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共九十年来的“民生观”

2011-08-15刘良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建设

刘良军

(中共荆门市委党校 综合教研室,湖北 荆门 448000)

论中共九十年来的“民生观”

刘良军

(中共荆门市委党校 综合教研室,湖北 荆门 448000)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中共九十年来在推动民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已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民生观”。

中共;九十年;民生观;基本经验;体系;评析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建党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历程虽历经坎坷,但却波澜壮阔,成就辉煌。主要表现在:我们跨越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巨变,四分之三以上的居民过上了初步小康的生活,现在又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等等。由此,透过中共九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努力,便不难发现中共在推动民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已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民生观”。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

1、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的目标和主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毛泽东强调: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邓小平告诫: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江泽民提出: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我们党才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我们的政权才得以稳定和巩固,我们的社会才能够长期保持发展与和谐。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民生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规定了民生发展的方向,进而使民生建设事业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1980年代,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党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的工作中心,初步建立起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民生建设思路,从而把中国带上了一条崭新的民生发展之路;新世纪以来,我们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发展问题上升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关注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石;现在,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民生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机地统一起来,突出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展开民生建设,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创新与和谐型的民生发展之路。

3、将发展看作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力求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如果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物质财富匮乏,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就无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社会福利水平就难以提高,民生问题就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生建设能够健康发展,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而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和更新发展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使改善民生成为党执政的新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群众在民生问题上又有了新期待,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民生难题要求我们党去解决。这无疑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新考验,也是对我们党民生政策的新检验。也即是说,改善民生就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改善民生的实践表明,只要党把改善民生升华为党的执政理念并转化为政府的方针政策,只要把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新期待加以集中升华,并纳入党的执政实践,不论在改善民生上有多大的难题与困难,最终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5、切实做好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民生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民生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民生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努力加强制度建设,从而保证了民生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民生制度建设的力度之大,出台的制度之多,令人振奋。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创新和实施,使我国的民生建设与发展获得了有效的制度保证,也从根本上促进了民生建设的健康发展。现在我们党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功能,正逐步将民生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以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促使民生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组成体系

建党九十周年以来,中共“民生观”始终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民生、怎样改善民生”这一基本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予以实践,形成了包括民生目的论、民生基础论、民生重点论、民生途径论、民生目标论等一系列民生思想。

1、民生目的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对于执政党而言,其在民生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直接反映了该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直接决定了党的性质以及党的兴衰存亡。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中共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最近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始终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论述,就充分说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2、民生基础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中共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想、发展的方法来解决民生问题。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善民生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上。因此,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第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中共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改善民生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三,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内需,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程。

3、民生重点论——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第一,扶贫开发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在思路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由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动员、立足发展、坚持开发、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既是改善民生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对此,中共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第三,切实关心城市下岗、失业职工的生活。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以支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同时,提高城市下岗、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4、民生途径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第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的不竭之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第三,调整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关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第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第五,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第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为改善民生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注意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

5、民生目标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第一,年度民生目标:每年干几件人民关注的实事,取信于民。找准老百姓最为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第二,中长期民生目标: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远景民生目标:到世纪中叶建党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评析

1、“民生观”是党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第一要义。坚持民生为本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与党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然成为我们党的各项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2、“民生观”是党执政兴国实践的价值取向。第一,践行民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才能把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落实到实处。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形成并崇尚的政治信念和奉行的政治目标,为此,党执政兴国必须紧紧围绕执政为民的执政信念和政治价值目标来进行。第二,践行民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才能不断凝聚民族振兴的合力。民生为本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因而能够整合、统一社会群体成员的思想,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合力。第三,践行民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才能不断夯实执政兴国之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只有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3、“民生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价值理念之本。第一,坚持“民生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方向。以民生为本的发展,同以人为本的发展本质是一致的。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以民生为基础,以民生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第二,坚持“民生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并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坚持“民生观”,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只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这是中共九十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所在。

4、“民生观”是衡量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第一,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标准,有助于更加充分体现和贯彻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人本价值观。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标准,不仅高扬了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旗帜,而且也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以及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公正的判断。第二,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标准,有助于使人民利益的评价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党的为民宗旨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必须通过一系列与人民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指标的实现程度体现出来。第三,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标准,有助于克服发展价值观认识上的片面性,以保证执政兴国价值目标的顺利实现。民生为本的价值标准,不仅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价值目标的内在要求,而且规定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价值取向。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③《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D23

A

1671-2994(2011)03-0014-03

2011-03-09

刘良军(1972- ),男,湖北荆门人,中共荆门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发展观、经济与社会建设。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建设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