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并州的建置与先唐山西文学的繁荣*

2011-08-15柏俊才

关键词:并州儒学太原

柏俊才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732;2.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并州的建置与先唐山西文学的繁荣*

柏俊才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732;2.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并州自传说中的大禹始置,迄隋代终废,前后大约经历2 000余年。在这2 000余年中,并州辖地非一。由最初的天下十二州之一,到北周的二郡十县,并州的领域面积在不断地缩小。就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说,古代并州辖地并非仅限于今天的山西。然自汉代始,并州辖地基本上是今天的山西。自汉至隋的700余年间,并州辖地儒学复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儒学家,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文学家。以王氏、郭氏、温氏和孙氏为代表的并州四姓的文学创作,促使了先唐山西文学的繁荣。

并州;王氏;郭氏;温氏;孙氏;山西文学

0 引 言

并州依山临河,地势险要,“表里山河,称为完固”,“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1]1907,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得此者昌,失此者蹙,先至者胜,后至者覆。匪直人谋,实势之便然也。[2]470”从西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始,在并州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你争我夺、弱肉强食、流血漂橹的战争,孕育了许许多多英勇善战的枭雄。同时,并州也诞生了许多文人雅士,“人物辈出,代不乏人,皆有文武全才”[3]70。对于文学之士,学人津津乐道的是唐代的诗人和元代的戏剧家,对于先唐的文学家,几乎很少述及。而对于唐前并州的建置,亦很少有人论及。鉴于此,笔者撰此文以论之。

1 并州的建置沿革

并州初置始于传说中的大禹时期。“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4]27,并州为禹时十二州之一。此说甚为久远,但文献不足,尚难稽考。大概由于“并,兼并也,其州或并或没”[5]475的原因,自大禹至秦,未有并州建置的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并州为其十三州之一。“汉武帝置十三州,并州依旧名不改,统上党、太原、云中、上郡、雁门、代郡、定襄、五原、西河、朔方十郡,又别置朔方刺史。[6]428”始元元年春(公元前86年),“有司请河内属冀州,河东属并州。[7]219”并州辖地甚为广阔,这大约是并州建置的真正开始。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省朔方入并州;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8]367。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西晋时,并州统太原、上党、西河、乐平、雁门、新兴六郡国,县四十五,户五万九千三百。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均将并州郡治由晋阳移至河东。北魏皇始元年(396年)九月,太祖拓跋王圭攻占并州,治晋阳,统太原、上党、乡郡、乐平、襄垣五郡,县二十六,户十万七千九百八十三,口四十八万二千一百四十。北魏末,并州辖地缩小,“后魏末,置大行台,后又置大丞相府,而大行台不废,又置晋阳宫。北齐置并州尚书省。北周平齐,置总管府,又置并州宫及六府,寻废宫及六府”[9]854-857,领太原、乐平二郡,龙山、晋阳、受阳、东受阳、平遥、中都、阳邑、乐平、梁榆、石艾十县。隋时在并州初置河北道行台,后改总管府,终被废,辖地被当时的太原郡所取代。

并州自汉代始元元年春(公元前86年)始置,迄隋代被废,前后经历约700余年。在这700余年中,并州时而设置,时而撤并,时而复置,其沿革甚为复杂。并州由西汉十郡一百六十五县到曹魏六郡四十五县,到北魏的五郡二十六县,再到北周的二郡十县,辖地范围不断缩小,这说明古代的行政区划在不断的完善,变得细致。同时也说明,先唐并州的辖地并非完全限于山西地区。本文所讨论的乃是先唐并州所辖的山西地区,其余地区暂且不论。

并州东有太行之高,西、南有黄河之险,北有长城和雁门关之固,为四塞之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则原隰可以灌注,漕栗可以转输矣。且夫越临门,溯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而下也。出天井,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势,必取于山西也。[1]1”特殊的地理条件赋予了并州在先唐历史上重要的意义。就《后汉书》而言,所载鲜卑寇并州多达4次。事实上恐不止于此,先唐历史上的许多大事都与并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朝官谋诛宦官,司徒、太原祁人王允引并州牧董卓入京诛杀宦官。董卓诛宦官,废少帝,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自任太尉,专横跋扈。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引并州五原人吕布诛杀董卓。东汉末年,袁绍据并州与曹操对抗,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所败。曹魏末年,并州人孙资在明皇帝曹睿又前力保曹爽和司马懿辅政,试图重振并州雄风。司马懿诛曹爽,大权独揽,其子司马昭被封为晋公。“(甘露三年)五月,天子以并州之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八郡,地方七百里,封帝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焉”[6]35,司马昭依靠并州势力建立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并州刺史东嬴公腾和安北将军王浚讨成都王司马颖,从而引发了八王之乱。东晋末年,并州刺史刘琨据并州讨刘元海与石勒。十六国时期,刘渊、石勒在并州分别建立了前赵、后赵政权,前秦、前燕、西燕、后燕在并州进行过多次战争。拓跋鲜卑移都平城,凭借并州开拓了北魏的辉煌。

并州的战略位置使得其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而并州的战祸孕育了一代代名将。“太原、上党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取送死奢靡。[7]1656”“太原山川重复,实一都之会,本虽后齐别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机巧。俗与上党颇同,人性劲悍,习于戎马。[10]860”“并州近狄,俗尚武艺。[11]895”这些记载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并州出将的原因进行了诠释。综观先唐的并州历史,跃入眼帘的是像卫青、霍去病、常惠、张辽、王浚、王茂、莫含、

朱荣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军。

并州不仅出将,而且是文人荟萃之地。“太原自前代已来,皆多文雅之士,虽俱曰边郡,然风教不为比也。[10]860”正是这些文雅之士以其创作促进了先唐山西文学的繁荣。

2 并州四姓的文学创作

自东汉始,并州辖地的先唐山西文学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是太原王氏、太原郭氏、太原温氏、太原孙氏四大家族。

2.1 太原王氏的文学创作

太原王氏始于东汉的王允。“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8]2172”王允从小就非常喜好儒学。在董卓迁都长安的过程中,王允在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及董卓迁都关中,允悉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既至长安,皆分别条上。又集汉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经籍具存,允有力焉。[8]2174”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王允的努力,东汉后期将成为文化沙漠。在用董卓诛杀宦官、用吕布刺杀董卓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王允的聪明才智。在董卓秉政时,王允官居司徒,是太原王氏初步登上政治舞台,显赫一时。董卓死了,王允的灾难也降临了。“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唯兄子晨、陵得脱归乡里。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莫敢收允尸者。[8]2177”并州人士亦遭毒杀,“ 、汜等以王允、吕布杀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军者男女数百人,皆诛杀之”[8]2333。可以说,以王允为代表的太原王氏在政治上初露头角,旋即遭重创。自王允之后至唐前,太原王氏见于史籍所载者60余人,多以文学见长。《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太原王氏家碑诔颂赞铭集》二十六卷,由此可见其家族文学繁荣之盛。

太原王氏历代子孙继承了王允的立身之道,以儒学持家,儒学成为他们的家学渊源。王昶在《家诫》中谆谆告诫后辈云:“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12]1255-1256”在乱世中仍以儒学立身,极为难得可贵。王沈重儒学,“立德于上,受分于下,斯乃君子之操,何不言之有!直言至理,忠也。惠加一州,仁也。功成辞赏,廉也。兼斯而行,仁智之事,何故怀其道而迷其国哉!。[13]1618”在儒学衰微之西晋推重儒教,实属可贵。王神念好儒术,坚决反对巫术。“少好儒术,尤明内典。……神念性刚正,所更州郡必禁止淫祠。时青、冀州东北有石鹿山临海,先有神庙,妖巫欺惑百姓,远近祈祷,糜费极多。及神念至,便令毁撤,风俗遂改。[14]556”王元规为陈代大儒,少好儒学,“通《春秋左氏》、《孝经》、《论语》、《丧服》。梁中大通元年,诏策《春秋》,举高第,时名儒咸称赏之”[15]449;王元规讲学授徒,名重一时,“(南平)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15]449;王元规儒学成就丰硕,著《春秋发题辞》及《义记》十一卷,《续经典大义》十四卷,《孝经义记》两卷,《左传音》三卷,《礼记音》两卷。王睿又亦恪守儒学,“臣闻忠于事君者,节义著于临终;孝于奉亲者,淳诚表于垂没……虽则庸昧,敢忘景行”[16]3682,念念不忘忠君、节义等儒学观念。王劭好儒学,并对儒学贡献巨大。“隋,秘书监王劭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于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10]908”

魏晋之时,文士好《老子》、《庄子》及《周易》,喜清谈,颇具名士风度,太原王氏也不甘落后,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出现了许多名士。王济好玄学,“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与姊夫和峤及裴楷齐名。[6]1205”王湛好玄学,是魏晋名士。“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栗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日累夜,自视缺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6]1959”王承是西晋名士,“清虚寡欲,无所修尚。言理辩物,但明其指要而不饰文辞,有识者服其约而能通。”“承少有重誉,而推诚接物,尽弘恕之理,故众咸亲爱焉。渡江名臣王导、卫、周、庾亮之徒皆出其下,为中兴第一。[6]1960-1961”王述为西晋名士,“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沈静,每坐客驰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6]1961”《世说新语·忿狷》更记载了王述的名士风范:“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目真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17]737”名士风流,倡导时代潮流,不堕儒学风范。

太原王氏为文学家族,许多文人文学成就颇高。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太原王氏有诗文集9种44卷,其他文学著作15种305卷。王昶以儒学显,文学成就亦不可小觑。《三国志》本传载王昶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隋书·经籍志》录有《王昶集》五卷,梁有录一卷,则到梁时《王昶集》亦散佚殆尽。今存文7篇,除《家诫》外,均为奏疏。王沈少时就爱读书,喜好写文章。“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及裴秀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秀为儒林丈人。[6]1143”今存王沈文14篇。王遵业以文学著名北魏之时,“时黄门侍郎太原王遵业、琅雅王诵并称文学。[18]2008”其著作,据《魏书》载有《起居注》、《释奠侍宴诗》、《三晋记》十卷。王劭以诗文著称于当时,“劭复回互其字,作诗二百八十篇奏之。上以为诚,赐帛千匹。[10]1608”王劭的著作,据《隋书》本传载有《隋书》八十卷、《齐志》二十卷、《齐书》一百卷、《平贼记》三卷、《读书记》三十卷、《皇隋灵感志》三十卷,《皇参持》、《帝通纪》等。今存文9篇,为奏疏及佞佛之作。王坦之为当时名士,“弱冠与郗超俱有重名,时人为之语曰:‘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嘉宾,超小字也。[6]1964”其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坦之集》7卷,到梁时仅存5卷,今存文6篇。

2.2 太原郭氏的文学创作

太原郭氏可以上溯到东汉名士郭太。郭太是东汉著名的儒学之士,“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8]2225”其对儒学的贡献,正如蔡邕所言:“遂考览六经,采综图纬,周流华夏,随集帝学,收文武之将坠,拯微言之未绝。于时缨 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19]884”在东汉,郭太名列能够引导人修养的“八顾”之一。“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8]2187”同时,郭太是东汉名士,以评论人物而著称于时。“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8]2225-2226”可见时人对其如此之渴慕。郭太对人物的品评更是驰名当时。据《后汉书》载,经郭太所品评之王允、范滂、岑日至、苑康、刘儒、何、茅容等均声名雀起。郭太文今存3篇。

太原郭氏以儒学与文学驰名中国文学史。郭淮仕曹魏,在对蜀汉战争中屡立战功,官至仪同三司,进封阳曲侯。“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20]734”在战祸频仍的三国时期,仍倡儒学之德,是非常可敬的。郭淮之诗文,今仅存《白司马宣王书》1篇。郭澄之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文人。“从裕北伐,既克长安,裕意更欲西伐,集僚属议之,多不同。次问澄之,澄之不答,西向诵王粲诗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裕便意定,谓澄之曰:‘当与卿共登霸陵岸耳’。[6]2406”坚决支持刘裕北伐,显示出其富于政治远见。少有才思,机敏兼人,是东晋成果颇丰的文学家。《晋书》仅言“所著文集行于世”[6]2406,《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郭子》三卷、《郭澄之集》十卷,今已散佚。郭琦是西晋的儒学家,“注《谷梁》、《京氏易》百卷。乡人王游等皆就琦学。[6]2436”其著作《晋书》载有《天文志》、《五行传》,今不存。郭祚好儒学、书法、文章。“祚涉历经史,习崔浩之书,尺牍文章见称于世。[18]1421”“高祖锐意典礼,兼铨镜九流,又迁都草创,征讨不息,内外规略,号为多事。祚与黄门宋弁参谋帏幄,随其才用,各有委寄。祚承禀注疏,特成勤剧。[18]1421”郭祚的文章今存5篇,均为奏疏。

2.3 太原温氏的文学创作

太原温氏可以上推之东汉的温序。温序是个颇具谋略的将军,“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将兵平定北州,到太原,历访英俊大人,问以策谋。戍见序奇之,上疏荐焉。于是征为侍御史。[8]2672”更为重要的是,温序是个受人尊敬的义士。“(建武)六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序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宇谓序曰:‘子若与我并威同力,天下可图也。’序曰:‘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义不贪生苟背恩德。’宇等复晓譬之。序素有气力,大怒,叱宇等曰:‘虏何敢迫胁汉将!’因以节 杀数人。贼众争欲杀之。宇止之曰:‘此义士死节,可赐以剑。’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8]2673”温序为国而死,死得其所,死得伟大。

太原温氏与其祖温序一样多为将佐之才,然文学成就亦非凡。温羡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曰“六龙”,惜无资料可考。温羡仕晋,官至司徒,是太原温氏家族第一位高官。温羡的文章,今存《驳论张华》一篇。温峤在平定王敦、苏峻之乱中,屡立奇功,官封开府仪同三司,封始安郡公。可以说,温峤是东晋的爪牙柱石之臣,诚如陶侃所评:“死不忘忠,身没黄泉,追恨国耻,奖臣戮力,救济艰难。[21]2094”温峤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载有《温峤集》十卷、梁录一卷,则到梁时已散佚殆尽,今不存,今仅存1首诗、21篇文章、1篇赋。太原温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温子升。

温子升初仕北魏,官中军大将军;后仕北齐,官大将军谘议参军。温子升对儒学有很好的造诣。“子升初受学于崔灵恩、刘兰,精勤,以夜继昼,昼夜不倦。长乃博览百家,文章清婉。[18]1875”崔灵恩、刘兰是当时著名的大儒。崔灵恩,初仕魏,后归梁,著《集注毛诗》二十二卷、《集注周礼》四十卷,制《三礼义宗》四十七卷、《左氏经传义》二十二卷、《左氏条例》十卷、《公羊谷梁文句义》十卷;刘兰,“家人觉其聪敏,遂令从师,受《春秋》、《诗》、《礼》于中山王保安。……立黉舍,聚徒二百。兰读《左氏》,五日一遍,兼通《五经》。先是张吾贵以聪辨过人,其所解说,不本先儒之旨。唯兰推《经》、《传》之由,本注者之意,参以纬候及先儒旧事,甚为精悉。[18]1851”温子升是太原温氏,乃至北朝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永熙三年二月,出帝释奠,业兴与魏季景、温子升、窦瑗为摘句。[18]1863”“永熙末,(邢)昕入为侍读,与温子升、魏收参掌文诏。[18]1874”“萧衍使张皋写子升文笔,传于江外。衍称之曰:‘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阳夏太守傅标使吐谷浑,见其国主床头有书数卷,乃是子升文也。济阴王晖业尝云:‘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日方,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18]1876”温子升的著作,《魏书》载有文笔35卷、《永安记》3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温子升集》39卷。今传其诗11首、文27篇。

2.4 太原孙氏的文学创作

太原孙氏可以上溯至三国曹魏时孙资。孙资仕曹魏,官至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孙资在魏明帝曹睿又面前力保齐王曹爽与宣王司马懿辅政,埋下了司马氏篡权谋政的祸种。孙资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而岐嶷,三岁丧二亲,长于兄嫂。讲业太学,博览传记,同郡王允一见而奇之”[20]457,故其文学成就亦较高。今存文4篇。

太原孙氏亦是文学家族,许多文人以文学创作著称。孙楚“才藻卓绝,爽迈不群”[6]1539,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初,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至楚,济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为之。’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楚少时欲隐居,谓济曰:‘当欲枕石漱流。’误云‘漱石枕流’。济曰:‘流非可枕,石非可漱。’楚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厉其齿。’楚少所推服,惟雅敬济。初,楚除妇服,作诗以示济,济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6]1543”孙楚之诗文,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孙楚集》梁时十二卷、录一卷,隋时仅存六卷,今存诗8首、赋17篇、文28篇。孙统“善属文,时人以为有楚风”[6]1543,喜好山水。“孙承公狂士,每至一处,赏玩累日,或回至半路却返。[17]623”其诗文创作,《隋书·经籍志》著录《孙统集》梁时九卷,隋时仅存二卷,今存诗2首、文2篇。孙嗣“有绰风,文章相亚,位至中军参军,早亡”[6]1547。孙嗣之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孙嗣集》三卷、录一卷,今存诗1首。孙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6]2148”《隋书·经籍志》著录《孙盛集》五卷残缺(梁十卷,录一卷),今存赋1篇,文7篇,最著名的是《魏氏春秋评》五十九则。孙放自小博学,聪明善辩。“年七八岁,在荆州,与父俱从庾亮猎,亮谓曰:‘君亦来邪?’应声答曰:‘无小无大,从公于迈。’亮又问:‘欲齐何庄邪?’放曰:‘欲齐庄周。’亮曰:‘不慕仲尼邪?’答曰:‘仲尼生而知之,非希企所及。’亮大奇之,曰:‘王辅嗣弗过也’。[6]2149”孙放之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孙放集》梁时十卷,隋时一卷残缺,今存诗2首,文2篇。

太原孙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为孙绰。孙绰仕晋,官至永嘉太守。其渴慕玄学,渴望归隐。“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却感于陵贤妻之言,怅然悟之。乃经始东山,建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孰与坐华幕击钟鼓者同年而语其乐哉?[20]1807”然孙绰并没有像自我标榜的那样永归山林,他在东山隐居片刻,便幡然出仕。孙绰与许询齐名,是东晋著名的玄言诗人。“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则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矣’。[6]1544”孙绰认为自己在文学成就上要比许询略胜一筹。这大约就是真正的孙绰。孙绰常自视甚高,“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兴怀也。[17]4332434”孙绰博学善属文,文学成就甚高。“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17]224”孙绰的文学以碑文成就最高。“绰少以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6]1547”孙绰的文学正如自己所云“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17]399,以玄理见长。钟嵘曾云:“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23]1-2”以“平典”来评论孙绰诗文,可谓公允。孙绰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解论语》十卷、《孙子》十二卷、《孙绰集》十五卷(梁二十五卷),今存诗13首、赋3篇、文40篇。

3 先唐并州其他文学创作

除太原王氏、太原郭氏、太原温氏、太原孙氏四大家族外,自东汉至唐前,并州辖区的山西文学成就较高的还有:

3.1 诸多儒者以自身的努力促使了并州辖区的儒学繁荣

张敞是西汉著名的儒者,善《左传》。“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王)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7]3067”冯奉世为西汉著名的将领,然亦好儒学。“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7]3294”刘茂以儒学驰名当时。“家贫,以筋力致养,孝行着于乡里。及长,能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会王莽篡位,茂弃官,避世弘农山中教授。[8]2671”范隆“博通经籍,无所不览,著《春秋三传》,撰《三礼吉凶宗纪》,甚有条义”[6]2352。周续之是晋宋之际的大儒。“豫章太守范宁于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甚众。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并《纬候》,名冠同门,号曰‘颜子’。[24]2280”“上(宋高祖)为开馆东郭外,招集生徒。乘舆降幸,并见诸生,问续之《礼记》‘傲不可长’、‘与我九龄’、‘射于矍圃’三义,辨析精奥,称为该通。续之素患风痹,不复堪讲,乃移病钟山。……通《毛诗》六义及《礼论》、《公羊传》,皆传于世。[24]2281”续咸“好学,师事京兆杜预,专《春秋》、《郑氏易》,教授常数十人,博览群言,高才善文论。又修陈杜律,明达刑书。[6]2355”张伟“学通诸经,讲授乡里,受业者常数百人。儒谨泛纳,勤于教训,虽有顽固不晓,问至数十,伟告喻殷勤,曾无愠色。常依附经典,教以孝悌,门人感其仁化,事之如父。[18]1844”李业兴“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遵明于赵魏之间。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18]1861”李业兴的努力促使了赵、魏儒学的兴盛。

3.2 先唐并州辖区的许多官员文学成就亦高

常惠是西汉时的外交家,屡次出使匈奴。最著名的是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官封典属国。常惠文仅存2篇,一为《奏请击龟兹》,一为《从塞下上书言乌孙事》,均为应用文,文章短小,语言质朴,情感充沛。胡建是一位难得的吏政官员,官至渭城令。其文仅存1篇,为《奏弹监军御史》,从中可见作者的一身正气。霍去病是汉代著名抗击匈奴的将领,曾六次出击匈奴,军功甚多,官居骠骑大将军、大司马,显赫汉代。霍去病文仅存1篇,为《请立皇子为诸侯王疏》。霍光是汉代著名的大将军、丞相,前后秉政20余年。其文今仅存《病笃上宣帝书谢恩》、《责过魏相》2篇。文学成就较高的是释慧远、斛律金和班婕妤。

释慧远本姓贾氏,初学儒、道,“弱而好书,王圭璋秀发,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博,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25]211后弃儒、道而就佛教,“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声甚著闻,远遂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后闻安讲《波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便与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业。[25]211”“惟岁在摄提格,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 而誓焉……[25]211”摄提,即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此年释慧远与123人在庐山聚会,此后庐山成为当时佛教的中心。释慧远居庐山三十余年,对弘扬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尔乃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于是众僧云集,勤修净行,同法餐风,栖迟道门,可谓五百之季,仰绍舍卫之风,庐山之山畏,俯传灵鹫之旨,洋洋乎未曾闻也。[26]2619”释慧远与当时的名士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毕颖之、宗炳、张莱民、张季硕、谢灵运、姚兴、桓玄等多有交游,这对促使玄佛交流以及东晋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释慧远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慧远)所著论序铭赞诗书集为十卷,五十余篇,见重于世。[25]222”今存《庐山东林杂诗》1首、文31篇。

斛律金字阿六敦,初仕北魏,官至镇南大将军,后仕北齐,官至左丞相。斛律金是北朝著名的将领,他曾言:“我虽不读书,闻古来外戚梁冀等无不倾灭。女若有宠,诸贵妒人;女若无宠,天子嫌之。我家直以立勋抱忠致富贵,岂可藉女也。[27]222”可见,他是一位靠武力起家的英雄。斛律金是北朝罕有的少数民族文学家,相传曾写下了著名的《敕勒歌》:“是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27]23”此事《北齐书》记在武定四年(546年)。《敕勒歌》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元好问评曰:“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28]63”以“天然”评论此诗,可谓得之。然笔者以为明人胡应麟的评价更得其三味:“(此歌之妙)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苍茫,暗合前古。[29]45”此诗之妙正在于武将写出文人之所不能道。

班婕妤是汉成帝宠妃,有非常好的文学修养。“婕妤诵《诗》及《窃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7]3984”班婕妤初得成帝宠爱,赵飞燕入宫后,婕妤失宠。其诗文《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有《班婕妤集》一卷,梁有《班昭集》三卷,则其散佚颇多。今仅存诗1首,文3篇。除《报诸侄书》外,其余诗文均作于其失宠之后。特别是她的《团扇歌》(又名《怨歌行》),以团扇见弃来比喻自己失宠,“词旨清捷,怨深文绮”[23]19,是咏物诗中的名篇,受到历代评论家的称赞。“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23]1”

综上所论,并州自传说中的大禹时所置到隋时被废,延续几千年。在这绵延几千年中,并州辖区的山西文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研究这一现象将对先唐山西文学,乃至黄河以北文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G]//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储大文.山西通志[G]//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0.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王仲荦.北周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令狐德.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1]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2]王昶.家诫[G]//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13]王沈.到豫州下教[G]//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14]萧子显.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5]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6]王睿又.疾笃上疏[G]//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1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9]蔡邕.郭泰碑[G]//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20]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1]陶侃.上温峤遗书请停移葬表[G]//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22]孙绰.遂初赋[G]//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23]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24]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5]释慧远.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6]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并序[G]//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27]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8]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9]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The Establishment of Bingzhou and the Prosperity of Pre-Tang Dynasty Literature of Shanxi Province

BAI J uncai1,2

(1.Post-doctoral Program in Art and Literatur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2.School of Art and Litera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041004,China)

Bingzhou was established in the period of Dayu,a legendary personage,and abolished in Sui Dynasty.It lasted- 000years.During these years,its jurisdictions changed from time to time.Originally it was one of twelve districts.During Beizhou period it had jurisdiction over two prefectures and ten counties.Its territory shrank gradually.In terms of today’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Bingzhou in ancient times had jurisdiction not merely over today’s Shanxi province.Since Han Dynasty its jurisdictions has been today’s Shanxi province.During700years from Han Dynasty to Sui Dynasty,Confucianism surged in Bingzhou.As a result,many Confucians and writers emerged.The creation of family literature represented by Wang family,Guo family,Wen family and Sun family enhanced the prosperity of literatur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Shanxi province.

Bingzhou;Wang family;Guo family;Wen family;Sun family;Shanxi literature

I206.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3.001

167321646(2011)0320001207

2011-01-15

国家人事部第45批博士后社科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20090450052);国家人事部第3批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北魏文学与文化考论(201003217)

柏俊才(1970-),男,教授,博士,从事专业:古代文学与文献学。

猜你喜欢

并州儒学太原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除夜太原寒甚
采桑子
儒学交流在路上
人生何处是故乡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