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分析
——基于发展的视角

2011-08-15巴永青苗俊涛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珠三角

巴永青,苗俊涛

(1.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系,山东东营257000;2.东营市垦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山东东营257000)

黄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分析
——基于发展的视角

巴永青1,苗俊涛2

(1.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系,山东东营257000;2.东营市垦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山东东营257000)

不同的时代背景,使得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黄河三角洲等地的发展基础、发展思路、发展模式有明显的差异。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资源、生态方面的约束让三者的未来发展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策略。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以高效生态为理念,加强政府的指导和干预,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通过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来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同时,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国的其它地区都应有这种反思。

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比较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我国最后一块大河三角洲的开发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举国上下都在瞩目:黄三角能否取得长三角、珠三角开发建设的成就,成为拉动国家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能否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兼顾生态的保护和经济的增长,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高效生态之路?这对于山东半岛、环渤海经济圈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为我国主要的大河三角洲,涉及到“发展”这个话题,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为此,本文从发展的角度进行比较,对黄三角开发做出一定的宏观分析。

一、纵向的比较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其最大的区别根源于开发的时代背景不同。“1980’s”、“1990’s”、“2010’s”这些数字背后蕴含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赋予处在不同年代开发的三角洲以不同的时代基础、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

首先,时代基础的变化使得黄河三角洲地区必须更加注重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珠江三角洲的开发是作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试点,长江三角洲的开发正处于不断巩固和深化市场经济体系之时。而且由于各地的经济基础不同,国家必须有重点地对条件比较好、更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进行资源和政策上的倾斜,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被时代选为了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前沿阵地,它们用自身的发展成绩以及对周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证明了这种选择的正确性。当前,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010年GDP总量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位。而且,各地区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都在争当新一轮发展“新星”。顺应各地的发展愿望,过去两年里国家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密集地批复了一系列国家级发展规划。许多区域都上升至国家级战略开发的高度,也增添了更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仔细看来,在整个中国经济版图上可谓是“遍地开花”。黄河三角洲在未来的开发中,必须正视这种变化。相比较而言,长三角、珠三角开发过程中边界、目标、策略以及所能获得的资源要素支持更为明确。这就表明,目前的黄三角已经不能过多依靠系统外部资源要素对其开发予以支持,也不能希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承揽开发的整个过程、关照开发的具体细节了。同时,在一个更为成熟的经济体中,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方面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完善的市场机制、畅通的要素流动渠道及产业集群程度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自然优势相较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过程也有所下降。因而,黄河三角洲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期望如长三角、珠三角一样获得诸多的外部支持,只能更多地转向自身潜力的深入发掘。

其次,发展思路的变化使得高效生态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开发的时代,我国总体上还比较贫困,许多经济指标都很落后,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明显的体现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当时的情况下,发展更多地针对经济的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是第一要务,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生态保护都作为了经济建设的从属目标。这样也就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过度追求GDP,以资源换发展[1]等倾向——许多地区目前仍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些现象。无可辩驳,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这些指导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随着国家进入更加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资源、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了各方的重视。为此,国家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概况提炼了“高效生态”的特征表述,要求必须在保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资源、生态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条件、制约性因素。国家还进一步将黄三角地区明确划分成了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使得生态的保护不再简单地流于形式。高效生态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新定位,也清晰地体现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思路。事实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不仅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更深层次地是在于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更重视人类的长期发展,那两者就没有分歧了。保护生态,排斥的不是知识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而是传统、落后的“三高一低”产业。反过来说,也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才更有能力对生态进行保护。生态的观念也“倒逼”着人们不断创新,提升效益,降低污染,发展新兴产业。破解“高效生态”难题的关键在于——高效。高效不仅仅指的是高效率,还指的高效益。效益的内涵本身也涵盖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各个方面。从这个角度上讲,生态本身就是高效的题中之意。

再次,发展模式的转变使区域协调发展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的关键所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更多地依靠“点”的拉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也明显的带有这种痕迹。数十年的时间,深圳就从一个沿海的小渔村成功发展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深圳速度”领跑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浦东新区”的适时开发,成就了上海经济新一轮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各地的经济腾飞,并最终使该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但在黄三角未来的发展中,就不能再采取这种模式。2008年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要求,使得经济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多变、“马太效应”日益突出。对于弱者而言,只有联合才能求生存。也就是说,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既包括国家之间,也包括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过去我国的行政区划大多源于地域、文化、社会方面的联系,而这种行政区划又严重影响了地域间的经济联系,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毕竟,小范围内的大而全,在大范围内就是资源配置的浪费和重复建设。而且,相较国际区域一体化,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歧、地方保护更加隐蔽,加大了协调发展的困难[2]。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上联系十分密切,各地的产业分工相对明确,且又在同一省内,体制障碍相对较小,适于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基于以上理解,《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也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家馈赠,而更多的是国家对该区域经济整合、竞争力提升开出的一剂良药。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发展中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统筹考虑各市、县的实际情况,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错位发展。并努力扫清一体化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市、县也应增强“大局观”,不必过度看重“核心城市”的称谓。只要城市不断密切与周边经济联系,继续健全资源要素市场,努力增强经济辐射能力,大力提高对区域发展的服务能力,真正得到发展了,自然就能成为该地区的“枢纽”和“核心”。

二、横向比较

基于纵向的比较,珠三角、长三角、黄三角更多地体现了发展中的不同。着眼当前,从横向的角度,三者也有其相同之处。

首先,黄三角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在未来发展中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黄河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虽因各种原因在开发顺序、开发程度、发展状况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高效生态”将是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黄河三角洲因其成陆时间短、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目前产业结构单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集中于资源、化工类等原因,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走高效生态之路。而对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是如此。现阶段,我国经济在整体上表现出了发展持久性的疲软,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更显现了将被边缘化的危险,出现了将成为微利的“制造工厂”及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3]。这些问题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尤其是近年来,广东、浙江等地开始更多地反思其发展的问题:产品的附加值低、核心技术掌控不足、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产业结构低度化等使经济相对“低效”;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约束等使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4]。走出现阶段发展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高效生态”。因此,转方式、调结构,开创高效生态发展模式不仅仅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特征和战略定位,更是我国包括黄三角、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共同的追求。

其次,政府必须对黄三角地区及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进行更积极的引导和更有力的干预。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市场经济制度体系都被证明是目前比较有效的资源配置制度,能通过众多经济主体自发的选择行为来降低整体经济的运行风险。但该制度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病,资本的逐利性在某些时候也会与社会、生态发生矛盾。许多经济主体受限于其层次、信息等的障碍,行为选择与区域整体利益不符。更重要的是,“高效生态”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机制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这个跨越式的发展阶段,黄三角地区及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必须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引入政府的力量,使区域局部经济的发展更符合国家整体的利益。宏观上,政府在战略上的规划、行政上的引导、政策上的支持能让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具前瞻性;中观上,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配套的制度体系能为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环境;微观上,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系统帮扶能有效地提高其经济效率。此外,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积极的协作也正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先有高效的政府才有高效的地区发展,政府行为必须真正以“服务经济”为宗旨,才能有效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提高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政府的监督,降低权力的“寻租”,建设高效、廉政、服务的政府。总之,在黄三角地区及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未来的区域发展中,“高效”不仅是对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政府提出的要求。

从“发展”的角度看,黄三角地区及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比较其发展历史,更多的可见其区别,而着眼当下和未来,就会更多地找到其相似性。当然,就目前而言,黄河三角洲地区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在国家中整体经济布局中的能级、功能定位不同,“发展”也有很多不同。即便文中分析的相似之处在具体的表现上也有差异。比如,高效生态虽是共同的价值皈依,但在目标追求中的路径选择必然有所差异;强化政府干预虽是基本判断,但具体的干预方式也会大为不同。本文的真正用意在于,通过比较,指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以高效生态为价值追求,加强政府的指导和干预,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通过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来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事实上,不仅仅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国的其他地区都应有这种反思。

[1] 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Ⅱ[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6.

[2] 薛飞,皮宗平,杨耀武.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5。

[3]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增订版.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93-129.

[4] 宋华盛,叶建亮.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7.

[责任编辑] 张爱美

F124

A

1673-5935(2011)01-0072-03

2010-11-14

巴永青(1983-),男,山东垦利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服务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珠三角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土地利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基于珠江三角洲二氧化氮浓度分析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珠江三角洲口袋公园设计探究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港珠澳大桥驱动下珠江两岸经济关联格局演变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