、第一栋办公楼、第一条商业街,4000余户牧民用上了太阳能。

从2005年至2007年,中国海油投入4500万元,援藏工作的重点向农牧区倾斜,提出了“解困、扶本、造血、建立长效机制”的工作思路,努力使农牧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使当地经济发展条件根本转变。目前,尼玛县的各个乡镇互通了汽车,拥有了电话、传真等办公设备,三个人口集中地建立起农牧民定居点。

2008年,中国海油投入1961万元,建设尼玛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工程、广电中心工程、申亚乡小学教学楼工程、那曲宾馆改扩建工程、县中学厕所等7个工程项目,建成250户牧民安居房;实施后备干部和科技实用人才培训及奖励计划,进一步深化了智力援藏的内涵;组织了尼玛县正科级干部共25人赴内地参加学习,并正式启动尼玛医疗教育培训基金,用于培养和培训医疗人员、教师队伍,帮扶困难群众和学生,奖励优秀医疗人员、教师和学生。

2009年,中国海油投入1886万元,实施了一批注重实际、效果明显的造血和民生工程。购置了两台翻斗车和一台铲车,帮助尼玛县组建了第一支工程建筑队。

经过九年的援助与建设,共投入1.6亿元,建成惠民项目63个。尼玛县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如今的尼玛已经成为藏北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海与高原携手并进,中国海油与尼玛情深谊厚。三年前,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就曾动情地说:“中国海油卓有成效的对口援助,使尼玛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援藏力度、援藏成效位居中央企业前列,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如今,中国海油的“造血”接力棒交到了第四批援藏干部手中。2010年7月31日,中国海油第四批援藏干部高胜民、张志宏带着中国海油人连绵不断的深情,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尼玛县,光荣地履行援藏任务。

猜你喜欢

尼玛海油农牧民
科学家公益宣传
———尼玛扎西
海油华南谱新篇
中国海油助力乌干达首个油田建设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尼玛泽仁绢本彩绘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尼玛泽仁《藏传佛教故事》配图选页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中国海油LNG好戏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